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研究:市值計算與大周期量能分析
- 喬建新
- 10427字
- 2024-08-26 14:53:12
二、科學技術方法的共性含義
從“智力三維結構”和“三論”中可以看出,兩者基本具有同一性。其不同在于,前者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的,而后者是從物理學和工程技術的角度出發的。如果將兩者綜合并做進一步的引申,然后再將其應用擴展到社會學和經濟學的領域,那么我們便可能得到一種具有共性含義的科學技術方法。
如此,這里或許有必要再將“三論”的延伸理論,即所謂“新三論”以及“分形、混沌和超循環”理論做一簡單介紹。
(1)耗散結構理論。1969年,由比利時布魯塞爾學派領導人伊利亞·普利高津在第一屆理論物理與生物學國際會議上發表。該理論是一種用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方法,研究耗散結構形成的條件、機理和規律的理論,并被稱為是一種更先進的系統方法論。耗散結構是指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不斷地與環境交換物質與能量的過程中,一旦系統的某個參數達到一定的閾值,通過漲落,該系統就可以產生轉變,由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空間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具有有序結構的系統,就被稱為耗散結構。一個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轉化形成耗散結構,有四個條件:必須是開放系統;必須遠離平衡態;系統內部的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的相互作用;由系統的漲落導致有序。
在本質上,耗散結構研究的是系統演化的理論,該理論試圖對系統由一種結構向另一種結構的演變,做出正確的解釋。耗散結構研究的對象是開放系統,通過對開放系統的研究,闡述系統科學的有序原理。耗散結構理論可以應用于分析物質世界的物理化學變化、生物進化過程、社會發展和任何開放系統的有序化過程。
(2)協同理論。1976年,由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哈肯所創立。系統從無序狀態轉為有一定結構的有序狀態,首先需要環境提供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協同理論認為,當一個非自組織系統具備充分的外界條件時,通過增加系統有序程度的參數——序參量,可以形成一定結構的自組織系統。序參量決定了系統的有序結構和類型。用哲學的語言說就是,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按協同理論的觀點,系統在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中,不管原先是平衡相變,還是非平衡相變,都需要遵守相同的基本規律,即協調規律。所謂協同,實際是指物質、能量和信息傳遞在結構和狀態上的統一性與一致性。
(3)突變理論。1972年,由法國數學家勒內·托姆創立。突變理論是通過對事物結構穩定性的研究,來揭示事物質變規律的學問。系統的質變,不僅存在漸變,也存在突變方式。突變理論認為,不是所有的自然、社會、思維狀態都可以被控制,而只有那些在控制因素尚未到達臨界值之前的狀態是可控的。如果控制因素達到某一臨界值,則控制將會失效,此時事物的質變將演變為隨機狀態的突變過程。
(4)分形理論。1967年,由美籍法裔數學家伯努瓦·曼德布羅特創立。分形理論源于“流形”和“纖維叢”之后的所謂分形幾何學理論,指Hausdorff-Besicovitch維數為非整數的幾何對象,即整體具有多種層次結構,整體與部分之間存在某種自相似性。20世紀70年代,分形理論與分形幾何是描述許多復雜結構的有力工具。當代的分形理論已超出了幾何學的范圍,并被廣泛地應用在地理、物理、天文、化學、生物、材料、計算機,以及經濟、語言和社會學等領域。從分形的觀點看,客觀世界就是以分形的方式存在和進行演化的。
(5)混沌理論。或稱動態系統理論,1963年,由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提出。該理論涉及耗散結構、蝴蝶效應、奇異吸引子、回饋機能和非線性等論點。繼耗散結構和協同理論對于系統從混沌到有序發展的機制和條件進行研究之后,混沌理論的研究對象轉向系統從有序進入新混沌的過程,以及混沌的性質和特點等問題。混沌理論認為,在非平衡過程中,系統從有序進入混沌的路徑有三種,即倍周期分叉進入混沌、陣發混沌和Ruelle-Tanken混沌。與“宇宙早期的混沌”和“熱力學平衡的混沌”比較,系統從非平衡、非線性過程進入混沌有三個特性,即奇異吸引子、分數維數和無窮嵌套自相似結構。混沌理論和自組織理論超越了牛頓經典力學的局限,為無窮大和無窮小事物的研究,以及由無窮多個要素所構成的復雜系統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混沌理論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最完美結合的典范,與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并列,該理論被認為是20世紀物理學的第三次大革命之一。在生物學領域,湯姆·克萊西創立了有關細胞分裂的混沌理論。
