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漢文帝劉恒
- 明君漢文帝
- 夜是那樣的黑
- 4007字
- 2024-11-03 00:48:17
劉恒與劉氏宗親和功臣集團之間的矛盾
公元前180年,劉恒時值23歲,在代國的宮殿里他正站著似是等待的樣子。一陣后,薄昭走了進來:代王,京城傳來呂后薨了。當這個消息傳到大王的耳朵里,劉恒的內心一陣悸動,隨后他默然不語揮手讓薄昭出宮去了。
10月份,從京城來的使者向代王帶來一個消息,告訴他呂后已經薨了,在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以及劉氏的幾位后世子孫的努力下現在呂祿呂產也已經被殺死了,呂家的其他人也相繼的被處死,在大家的商定下一致認為高祖僅存的子嗣中殿下是最年長的是最適合作為新君的。消息的帶來在代地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代王手下的武將張武言道:“京城剛經如此大亂必然十分兇險,定是要將殿下誘去意圖謀害。另一位謀士宋昌則是提出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如今諸呂既滅,呂氏立的那個小皇帝必然不能再留了,那么要立新君的話,殿下身為高祖現今的長子是最佳人選。在爭論中,劉恒選擇了讓他的舅舅薄昭先行進入京城以打探消息。
在整個呂氏當權期間劉恒一方都是以默默無聞處之的,也正是如此才沒有遭到呂氏的迫害,除了劉恒以外劉邦的子嗣之中此時剩下的只有最小的兒子劉長了,劉長的身世比較波折,幼年即喪母是被呂后撫養長大的。劉恒的母親薄姬不受劉邦的寵信,其只和劉邦有著一次的緣分,就這一次有了劉恒,這一次的緣分:據說薄姬曾經有著兩個結拜的姐妹,曾共同約定他日若富貴不要忘了姐妹們。多年以后,三人相繼被劉邦納入后宮,那兩姐妹都受到劉邦的寵信唯獨薄姬被扔在了一邊,一次劉邦在同兩姐妹聊天時提及到此事,劉邦來了興致便臨幸了薄姬。
劉恒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一個沒有遠大志向,缺乏政治抱負的人,但其實不然,他一直在謀于布局,等待時機。
金陵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用這句話來形容劉恒便再合適不過了,劉恒的封地處于偏僻的邊疆,那時候匈奴屢次南下騷擾漢地,而代地便是進入中原漢地的必經之路,從中也能看出來劉恒被封于代地是不受到劉邦的寵愛的,所以可以得知劉恒是長期以來一直處于政治邊緣的人物,被甩在一邊的他是不被重視,遭到忽略的不起眼境遇。
漢文帝劉恒原本是代王,被劉邦封于代地,可是經過呂氏的這一番經歷使得本來與皇位并無任何可能的他得到了皇帝之位。如此大的機遇不可謂不幸運,但是即將作為皇帝的劉恒并沒有過度的沉浸于被上天眷顧的自我喜悅之中,而是在一開始便展現出與此前大有不同的政治表現,一遇風云便化龍。
漢文帝被稱為三代以下首推的明君,其開創的文景之治被史家所傳唱,以親民愛民為世人所知。大漢在他開始步入正軌,一個民族在此時孕育而生(到他孫子的時代這個民族發出了最強的吼聲)這一切都要從公元前180年說起。公元前180年,臨朝稱制了八年的高后呂雉渾然倒下了,在周勃、陳平等漢室功臣集團和劉氏宗親集團的合力絞殺下呂氏外戚集團被消滅。此后,留下的由呂氏所扶持的小皇帝自然不能繼續存在,在眾人的商議中,由劉澤最先提名代王劉恒,在一番商議過后眾人一致選擇了劉恒為新君。劉恒就這樣被接進了都城,進了長安的劉恒面對著一眾大臣的迎接,首當其沖的是太尉周勃,周勃言語中表達著想要和新君單獨說幾句話,但是被新君周邊的謀士宋昌一句:“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給拒絕了。