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業1自傳
- 小陌隨筆
- 陌色菱空
- 2417字
- 2024-11-24 12:24:15
雖然曾經也寫過一些關于過去的小回憶錄,但要說正式系統地寫一篇《個人自傳》,算起來應該還是第一次。
回想起最早的記憶,那是一幅略顯溫馨的景象:紅磚砌成的老房,水泥鋪就的地板,在略顯斑駁的合成木桌旁,一位老嫗正懷抱一名兩三歲的小孩,她用手臂緊緊托住小孩的頭,一手拿碗,另一只手正拿著不銹鋼的勺子,舀起碗中的雞蛋粥,哄著小孩送入嘴中。而她的前方,正蹲著一位清瘦的男人,頭發略帶斑白,眼睛炯炯有神,笑著看著老婆婆懷里的娃娃,安撫她亂動的手腳——那娃娃便是我。但奇怪的是,這令我印象深刻的場面在我腦海中呈現出來的竟是第三視角。正因如此,我無法分辨那是否來源于后期的腦補;另一件早期記憶在真實性方面的確是無疑的,那是在幼兒園時期,父母出于對我的掛念,把我接到他們工作的縣城來,我也從留守鄉村娃到過上了跟著爸爸媽媽爺爺的縣城生活。就讀的幼兒園離我家約莫500米,大多數時候我乘坐父親上班的順風車,我坐在摩托車的前方,雙手抓緊后視鏡,只需一腳油門,過個小彎,便到達了目的地。但是那天,記不清是什么緣由,我獨自走路上學,只有五歲的我走在清晨的街道上,電視上壞人的形象在小腦瓜里不停轉悠,一路上我警惕地左顧右盼,但最終平安順利到達了幼兒園。獨自走路上學在我的整個幼兒園生涯就那么一次,即使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那會特別勇敢。
關于我的出生,似乎是沒有什么故事的,關于我名字的來源可能比較有趣,這是我在后來才了解到的:因為我父親姓L,母親姓X,所以我的名字讀音就是兩個姓氏的結合,但從小身邊的人多數是三個字的名字,有時我也會不禁埋怨我的兩個字的名字;還有一件有趣的,可能也算是關于出生時候的故事?不過是很久之后母親才告訴我的,她說我誕生以后,產房外的奶奶以及父親一家人聽到是個女孩,眼睛一下子黯淡下來,我猜是和某種重男輕女的觀念有關系吧。成長歷程中,我倒是沒有感覺到有被這種觀念影響,或許是沒有對比的原因,我父親的姐姐家中也是只有一名女孩——我的表姐,她聰敏漂亮,比我大三歲,因為同是女孩,我們是很好的朋友。舅舅家倒是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兒子,但是主要會有重男輕女觀念的是父親那邊,所以對我也沒什么影響。
如果要描述一下我對各個成長階段的印象,對于幼兒園的我,我認為是懵懂且快樂的,是開始探索自我,初步接觸學習的階段;小學時的我,是外向樂觀勇敢,跟身邊同學都能聊得來的人,也在這個階段認識了一直相互陪伴到現在的好朋友,六年級鼓動班級參加運動會但報不夠人被迫親自上陣參加四百米,獲得了年級第八的好成績;初中階段,開始了第一次住宿生活,身在一個拼搏的班級,那些奮斗的回憶仍舊深刻在我腦海里,傍晚時面對夕陽背書,啃著面包吃著八寶粥成了常態,傍晚回到宿舍匆匆排隊洗澡、手洗衣服,特別是冬季時候,手在冰冷的山泉浸泡中長出凍瘡、腳踝在嚴寒中凍出血痕,但清醒的頭腦仍然源源不斷汲取著知識,晚修后到食堂去打一袋兩塊錢的炒粉,加上各處舍友熱情贈與的辣椒醬,是我記憶中不可抹去的一份味道;而高中時期對我來說,似乎是拼搏與糾結的更為多一點。由于考上了市里的高中,每個月回家時,兩小時的車程讓那時重度暈車的我頗為痛苦,第一次離開縣城的我起初忐忑,但又興奮,期待著有更大的舞臺能發展自己,于是在高中,我成了班級里的班委,老師的小助手,努力在班上和年級里都留下痕跡,但或許是選科的緣故,我們班總體水平排名很后,而班級、宿舍中來自不同家庭的“文化“又經常挑起爭端,無人幸免,這也帶來了許多不好的回憶,使得高中的班級氛圍幾近”黑暗“。又又加之精神壓力的緊張帶來的身體問題,不得不尋求解決,導致高中請的四五次假幾乎都是因為急性腸胃疾病,不同好友陪伴我到百米外的社區醫院就有兩次,甚至嚴重的一次,父母從一百多里外開車來接我去醫院、接我回家休養,這也讓我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希望它在大學階段不要再復發。
說到目前的我,要給一個具體的描述和評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認為并不能用穩定的語言形容出來。帶著對大學生活的新奇感,對幾乎所有事情我都帶有興趣,畢竟“人生在于體驗“;對我來說也并沒有”最“重要的,畢竟許多東西都很重要:親人、朋友、學業、課外活動等等,很難排出來不是嗎,也許沒有具體名次并不利于后期的規劃,但相信對于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件困難的事。目前人際關系良好,雖然用網絡流行語來說是個”i“人,但也在”i人不斷努力變e中“;對我來說困難的事情,應該就是回憶過去不美好的事情,這是最不愿提及的,其次便是英語學習,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在應對困境方面,我會仔細分析困境的內容,再從入手處展開,制定計劃去完成它;如果讓我來評價一下自己的性格,我會說我是個陽光積極的人,樂觀使我的生活減少了消極的一面,也支撐著高中的我一步步走到了現在。但在面對長輩的時候,有時我也是個報喜不報憂的人,可能是價值觀有所不同,每一次抱怨只能引來對于我的指責,即使我并沒有過錯,而且一些生活學習上的訴苦,他們并不能理解,只會抬出那誰家的小誰來,叫我朝著那誰家的小誰學習。雖然一路走來,許多的”別人家的孩子“已經不再是”別人家的孩子“,我也成了許多同伴父母中”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在我某些家長眼中,永遠有更好的——可能這也是性格中對于長輩報喜不報憂的原因之一,他們在他們眼里正確,我在我眼里清醒。
對于大學生活,入學前我充滿了憧憬與期待,在經歷了半個學期后,仍然充滿了干勁與期待。學習規劃中,希望在課堂,包括專業課和非專業課中都收獲知識,實現成長;生活安排上,希望規規律律,每一天都有所安排,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放縱;也希望能在大學期間有新奇的生活體驗,例如與朋友吃火鍋、探店、旅行等。對于所規劃的大學生活,我認為除了金錢之外,在能力方面我也還有所欠缺,需要在口才方面、處世方面以及眼界廣度方面不斷拓展。
回顧往昔是為了更好的感受現在、憧憬未來,也希望在以后可以成為想成為的人,過上想過上的生活,做到“接受自己的普通,然后去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