(6)超循環理論。1971年,德國柏林大學的物理化學家曼弗雷德·艾根在尋求生物學現象的理化基礎時,應用化學動力學理論和量子力學躍進理論,建立了一套數學模型,以解釋多分子體系向原始生命的進化,即超循環理論。1977年,曼弗雷德·艾根在其發表的《超循環——自然界的一個自組織原理》一文中對該理論做了系統闡述。超循環理論認為,在生命起源的化學階段和生物進化階段之間,存在一個生物大分子超循環式的自組織階段,這種自組織系統的機制一經建立,便會永久性地存在,并可在形成生命的運動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產生各級循環,生物體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統一遺傳密碼的細胞結構。超循環理論雖然出自生物機體的有關理論,但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均有應用。
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曾經說過:“科學是內在的統一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門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質,而是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著從物理學到化學,生物學、人類學到社會科學的連續鏈條。”依據馬克斯·普朗克的觀點,顯然全部的人類文明都有一個完整和統一的體系結構,無論對于科學知識還是科學方法都一樣。因為,科學知識一方面是理論,另一方面也是方法。
因此,如果以拓展科學技術方法在經濟和社會工程領域內的應用為目的,或許同樣可以構造出一些所謂共性的方法。
(1)結構分析,用于描述與分析客體的整體與局部的結構、層次以及外部邊界。
(2)動態分析,用于描述與確定客體的整體與局部的狀態與動態特征。
(3)系統分析,用于建立系統模型,確定系統的總體特征、控制目標與方案。
(4)機制分析,用于揭示客體內部的關聯性與相互作用。
(5)趨勢分析,用于把握客體的發展方向、發展階段、狀態演變與質態突變。
(6)環境分析,用于確定外部因素對于客體的作用與影響。
(7)量化分析,用于提高所有分析結論的精確性。
(8)行為分析,用于描述主體的行為特征及其對于客體的作用與影響。
(9)選擇并確定數據、信息、觀點和結論的表達方式。
另外還涉及理論與方法的層次。理論的最高抽象是哲學,方法的最高抽象是方法論。所謂共性的科學技術方法是全部方法論的基礎,由各門類學科自身特定的研究方法共同構成,例如在數學中,應用純理性的演繹推理方法;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中,應用理論推導、實驗和實證方法,以及其他多種方法,包括直觀法、計算機模擬和專家系統等。
世界由自然、人和社會構成,方法則體現的是人類的邏輯思維與行為。因而,從物理哲學的角度來看,所謂共性的科學技術方法,正是由客觀世界的物質屬性,即質、量、時間、空間(層次與結構)、運動、作用與聯系,與人類主觀世界的邏輯思維與行為綜合的結果。不過,這種綜合不是一種簡單的羅列和機械的拼湊,而是一種靈活和有機的結合。而如前所述,涉及結構分析、狀態分析、機制分析、環境分析、趨勢分析、系統分析、量化分析、行為分析,以及選擇并確定數據、信息、觀點和結論的表達方式的共性技術方法,也正是由此推論出的結果。
應當指出的是,經濟和社會問題實際上比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問題更具復雜性,有更高的模糊度和不確定性,因而,對其觀點與結論的推理與論證也更難把握。在經濟學上,尤其是在國家的宏觀經濟領域,使用計量經濟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理論方法,量化分析問題、推導結論和預測發展已獲得比較普遍的應用。而在社會學上,尤其是涉及帶有社會工程性質的項目,目前使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尚不充分。其原因是,社會事物具有質和量的多方面的規定性和不確定性,需要一種對高模糊度系統進行量化分析的手段,因而難度更大,更難把握。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本書提及的科學技術方法論,并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在技術經濟學中所采用的那些方法,而是指從“三論”“新三論”等現代科學方法中抽象出來并帶有共性含義的方法。雖然在內容上,科學技術方法論與技術經濟學有些相似之處,例如兩者都涉及結構分析、機制分析和環境分析等,然而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以提高經濟研究的總體學術水平為目的,后者則是以解決技術產品的應用為目的。換句話說就是,由于目的不同,結果將自然不會相同。前者是廣義的,后者是狹義的。