此話一出周勃只好跪身奉璽,從這里可以看到,周勃還未意識到角色的轉換,但是劉恒確實是帝王之姿了。這樣的一件“小事”已經展露了新君繼位的第一次博弈,從側面也已經暗示將來作為擁立新君的這些功臣的處境。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句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趙匡胤在取得皇帝位后便在宴會上杯酒釋兵權將曾經和自己陳橋兵變的功臣們一并解散回家了。歷史是相通的,此時的新君劉恒所面臨的問題是相同的。他們剿滅諸呂是恢復漢室天下沒有錯,但歸根結底是一次造反行動,今天他們能夠擁立劉恒難保他日不擁立別人,所以在坐定皇位以后想要坐穩,這些功臣就不能不予以壓制。身為右丞相的周勃被解除官職告老還鄉,后又卷入到齊王造反的事件中,幾近喪命,幸而最后幾經周折出現轉機。身為左丞相的陳平是一個富有謀略的人在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為劉邦出謀劃策立了很多功勞,所以他很清楚現在的朝局和自己的處境,故而默處,最終病逝。和周勃的遭遇比起來陳平是算好的,他并無牢獄之災,只是長期患于病痛,當然沒有這些疾病使得他長期遠離高層的政治活動,他也不一定能安然無恙不受波及。至于另一位高帝時留下的功臣灌嬰也早周勃一步逝世了。
與功臣集團的斗爭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和劉氏的宗親了,劉氏中則主要是劉襄三兄弟,此三人在除諸呂的過程中嶄露頭角,三人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曾有評價說劉氏的基因隔代遺傳,劉肥劉盈皆是劉邦的兒子可是二人都是性格軟弱、不堪大用,可是劉肥的兒子劉襄、劉章、劉興居三人作為高帝的孫子在除誅呂的過程中則是大放異彩,立有功勞,尤其是劉章敢于任事,在呂后活著的時候將呂氏之女嫁與他意圖拉攏但是他始終不忘自己是劉氏的子孫,在一次酒宴上劉章巧妙的設計獲得了呂后的授意斬殺了一個逃酒的呂氏之人,這次事件可以說是劉章對呂氏發出的一種直面的強烈的反抗意志,但是不知怎的呂后似乎很愛惜這位劉氏后人并未因此而大發雷霆。劉章在其封地很受到當地人的崇拜,在其死后當地人為其建立廟宇世代供奉,長達百年之久,直到東漢末年曹操下令破除淫祀才徹底讓祭祀劉章的活動退出了歷史的巨幕。
三人中的大哥劉襄當時是齊王,頗有實力,在呂后死后率先起兵造反,本來朝廷內外意欲拉攏,明里暗里都同意將齊王立為新帝,但是由于周勃、陳平利用酈寄的游說竟然成功的讓呂祿交出了兵權(不知道呂氏集團的這幾位是真傻還是沒有犯意,但無論如何他們的政治頭腦實在是太差勁了,枉費呂雉多年的努力最終交到這樣的人手里導致呂氏一門大禍臨頭),另一方面呂氏集團派出的由灌嬰統領的大軍前去平叛齊王的叛亂,這只大軍自然沒有進剿,而是成為了功臣集團所控制的一股勢力,此時的局勢已經反轉功臣集團占有了絕對優勢他們不在想和齊王合作,尤其是這時劉邦同族的堂兄弟瑯琊王劉澤來到了京城,此前他曾被劉章所騙被囚奪走兵權,所以他對劉章充滿恨意,對新君的看法上他堅決反對擁立劉章,他用劉章的舅舅駟鈞為人心狠手辣,作惡多端來說明若立了齊王則將重現呂氏禍事,他提議立代王劉恒為帝。(劉恒的母家薄氏沒有什么強大的背景,有一個舅舅薄昭平時為人低調并且代王長期處于政治邊緣不受重視加之以劉恒又是高帝現存的長子,所以大家對此沒有異議便一致同意迎立代王)此時的劉襄萬念俱灰,他的軍隊已經舉事但是若要順勢而下,前有灌嬰的軍隊他深知自己不能同現在的朝廷對抗所以他只能選擇接受而退兵,隨后灌嬰還將齊王的大將魏勃召來進行問責:你為何教齊王造反。