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投資的生產效率效應研究
- 陳鑫
- 1460字
- 2024-08-29 17:46:41
序言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傳統的以勞動、資本等要素驅動為主的增長模式將難以為繼,未來必須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風險投資是推動創新創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地推動創新經濟發展,中國開始試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QFLP)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RMB 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RQFLP)等制度,希望能夠通過提升資本賬戶開放水平吸引更多外資進入國內風險投資市場,幫助解決國家創新創業融資難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快速增長。理論上,資本賬戶開放有助于資本累積,但是外資進入可能會引起國內投資市場結構和配置狀態變動,并影響風險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邊際貢獻,所以未來不能僅關注風險投資增量,還需要合理優化其結構質量和配置狀態。遺憾的是,在有關風險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中,國內外學者普遍將風險投資視為“均質”的,且尚未取得一致結論。雖然少數研究揭示了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激勵創新的差異,但它們普遍停留在企業層面,多以研發投入或專利產出指標來衡量創新績效,并不能為優化風險投資結構質量和區域配置提供準確參考。同時,對于QFLP、RQFLP等政策制度的預期成效,學術界還存在一定爭議。
為了突破已有研究的局限,解決存在的爭議,本書考察了風險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及其作用路徑,同時揭示了資本賬戶開放對風險投資活動“數量”和“效益”的影響。第1章“緒論”,介紹選題依據和背景情況,明確相關研究前沿進展與不足之處,提出要研究的問題與理論框架。第2章“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主要介紹全要素生產率、風險投資和資本賬戶開放等概念的內涵及相關測度方法,并回顧了熊彼特創新理論、資本賬戶開放爭論等相關知識,同時,對文獻做了系統梳理,重點關注理論前沿,為后續提出研究假設尋找理論依據。第3章“中國全要素生產率估算與演變研究”主要估算了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重點考察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時空演變規律。第4章“中國風險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異質效應檢驗”主要從區域層面探討了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及其效率差異。第5章“中國風險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作用路徑考察”主要從區域層面探討了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具體路徑。第6章“中國資本賬戶開放與風險投資:增量提效分析”主要考察資本賬戶開放對風險投資活動規模與邊際效益的影響。第7章“結論與展望”對全書進行系統總結,立足于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發展規律,依據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提出優化風險投資結構質量和區域配置的政策建議。
本書的主要貢獻如下:①突破了風險投資的“均質”假設,從區域層面證實了外資、國有和民營風險投資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過程中的異質性,不僅有助于解釋現有經驗研究結論之間的沖突,還能為優化中國風險投資結構質量提供參考;②打破了現有理論邊界約束,把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視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路徑,并在統一理論框架下考察外資、國有和民營風險投資對作用路徑的依賴性,不僅進一步深化了風險投資經濟行為理論,還有助于合理優化中國風險投資的區域配置;③考察資本賬戶開放對風險投資規模數量與邊際效益的影響,不僅有助于解決現有存在爭議的問題,還能幫助管理者了解QFLP、RQFLP等政策制度體系成效,并在“增量提效”的原則下做出優化調整,推動改革開放紅利的持續釋放。此外,在研究方法層面,本書在考慮空間相關性的前提下,采用非參數協方差矩陣估計法和空間計量分析方法,并引入貝葉斯方法設定空間計量模型,既彌補了傳統計量經濟分析的不足,又避免了空間計量模型誤設,所得結論更加貼合現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