1.結構·動態·系統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物質與事物“質”的規定性具有時間、空間和運動的屬性,因此分析物質與事物質態的方法可以分為結構分析、動態分析和系統分析。結構是物質與事物存在的另一基本屬性,是物質與事物的空間構成。結構具有層次和多種不同的組合,可以顯示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蘊涵著一定質態下的動能、規律、秩序與特性。
傳統觀念認為,物質的基本結構存在于三維的幾何空間之內,但是現代科學揭示了現實生活中多維空間,甚至是非整數空間的存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描述炮彈的飛行需要有七維空間,即在三維的幾何空間中,再加入時間、空氣的摩擦力、風力的作用和地球引力的作用等維度,而上述從理論物理學引申出來的分形和混沌理論,都闡述了分數維度的存在。或許這個所謂分數維度的概念與維度的權重有關,不過情況究竟是否如此,大概只能由物理學家給出解釋了。
運動是物質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態和特性,是以時間和空間作為維度的。哲學家們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運動,因為運動是世界上唯一既是原因又是結果的東西。動態分析的其他語義是機制分析、機理分析和動能分析,強調的是物質與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聯系。
至于與系統分析相關的許多內容,實際上在前文引述的“三論”“新三論”以及“分形、混沌和超循環”等科學技術方法論中有所介紹。如果將這些技術方法論的理論再做進一步的歸納和簡化,便可以構造出所謂共性的系統分析方法。
從現代系統動力學的觀點來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動態發展變化著的系統構成,每一系統的內部和外部又可按橫向和縱向擴展為不同的子系統。如果將人類的全部科學知識看成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并用模型來描述科學知識的整體結構及其相關性,或許金剛石的碳原子空間結構可以作為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如圖1-1所示。

圖1-1 金剛石的碳原子空間結構
學習過化學的人都知道,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碳原子(C)的原子序數為6,有2個電子層。其中第一電子層(內層)由2個電子構成,第二電子層由4個電子構成。由于每個碳原子外層的4個自由電子與周邊的4個碳原子的外層自由電子構成了共價鍵,所以才使金剛石具有非常穩定的立方晶體結構。
在這個空間網絡結構中,人類科學知識所涉及的任何范疇,都可以被看成這個等距立體空間點陣中的一個節點,并且每1個節點都與其他4個相鄰的節點保持等距離,形成一個空間正立體三角形。這些節點既不可能獨立存在,也不可能失去與其他節點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系。人類的全部科學知識就是由這些相互關聯的、無限多的節點所構成。而這些節點群被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或子系統,完全是根據需要由人為設定的。
當然,用金剛石的碳原子結構來比喻客觀物質世界的系統結構,只是為了說明問題而采用的一種方式。實際上,在客觀世界中,各種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聯系是極其復雜和多變的,而絕不可能是機械式的和靜態的。例如,人腦的生物電化學結構就要比碳原子的結構復雜得多。
資料顯示,人的大腦約有86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通過其上面的突觸與其他神經元相連接。人在出生時大腦皮層每個神經元上大約有2500個突觸,2~3歲時突觸數量會增加到15000個。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成人大腦上的每個神經元將會通過突觸修剪的過程,保留經常被激活突觸的連接,而刪除那些未被激活的突觸。因此,2~3歲時突觸的數量是成人的約2倍。這說明了兩點:第一,人的大腦智力開發仍具有巨大的潛力;第二,人的智力水平是越用越高的。由此可見,人的大腦結構的確要比碳原子的結構復雜很多。
2.機制·趨勢·環境
從語義上來理解,機制是指為實現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統結構中各要素的內在工作方式以及諸要素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運行規則和原理。機理是指事物發生變化的內在原因。機理與動態的含義相似,二者的區別在于,動態著重于事物運動狀態的描述,機理在于揭示由于事物的運動和相互作用所產生出的質的變化。
趨勢分析是從時間的維度,考察物質與事物在質與量上發展變化的連續性、傳遞性和因果關系,是更為廣義的歷史概念。應用趨勢分析同應用其他一切技術方法一樣,絕不是孤立和單一的,因為所有的技術方法論的內涵所構成的只能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所以趨勢分析也不可能脫離結構分析、動態分析、系統分析和量化分析。趨勢分析一方面要體現的是物質與事物在某一種結構下的狀態,另一方面要體現的是物質與事物的原有結構,在經過了動態的演變之后,產生新的質態結構的過程。換言之,趨勢性分析也是動態分析與發展分析,可應用于物質與事物的發展預測。
