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投資的生產效率效應研究
- 陳鑫
- 1597字
- 2024-08-29 17:46:45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
1.3.1 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從理論與經驗層面考察風險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及其作用路徑,同時揭示資本賬戶開放對風險投資活動“數量”和“效益”的影響,主要研究內容如下:第一,在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框架下,提出風險投資的異質效應假設,從區域層面考察外資、國有和民營風險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及其效率差異;第二,如果異質效應假設成立,則繼續探討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路徑,進一步驗證路徑依賴假設是否成立;第三,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之上,考察資本賬戶開放對風險投資活動強度的影響,并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出發點,構建資本賬戶開放與風險投資交互項,揭示其對風險投資邊際效益的潛在影響。具體章節安排如下所述。
第1章是緒論。首先,介紹選題依據和背景情況,明確相關研究前沿進展與不足之處;其次,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問題與理論框架,設定研究目標,闡述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最后,提出研究內容和模型方法,并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明確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第2章“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主要介紹全要素生產率、風險投資和資本賬戶開放等概念的內涵及相關測度方法,回顧熊彼特創新理論、資本賬戶開放爭論等相關知識,為后續實證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與方法支撐。同時,針對提出的研究問題,對相關文獻做了系統梳理,重點關注理論前沿進展,為后續提出研究假設尋找理論依據。
第3章“中國全要素生產率估算與演變研究”主要估算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重點考察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時空演變規律,內容如下:第一,基于研究目的和數據可得性,采用DEA-Malmquist指數法,估算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并將其分解為技術進步指數和技術效率指數;第二,利用HP濾波法和分布動態法,分析中國全要素生產率長期增長、短期波動以及收斂動態,明確發展趨勢;第三,在趨勢分析基礎上,考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動力與潛在約束。
第4章“中國風險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異質效應檢驗”主要從區域層面探討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及其效率差異,內容如下:第一,在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框架下,闡述風險投資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理論機制,提出異質效應理論假設;第二,設計變量指標,確定樣本來源,在考慮空間相關性的前提下,利用非參數協方差矩陣估計法,估計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差異;第三,解釋回歸結果,驗證異質效應假設是否成立;第四,提出研究結論和相關啟示。
第5章“中國風險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作用路徑考察”主要從區域層面探討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具體路徑,內容如下:第一,在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分解框架下,闡述風險投資影響技術進步、技術效率的理論機制,提出路徑依賴理論假設;第二,設計變量指標,確定樣本來源,在考慮空間相關性的前提下,利用貝葉斯法設定空間計量模型,估計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與技術進步、技術效率之間的關系;第三,解釋回歸結果,驗證路徑依賴假設是否成立;第四,提出研究結論和相關啟示。
第6章“中國資本賬戶開放與風險投資:增量提效分析”主要考察資本賬戶開放對風險投資活動強度與邊際效益的影響,內容如下:第一,在金融自由化理論框架下,闡述資本賬戶開放影響風險投資活動的理論機制,提出增量提效理論假設;第二,設計變量指標,確定樣本來源,在考慮空間相關性的前提下,利用非參數協方差矩陣估計法,首先估計資本賬戶開放對風險投資活動強度的影響,然后構造交互項檢驗其對風險投資邊際效益的影響;第三,解釋回歸結果,驗證增量提效假設是否成立;第四,提出研究結論和啟示。
第7章“結論與展望”對全書進行系統總結:首先,立足于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發展規律,依據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提出優化風險投資結構質量和區域配置的政策建議;其次,依據現有資本賬戶開放政策成效,明確未來改革和調整方向;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局限和對未來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