魏勃回答:失火之家,豈暇先言大人而后救火乎!魏勃雙腿戰栗,樣子極為害怕,灌嬰就放他走了。昔日的盟友終成了今日的敵人。回去的劉章不知是害怕還是本身就有疾病,亦或是大限已到于前178年郁郁而終。隨后對于劉章和劉興居則從齊地割出兩塊地將他們分封于此,長期的壓抑使得劉章郁郁寡歡,隨后染上疾病在前177年就病逝了,曾經那個孔武有力,敢于任事的城陽王此時年僅25歲,卻意外病逝,其中種種令人唏噓不已。剩下的劉興居此時身為濟北王,看到自己的兩位兄長的遭遇,他等待著一次匈奴發兵侵襲的機會,在濟北郡便發兵造反了,但是他既沒有聯合有利的盟友自己的軍隊又十分的有限況且他起兵的時間已經是匈奴被擊退以后的事了,當然古代消息傳播不利所以他發兵事遲可以理解,但以如此薄弱的實力發兵造反究竟是為了向帝王發起抗議還是這一切是一場莫須有的陰謀則不得而知了,如此薄弱的實力最終迎來的自然是失敗的下場,戰敗被俘,自殺身亡。
劉恒還有一個弟弟,劉邦最小的兒子劉長,封號淮南王,他死后他的兒子劉安繼承了他的爵位,淮南王劉安就是《淮南子》的編纂者。劉長因為是劉恒僅存的弟弟所以備受到劉恒的關愛,因為驕縱導致了劉長的目無法紀,據說多次違反朝廷法度,與文帝外出打獵不以君臣相稱而呼之以大兄,對此文帝都沒有怪罪。劉長的母親本是趙王的姬妾,一次劉邦討伐韓信路過趙地的時候趙王就將趙姬送給了劉邦,劉邦遂幸了趙姬,劉邦離開的時候并未將趙姬帶走,隨后趙王特地在宮外另起了一座宮殿將趙姬安置在其中,之后趙相貫高意圖弒殺劉邦未果,趙王及趙姬就因謀反被禁于獄中。趙姬(此時懷有劉邦的骨肉)就花錢托人找到審食其向他說明懷有劉邦的骨肉,審食其找到了呂雉說明情況,但是呂雉因為妒性而不可能向劉邦說明此事,趙姬在獄中分娩后就自殺了,孩子隨后被送到劉邦面前,劉邦將其交給了呂雉撫養。劉長長大后知道此事后一直心懷耿耿,認定是審食其沒有盡力導致的悲劇,史書記載劉長生的有材力,力能扛鼎,一次劉長深藏一個大鐵椎到審食其府上就將其殺死了,此事劉恒也沒有治罪,特赦結案了。隨后發生了一件謀反案,此案撲朔迷離,劉長以車四十乘謀反,而且劉長一直處于封地之中并不在軍營內,在被平叛后,劉長則是安然奉旨到長安受審,被囚于緇車之中遷于蜀地,由于車被封條密封一路上屬官也不敢打開,走了幾天到了一地一個縣令打開時發現已經死于其中了,劉恒為了彰顯兄友弟恭下令將沿途的縣令一律處死。
這個事件從開始撲朔迷離,淮南王造反沒有一點造反的樣子,像極了被嫁禍,到后面運送屬地的途中車被封條封死,沿途的縣令不敢冒然打開導致了劉長的死,說到底劉恒對這件事占有最大的責任,況且他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可是一切卻都被其他人背了鍋,那些沿途的官員又都做了些什么,他們身首異處有不悲乎?由此可見封建的官僚階級對人的壓迫是多么的教訓深刻和可怕,即使以仁慈著稱也不免殺伐血腥,劉恒的做法無疑是維護了他的皇族統治,但如此做法不免令人寒心從而破壞法度、吏治。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所有的封建帝王都是不值得被同情和原諒的,一切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寫滿了吃人二字罷了,什么仁慈禮儀統統是狗屁,是統治階級壓迫剝削人民的手段,這一切都沾滿了人血、充滿了虛偽。
下一章將開始探討漢文帝時期的親民政策。進一步了解劉恒的親民愛民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