物理學上的環境概念,是指客觀世界具有不同質態的物質體系之間的聯系。在經濟領域是指社會生態環境,而在商業領域,環境是指對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和市場環境經過分析后,從而為企業做出的戰略決策和市場營銷策略等。對于股票市場而言,環境分析指能夠對股指運行產生影響的各種外在因素,如極端的氣候變化、周邊的股市行情、突發的國際政治軍事事件等。
3.行為與表達
從技術方法論的角度來看,人的社會行為有多種含義。其一,是指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自身的思維、推理、論證和表達的行為方式,既要符合邏輯規律,又要有科學性;其二,是指對于市場主體包括政府、供應商和消費者的深入和細致的行為分析;其三,是指從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出發,對于由經濟或社會工程所構成的人機系統的目標管理。
除去語言文字以外,如果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待學術研究的表達法,常用的方式有系列表格、平面曲線圖形、數學公式與表達式等,而諸如時序圖、邏輯框圖、路徑與流量圖或模型圖等,則大多只在計算機設計和工程技術中使用,并沒有在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范圍內得到廣泛的使用。其實,學術方法上的這種不足,不僅是一種表達法上的缺失,同時也是一種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缺失。比如,在上文提及的共性技術方法中,用于揭示目標系統內部的關聯性與相互作用的機制分析,以及用于建立系統模型,確定總體和局部的控制目標與方案的系統分析,均可能需要使用時序圖、邏輯框圖、路徑與流量圖或模型圖等。
如果將要做的事情用于經濟或社會工程項目中的學術研究,可想而知,其信息量、工作量以及復雜程度必然會增加很多,例如對于有關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綜合國力和美元等問題的研究都是如此。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學術研究必須從單純地依靠傳統的市場學或是技術經濟學的方法,提高到科學技術方法論的層次上來。用一句簡單的話來總結就是,“方法決定結論,細節決定成敗”。
邏輯思維是人類行為的最高形式。涉及人類思維的邏輯方式,在概念和理論的體系中,橫向的擴展是系統的維度,縱向的擴展是系統抽象的級。有一種看法,把人類思維方式的進程分為五類:直覺的模糊思維、定性的歸納推理、精確的定量分析、全面的系統動態分析、多維度和多層級的辯證推理。按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表面上看,多維度和多層級的辯證推理與直覺的模糊推理十分相像,但實質上已有了質的飛躍。如果按以上所說,將人類思維方式的五個進程看成一把尺子,去衡量一下我們的經濟研究,就會發現,我們的經濟學術水平仍然還是處于低級階段的。
涉及邏輯與數學的關系,有人說科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但實際上并不全面,這僅是為了強調數學的重要性,而嚴格意義上的科學語言是以邏輯為基礎的。語言邏輯是人類所有語言所必須共同遵循的基本規范。是數學建立在邏輯的基礎之上,而不是邏輯建立在數學之上。
另外,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關于人的邏輯思維與行為。傳統的行為科學以動物行為為研究對象,包括動物生理、動物心理和動物的社會行為活動。而對行為科學的一種狹義的解釋,又被限定在了管理科學的范疇之內,成為應用學科。然而,因為人類的社會行為是復雜的和有層次的,并且不能僅被局限于管理的范疇之內,所以人類社會行為學應當是建立在對個體的人、群體的人和社會的人的全面研究基礎之上的。
生理行為是人類最基本的行為方式,包括了生殖繁衍、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運動、休息和安全等需要。在生理行為的驅使和誘發下,人的行為沿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從生理行為、心理行為到精神行為,即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涉足的范疇;另一個是從個體的生理行為、物質生活到群體的社會生活,即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所關注的范疇。這里,物質生活包括為滿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所進行的物質生產和經濟活動,社會生活包括工作、娛樂、交際,以及人類從事的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學、教育、外交、政治、軍事等社會活動。