提到文帝親民愛民之策,引起眾之觀測的當屬那一道免除賦稅的旨意了。文帝執政中期曾下令將稅賦減免一半,并于次年下令將賦稅徹底取消,放寬政策,令百姓自由發展,與民休養。
漢文帝自登基后為彰顯普天同慶下了第一道圣旨,詔曰:“制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從中可以看到給每一個男子賜爵一級,每人都有則是沒有,無實際意義。另外每百戶賜牛,酒令其舉行大宴慶祝,暢飲五日,但是并未記錄范圍,大致囿于京城附近。
次年五月,有官吏上請建議立太子,在一番推辭的程序過后,上乃許之,并下令賜天下民當為父后者爵一級。同樣如此廣施的虛名,是沒有實際意義,恐還引起奸佞肆起。說到太子,當時坊間有一段野史傳聞,(早間劉恒是有一個王后的,并且育有二子,但王后已崩,在進入長安城后竇氏在和大王手下的郎中令張武就大王立后和立儲一事商議,張武言道如今前王后的留下的二子正是娘娘的兒子成為儲君的絆腳石,我前去將其暗殺于代地王宮之中,則娘娘無后顧之憂矣。之后二子便在代宮中被殺,消息傳于代王劉恒耳中,他此時才進入長安城內,還有很多事要做,并沒有細下查清,而是相信二子是病死的。雖然大王對此事很傷心,但還是只剩下了劉啟一個兒子,那自然劉啟就成為了太子。)兒子做了太子,那么不久母親也被提議立為了皇后,三月,有司請立皇后。皇太后曰:“立太子母竇氏為皇后。”隨后又下詔:“看現在是春天萬物復蘇的季節,那些在飛舞的小動物和在風中搖曳的花草顯現出了多么和諧美麗的畫面。可是我身為皇帝此時卻高興不起來,作為帝王,天下人皆是我的子民。我身為天下百姓的父母,看到百姓中有大量的鰥、寡、孤獨、窮困之人都在彌留之際,奄奄一息,身為他們的君父,我怎能不憂心?不難過。我們要討論如何去救濟幫助那些可憐的子民。現在是春天,可是到了寒冬來臨的時候,那些上了歲數的老人他們沒有棉襖,如何溫暖過冬?他們能吃到肉嗎?吃不到肉食,他們怎么能夠有足夠的營養來養好身體呢?抵御疾病和寒冬呢?現在我們要派官吏去看望鄉親父老,幫助天下子孫孝養其親,我曾聽聞有的官吏在發放養老的糧食時用陳年舊積發霉的稻谷發放給百姓,這樣的糧食能吃嗎?這樣能貫徹我們的養老制度嗎?現在我們急需制定律法來貫徹我們的養老措施,將我們的養老制度規范化。
文帝所制定養老政策如下:有司請令縣道,年八十以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賜物及當鬻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不滿九十,嗇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巡行,不稱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上述記載是漢書中的記載,在史記里面對此只有一句話:上為立后故,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以下布帛米肉各有數。史記中司馬遷對此事只是簡單的進行了描述,非常的簡略,并且在前面綴有上為立后故。由此可見司馬遷對此事的描述是漢文帝為了立后而對天下進行的一次特別的恩賞。基于此前漢書和史記中的其他兩種賞賜的描述來看,一共有三次恩賞。其中第一次是漢文帝登基,第二次是立太子,第三次是立皇后,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是在這里我們結合史記和漢書的介紹,將其作為養老制度的政策貫徹來述寫。
結合來看,漢文帝所制定的養老政策具體如下:
1.為保證本政策貫徹實行,在中央設置巡回檢察官員,對地方各級官吏落實執行本政策執行監督檢查,享糾察之權。
2.對八十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和九歲以下的孤兒由當地的縣一級政府負責由農政官員、令史親自布置送交發放米糧,按照每月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和五斗酒的標準發放。
3.對九十歲以上的孤寡老人,除享受上述第二條的待遇以外,并由縣丞或縣尉親自送交,額外再增加兩匹布帛,三斤棉絮。
4.上述政策對正在服刑或被羈押將判處二年以上的人員不予適用。
5.以上具體實行計劃由縣令負總責并督促安排。
現代意義上的養老制度起源于德國俾斯麥,如果文帝的詔令屬實并執行落實一段時間的話,那么中國的養老制度則早于兩千年之久。該制度的制定可以看出,作為兩千年前的帝王,能夠下此命令以奉養老人是絕無僅有,世所罕見的。后面也有記載,文帝曾經想要修建一個露臺,但是根據工匠的計算,需要花費的耗資是十戶中產之家一年的開支,便放棄了。由此可以想象此制度是有可能性是真實存在的。在此之前,秦始皇大肆修建宮殿,陵墓,花費巨資與這樣舊有的封建帝王形象對比,文帝的內心活動是怎樣的?是很難想象的,此時我們已不得而知,前面的帝王是窮兇極欲的,雖然到了文帝時的國家百廢待興,但是像這般克制欲望,與民同樂,不喜奢望的帝王別說前者,就是遍觀二十四史也不曾有,所以三代以下非謬贊。古有如此意志發下如此善心的帝王怎會沒有一番宏圖霸業,對于帝王而言,其最大的功績一是千史留名為后世之人所贊譽,一是仁治善理被當世之人所認可追隨。毫無疑問劉恒做到了這一點,他的惠民不止于此,后面還會論及。(相傳在西漢末王莽篡漢的時候爆發了赤眉軍起義,他們行軍至漢室的陵墓附近遂對西漢歷代皇帝的墳墓實施了洗劫,在挖掘的過程當中唯獨避開了文帝的霸凌,可能是對文帝仁慈的親民所感,又或許是文帝的節儉幸免遇難,當然相信二者皆有之。)
同年四月份,在齊地和楚地(山東,湖北,江浙一帶)接連發生了大地震,有二十九座山同時山崩地裂,并發生洪水泛濫。文帝得知此情形后,于六月份下令免除各郡國封地每年應向朝廷的納貢,文帝的仁政廣施四海,傳播九州,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廣泛稱贊。
