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以為,高傲的他以為自己發現了無解的世紀難題,面對孔子已學無可學問無可問,不以為然的放棄了繼續辯日。
孔子徒弟們望著兩個人遠去的背影,心想,如果夏蟲不可語冰,其非不愿也,實不宜也。現在,冬蟲況且不愿語冰,更何況春夏秋蟲乎?日風日下,真是無語無奈至極。心中感慨著一番無從言說無以言表的悲戚,礙于師父情面和師徒身份,只能默默咽下。
失落轉頭的瞬間,弟子問孔師,何以都有道理?
孔子說,我們常說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仿佛是太陽在圍繞著我們轉。恰恰耳聽為虛,眼見不一定為真,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良好的感覺往往都是自欺欺人。實際情況正好反過來的:人常說天天在忙,卻不知道在忙啥。不一樣的是,地球知道,它自己是天天忙著圍繞著太陽轉動。
知道這個,以此為前提,后面的解釋就不難理解了:
你想,假如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軌跡是一個圓,那么問題的答案就簡單明了了,肯定是中午的時候太陽近一些。因為中午的時候太陽位于晝半球的中央,垂直地面,直射頭頂。而早晨和黃昏太陽看到的是晝半球的邊緣,是斜射的。(例如,在赤道上,中午的時候要比早晨的時候近了6378公里,也就是地球赤道半徑的長度。)
但是事情往往并沒有“你一問我一答”這么張口閉嘴那么簡單。你想如果這樣的話,被太陽照亮的一面依然還是白天,沒有被太陽照亮的一面還是黑夜,自然是和現實一樣,沒有問題,咱不多說正確的廢話。
但是,如果那樣,春夏秋冬的四季可就只剩下夏冬二季了。
顯然,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動的軌道并非正圓形,而是橢圓形(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中的橢圓定律告訴我們,所有的行星繞太陽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地球也不例外。所以,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
而且,太陽處于橢圓的其中一個圓心,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有了遠近變化,大致情況是:1月初到7月初的半年,地球離太陽越來越遠;7月初到1月初,地球又會越來越接近太陽。(每年的7月初,地球會抵達遠日點。此時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一年之中最遠的,約為1.521億公里。每年的1月初,地球會抵達近日點。此時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一年之中最近的,約為1.471億公里。地球在遠日點和近日點之間距離相差了大約500萬公里。一天的早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大概是7000公里。)
現在問題的答案才算是清楚了。基本上也就是,如果是在地球遠離太陽的上半年,早晨的太陽要比中午的太陽離我們更近一些。如果是在地球靠近太陽的下半年,那么中午的太陽就要比早晨的太陽更近一些。這個前提條件是同時同地,而其它條件下,可能還要再一事一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弟子們發散性的討論了下上半年的早晨的下半年的中午太陽遠近的問題。
機敏人也問出了一個刁鉆的問題:因為這個答案,所以我們越變冷要靠近太陽,越變熱要遠離太陽的原因嗎?
孔子耐心的說,無論內心怎么希望如何解讀,事實就是這樣。這也是赤道另一邊越靠近太陽越熱,越遠離太陽越冷的事實。所以不能簡單粗暴的說什么時候太陽近,也不能籠統的北邊離天近,還是南邊離天近。
弟子們并沒有覺得老師理論超前而質疑,只是愚昧無知又勇敢好學的同志還是有點迷糊。就有人問,為什么遠日點還天長夜短了呢?
因為地球自轉的平面(赤道面)與公轉平面(黃道面)之間存在著一個夾角:23°26′的黃赤交角,因此太陽直射點會在北緯23°26′和南緯23°26′之間往復移動,太陽直射點照射哪個半球,那個半球的白天會更長,因此是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導致了晝夜長短的變化。
弟子們深受教育,更知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孔子自己也表示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二子亦可為吾師。”吾與汝具要謙遜好學、勤于思考,共同奮進,追求著更高的境界。
言語間。一個似懂非懂迷迷糊糊的弟子,我好像有問題,只是還沒想好咋問…此時又有人就問:正常都是近熱遠涼,為什么遠日點還熱了呢?對對,同學問我所想問也!謝謝。
孔子笑了,爾等孺子也,可教也。
太陽是個不斷發光發熱的大火爐,有近熱遠涼的現象,這是肯定的。
地球在近日點時的距離大約是14710萬千米,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15210萬千米。相差了大約500萬千米。這看上去很多,但放在整個距離上差不多也就是1/30。這個影響是很小的。這就好像是冬天烤火取暖,離爐子1米和0.97米,有太大區別么?
遠近對于熱量,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
遠日點夏至日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相對來說光照集中,能量散失小。到了近日點冬至日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接受到的陽光比較傾斜,并且陽光要穿透更厚的大氣層才能到達地面,能量損失就比較大了。
所以夏熱東冷。
遠熱近冷,這是對于我們來說。如果,在南半球,就是遠冷近熱,就能簡單直白的回答開頭的問題了:“處于遠日點,我們就是冬季(也就是我們北半球的夏季),就冷,地球處于近日點,我們就是夏季(也就是我們北半球的冬季),就熱的。”
再比如赤道就沒有春夏秋冬!我們春秋他們都是夏天!我們夏冬他們就都是一年里相對最“冷(清涼)”的時候,肯定也并不會是我們認知的冬天!!!
所以世界的規律有一樣的,也有很多知識是不一樣的,所以規矩自然也就大相徑庭。
這就是和而不同的人間大道理,至理名言吧。爾等謹記在心、謹言在口、謹行在身。
若能天下大同,未必非得夏蟲語冰。
弟子們深受教育,以為然。
“視諸事如觀日,雖同為一物,然可大可小、可冷可熱,自有遠近之別,所以說,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情和仇。”
黃衣服聽完孔子的倆弟子的背誦談話全文后,站在一旁的藍衣服乖乖聽話的樣子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