這其中,物質生活和經濟活動是人類所有社會行為的基礎。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以來,哲學界認為,除了運動是物質的一個基本屬性以外,信息是物質的另一屬性,是存在于事物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與聯系。而當代科學家的看法是,信息通過一定的載體,如運動、能量等進行傳遞,是物質與物質、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相互聯系。信息是一種區別于材料和能量的獨立的、極為重要的研究對象。人類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由材料、能源和信息技術構成。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物質、能量、信息都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所不可缺少的資源,其中物質和能量是基本資源,信息則是一種高級資源。物質資源能夠供給各種材料,能量資源能夠提供各種動力,而信息資源則能夠提供給人類知識,并且信息也是可以度量的。
人類的認識與行為,離不開對于信息的獲取、變換、加工、處理和利用。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人類通過對信息的記錄、傳遞再現物質世界的方式與方法就是表達法。表達通過信息處理去完成,信息是表達的“語言”。客觀世界信息的來源雖不同,但最終能通過對信息本質的揭示,尋求一種可被普遍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人的語言從根本上說就是一種信號系統,而表達法正是包含了對信息的處理、轉換,以及對信息的“構造”兩個方面的內容。從綜合的角度來看,信息論不但具有系統分析的價值,而且也具有表達的行為價值。信息論實際就是科學的語言和科學表達的基礎。
哲學家說:科學一方面是理論,另一方面是方法。理論與方法既具有相對性,又具有統一性,人類的思維就是理論與方法的統一。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像撰寫高水平市場調研報告之類的難度是很大的,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明顯的現象是,許多報告要么只有文字沒有圖形,要么只有兩維的直角坐標圖形或者表格,而沒有能描述事物之間復雜邏輯關系的系統模型。八卦學說出自《周易》。《周易·系辭上》中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由此可見,八卦采用形式化方法的目的就是來更好地表達。
國內著名易學專家郭彧在其《八卦與方明》的文章中給出了以下的圖形和圖表(見圖1-2、表1-1)。對于這個用透視的正六方體所表示的“方明”,即一件古代用于祭祀“神靈”的禮器,作者的研究結論是,如果適當地選定一個光源的入射角度,正六方體六個面的受光會出現三陽、三陰的狀態。在此狀態下,各自由三個面所構成的正六方體的八個角的受光就完全可以用一個完整的八卦表示。并且,在正六方體的八個角中,如果由每兩個角組合成一個重卦,再加上八個角的自組,這樣便能使八個單卦演變成六十四個重卦。這可以說明,事物之間不僅是在二維空間的范圍內具有可以用列表表述的相關性,而且在三維甚至多維空間的范圍內也具有相關性。

圖1-2 八卦的立體圖
表1-1 八卦的二進制對照表

由此看來,對于表達方法重要性的認識,古代的中國人已經做到了,然而當代的中國人卻未必都能做到。具體來說,如果在報告中能多使用一些框圖來表明市場各相關事項之間的邏輯關系,或者是市場運行的傳導機制,那么市場研究的工作就完全可以變得更為直觀、清晰、簡單和明了。
從上面的圖形中還可以看出,用一個扁平結構的文章描述清楚一個多層極的市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相互關聯的、具有多層極的立體結構,并且在這個立體結構中,各個節點間的能量交換、相互作用和信息傳遞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所以,為了認識這個世界,研究與表達的方法也必須依據相同的原則,這就是所謂研究與表達的方法論。
如圖1-3所示,就是運用了研究與表達的方法論,利用圖形結構把股市與宏觀經濟的相關性清晰地表達了出來。

圖1-3 股市與宏觀經濟的相關性示意圖
4.有關定量分析
西蒙·薩繆爾森在其第12版《經濟學》的緒論中,將經濟學稱為“社會科學之王”。在論及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時,他寫道:“政治學、心理學和人類學都是和經濟學有一定共同內容的社會科學。……在許多其他與經濟學有關的學科中,統計學是特別重要的。…… 在經濟學領域中,概率論和數理統計也有許多極其重要的用途。然而,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僅僅需要邏輯推理。”
在上面的評論中,西蒙·薩繆爾森清楚地描述了經濟學的外部邊界和內部核心。依照他的觀點,統計學和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而邏輯推理是一切學科的基礎。那么,什么是數學呢?經濟數學包含了哪些內容,又能解決哪些問題呢?