十一月份,出現了日食現象(古人將日食看作是人間存在冤惡,上天不高興,降下的征兆)故而文帝下了一份罪己詔,向全國陳述自己的過失并下令裁減了京都周圍的軍隊人數,以省徭費以便民。
第二年,正月,文帝親自下田進行耕種,皇后則進行蠶桑,以此來作為宗廟祭祀時所用的衣食。之后,又下令,赦免了不能按時繳納縣署種子和糧食的人。(這么做一來是各地發生地震并且伴發著洪水,二來也和日食有關,進行大赦來乞求上天的寬恕)
九月,文帝下令:農業是天下之本,人民百姓都是依賴吃糧食而存活,如果農民不能安心事農而去追逐商利的話,就會導致天下人的生存問題受到影響進而動搖國本。所以朕特率領群臣下地進行農耕以表率全國。另外,為鼓勵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從今年開始將百姓的田租減免一半。與此同時,文帝還下令鼓勵農民進行植樹,大力發展綠色路線,重視對生態環境的治理。
以上我們看到文帝為了鼓勵農業生產,親自下地躬耕,并且對于皇家所用的糧食衣帛都有皇家自己進行生產,足以見其與民同享,與民同樂,真正做到了無為而治。(與后面免除農民的田租形成了呼應)
老子曰: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道德經中的內容,曾幾何時我們將其掛上小國寡民的頭銜,標記上國家分裂的標簽,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老死不相往來,而忽略了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老子所描述的是大同的世界,是人類發展到文明頂端的盛世。對于盛世政治老子的描述是百姓不知天下君王是何人,孔子所講是百姓皆無議政。無論何種都是闡述人民安居樂業,各享其成,而無君,與民享,與民樂也。道家所講無為而治正是如此,則是君與民共享天下,與民共樂。漢初,尊黃老之學,致力于無為而治,與民休養。文帝的做法無疑是無為而治的表率,他的所作所為都深刻體現了與民共享共治共建的思想。但是要實現大同是不可操之過急的,非一世一代之功勞,文帝的政策寬松也釀造了許多禍患。
四月份,下令廢除盜鑄錢令,允許民間私自鑄造貨幣。這樣的放寬政策,放在今天可謂是大跌眼鏡,雖然古代錢幣不同于今時的紙幣,民間鑄造和官方鑄造都是選用同樣的金屬材料,但是久而久之,這些私鑄的貨幣,先不講會不會影響市場運作規律,就是其所鑄造的比例在民間私鑄之風大起的時候,不會破壞正常的生產秩序嗎?如此一來貨幣的質量越來越低,本來應該向著市場集營化發展的經濟方向也由此被扼殺,雖然大同世界是不需要錢的,可是那處于遙遠的時間和地方。秦始皇統一貨幣仍舊是一大貢獻,一切都不可急于一時,而應順應時代潮流。
次年,二月,遣散放出劉盈時的后宮宮女,令他們自由婚配。(古時候,人民受壓迫、剝削很嚴重,這些宮女要么是到了年紀很大的時候,老了以后才能被放出宮去,要么就是老死宮中)。
三月,下令廢除了關禁之令,原來進出關隘是需要相應的證件的,現在廢除后則是放開了關隘的大門,讓交流更為方便。但如此一來逐利的商行之風便會大起,除此以外古代的安保設施匱乏,給司法安全部門也同樣帶來了巨大挑戰。
六月,下令免除天下百姓的農田租稅。詔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廑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于勸農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賜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數。(這里的廑,是勤勞的意思,即是說那些勤勞從事農耕的人,說其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倒置,這里是在和商人進行對比,而文帝能夠意識到從事生產勞動和那些商人從中賺取差價之間的區別,是為很先進的,在哪個時代就可以有同情重視于生產者而壓制于商人那么何嘗不是在解放生產力致力于共富呢,而后來所產生的階級現象不過是資本逐利而導致的官僚現象放大而產生的社會惡效應)
四年,五月,釋放管家女婢,解除奴籍,還于百姓。
五年,四月,發生旱災,蝗災,天下顆粒無收,百姓怨天載道,下令免除各諸侯國的納貢,并解除開采各地山脈的禁令,削減公務開支,精簡公務人員隊伍,下令各地糧倉開倉賑濟災民,有爵級的人可以通過賣掉爵級來換取錢財。(前面曾言對廣施的封爵沒有實際意義,到了現在其價值也算得以體現)
寬松的政策最終還是富了富人,對于廣大的農民來說,雖然朝廷免去了租稅但是地主階級仍舊在盤剝,地主對農民的剝削一刻也沒有縮減,而農民也沒有一刻實際意義上的解放和自由。正如教員所說,文景二帝是為無能之輩,不值一提。原因就在于雖然他們提倡的與民休息政策,但他們終究沒有對地主階級進行任何限制,最終導致的是讓富人更為富有。所以令人想象劉恒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寵臣獲利而非是天下,封建階級終究是封建階級,其不可能跳躍出自身的局限性。他所實行的一切經濟政策最終都是為了那些富人,大地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這些政策最終實施導致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導致了國家控制力的削弱,使國家處于隱患之中。但就封建時代而言仁哉仁帝,但不是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