數學以物質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為研究對象,是一種以極度抽象的形式出現的學科。數學研究舍去了事物的具體形態,表現出的是事物純粹量的概念,卻反映了事物的多樣性在量的方面的聯系和統一性。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存在于各種物質的運動形態中,只有通過對物質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描述,才可能把握物質的運動性質、變化和規定性。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對于數學概括得十分精辟。他說:數學研究的是“量的關系、量的變化、量的關系的變化、量的變化的關系……變化的變化、關系的關系、共性的共性,循環往復,逐步提高,以至無窮”。
說到數學的重要性,哲學家和科學家可引用的名言已經有很多了,因此,再聽一聽經濟學家的觀點可能更有必要。現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說:“數學確實可以把用語言邏輯不容易說嚴謹的問題說得很嚴謹,……我認為數學是加入經濟學家俱樂部的門票,……數學是一種人力資本,目前國內經濟學家基本上不掌握數學,包括我自己。”“領導世界經濟學思潮的經濟學家,絕大多數出現在世界經濟中心工作的當地或是外國學者。……所以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將會隨著中國經濟在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提高而逐漸轉移到中國來,我們將會迎來世界的經濟學大師輩出于中國的時代的到來。”
有關經濟數學所包含的內容及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從其使用的定量分析數學工具和方式上來描述。在經濟領域內,定量分析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1)使用線型與非線型的二次函數,描述兩個經濟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如在供給函數中反映供給與價格的正相關關系,在消費函數中反映消費與價格的負相關關系,以及在宏觀經濟中反映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的各類二次函數等。
(2)使用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反映可用增長曲線描述的人口繁衍和復利現象。
(3)應用微積分理論,計算成本函數中的邊際成本。
(4)應用線性代數理論,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測算由生產數量與成本之間的關系所導致的盈虧平衡點。
(5)應用離散數學中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理論,測算產品的質量合格率與廢品率,求導由隨機變量所構成的一元或多元的線性回歸方程,用于解決如保險理賠、電話呼叫服務的發生頻率和產品使用壽命等問題。
(6)為解決人口、交通、環境、生態和宏觀經濟調控等問題,建立幾何模型、矩陣模型、微分方程模型、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圖論模型、規劃模型和馬氏鏈模型等各類數學模型,以及使用白箱理論、灰箱理論和黑箱理論,解決帶有模糊數學性質的經濟問題。
當然,這里需要區分的是,定量分析不等于簡單地引用單項的統計數值或數據,如CPI、PPI、PMI、GDP的數據等。
做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預測,而做預測的目的在于制定戰略。具有普遍性的預測方法一般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定性預測法,即以人的邏輯判斷為主的主觀經驗推測法,包括德爾菲法、類比分析法、加權平均法、集合意見法、形態分析法等,以強調狀態為主。
二是因果關系預測法,即通過機理、機制或相關性進行分析預測。實際上,這是另一種以強調動態過程為主的邏輯分析方法。
三是時間序列分析預測方法,包括移動平均分析、趨勢分析、周期分析等,屬于單維度數值化的動態過程分析。
四是定量預測法,即純數學化的預測方法,包括數理統計、回歸分析、非線性趨勢分析、模型化方法等。
以上這四類預測方法并非是互不相干的,比如,在時間序列預測方法中,也都會采用定量的數學分析方法,并且,這里所提及的一些技術分析方法和預測方法,應用中也并非絕對沒有誤差,引述的目的僅在于強調治學態度、治學理念和學術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研究方法、分析方法、數據處理方法、預測方法、決策方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處理數據是預測的基礎,而為決策管理服務是預測的目的。因為,預測是制定戰略的基礎,沒有預測的戰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沒有定量分析的預測也不是預測。
中國的文化傳統是基于幾千年農業文明的,在這種文化傳統的熏陶下,一般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表現出來的特性是定性、歸納、辯證,而缺乏做細化分析、定量分析和演繹推理的習慣。換句話說就是,與西方人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比較,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屬于經驗主義的,缺乏了一種物理學的觀念,即不善于從分析事物的產生、結構、機理、發展的動力、阻力、內因、外因、相關因素、影響因素、整體變化和局部變化等多視角、多維度和多層面出發,全面、系統和動態地分析問題。因此,要超越西方,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橫跨中西方的兩種文化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