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基礎研究

第一章 碳市場的基本概念

一、碳市場的定義

碳排放權交易(簡稱碳交易),顧名思義,是一種將溫室氣體[1]排放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幫助減排成本較高的排放主體以較低成本實現減排目標,同時促進減碳技術的 推廣、應用、發展的碳定價機制 [2]。碳交易的原理建立在科斯定理基礎上,邊際減排成本的差異是開展交易的動因。在理想狀態下,碳價等于社會邊際減排成本,當社會總減排成本達到最低值時,就實現了社會福利最大化。碳交易形成的市場,即碳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基本原理示意如圖1-1所示。

圖1-1 碳排放權交易基本原理示意

溫室氣體排放權(即碳排放權),指在不損害其他公眾環境權益的前提下,由管理機構將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一種產權賦予相關主體,簡言之,即為區域或企業允許排放溫室氣體的權利。廣義上,碳排放權包括碳排放配額與碳減排信用,分別是由政府設定、分配的碳排放額度及自愿開展減排項目后相較項目基準情景降低排放產生的經管理機構核證的減排量;狹義上,碳排放權僅指碳排放配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對碳排放權的定義便采用狹義的概念。

二、碳市場的主客體

碳市場的主體主要包括政府等管理機構、履約企業、減排項目業主以及其他參與交易的企業、投資機構、個人等。其中,政府不僅是碳市場的設計者、管理者、監督者,必要時還會直接參與交易。除此之外,碳市場的利益相關方還包括第三方中介、第四方平臺等市場媒介,以及上下游企業、其他碳市場體系、貿易伙伴國、非政府組織(NGO)、研究人員、公眾、媒體等。碳市場的利益相關方如表1-1所示。

表1-1 碳市場的利益相關方

碳市場的客體,即碳交易標的和交易產品,主要包括碳排放配額與碳減排信用等基礎資產,以及在此基礎上延伸產生的金融產品。具體內容如表1-2所示。

表1-2 碳市場的客體

三、碳市場的分類

(一)碳市場的類型

根據建立的基礎(強制、自愿)和交易產品的類型(碳配額、碳信用),目前運行的碳市場可劃分為三大類型——強制碳排放交易市場(ETS [3])、強制碳抵銷市場(BaO)以及自愿碳市場(VCM)。碳市場類型解析如圖1-2所示。

圖1-2 碳市場類型解析

在三大類碳市場中,強制碳排放交易市場(ETS)是目前最主要的形式,其建立在強制履約目標的基礎上,以碳配額交易為主,在部分碳市場允許使用碳信用進行有限的抵銷。ETS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型(CaT),即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設定上限,并允許配額盈余企業將其盈余的配額出售給存在配額缺口的企業用以履約;二是基準線與信用交易型(BaC),即為排放量設定基準線,排放量超過基準線的履約企業需要為超出部分提交信用 [4],排放量低于基準線的履約企業將從其減排量中獲得相應的信用用于交易。強制碳抵銷市場,即基準線與抵銷型(BaO)碳市場,僅以碳信用為交易產品,排放量超過基準線的履約企業需要為超出部分提交經認可的碳信用,但與ETS不同的是,若排放量低于基準線,BaO的履約企業無法直接從中獲得可用于交易的減排單位。自愿碳市場(VCM)建立在有關排放主體履行自愿減排目標的前提下,買方通過購買并抵銷碳信用以實現其自愿減排目標。當然,從實踐來看,各類碳市場之間的界限并非絕對分明。例如:部分強制碳市場允許非強制履約企業自愿加入履約,但一旦加入履約便需遵守該碳市場的各項規定;部分強制碳排放交易市場(通常是沒有配套碳信用機制的)允許自愿減排項目基于核證減排量申報碳配額;另外,一些強制碳市場還允許參與交易者出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公益目的自愿注銷其持有的碳配額。

(二)碳市場的層級

按市場層級劃分,碳市場可分為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一級市場是政府等管理機構分配碳排放權的過程。二級市場是碳排放權持有者之間交易的過程。碳市場的層級如表1-3所示。

表1-3 碳市場的層級

(三)碳市場的金融化

從是否金融化來看,碳市場可以分為碳市場和碳金融。碳金融,即金融化的碳市場,廣義指服務于碳排放權交易、減碳技術和項目的所有金融活動;狹義指碳排放權交易的金融活動,包括碳現貨、碳期貨及碳期權交易等。碳金融是歐美碳市場發展的主流,由于歐美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碳市場自誕生起便是金融化的,期貨交易占全球碳市場交易總量的95%以上,因此碳金融的概念基本等同于碳市場。在我國,由于金融管理較為嚴格,碳市場與碳金融存在較大不同。現階段我國碳市場的金融化水平較低,但從長遠來看碳金融將是碳市場發展的必然方向。


[1] 目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管控了7種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由于目前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絕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因此廣義上通常使用“碳”指代溫室氣體。

[2] 碳定價機制,即為碳排放予以定價的機制,包含顯性碳定價機制和隱性碳定價機制兩類。其中,顯性碳定價機制是對溫室氣體排放量(通常以一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基本單元)給予明確定價的機制,主要包括碳稅、碳排放權交易、基于結果的氣候金融和內部碳定價等。隱性碳定價機制,雖然沒有明確碳價,但因政策措施對應一定的經濟付出,因此隱含相應的碳價格,如我國對凈零碳排放建筑的激勵政策、淘汰煤電落后產能等。另外,如無特別說明,本書中“噸”指“噸二氧化碳當量(噸CO2e)”。

[3] ETS(Emissions Trading System),譯為碳排放交易體系,從國際普遍定義與實踐來看,等同本書的強制碳排放交易市場。

[4] 基準線與信用交易型(BaC)碳市場所交易的“信用”,在一些體系中被稱為“表現信用”(PerformanceCredit),其與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型(CaT)所交易的“配額”在概念上十分類似。因此除本句外,本書統一使用“配額”表示,以與自愿減排產生的“碳減排信用”有所區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旬邑县| 兴安县| 上杭县| 兴义市| 武乡县| 阿拉善右旗| 乃东县| 洪江市| 罗定市| 龙海市| 三都| 东安县| 抚州市| 家居| 高邑县| 腾冲县| 兴海县| 稷山县| 唐河县| 阿城市| 华坪县| 藁城市| 明光市| 隆安县| 宾阳县| 西安市| 吉林省| 枝江市| 尖扎县| 成安县| 浦东新区| 丹江口市| 汉源县| 容城县| 汾西县| 铜山县| 永吉县| 白城市| 哈尔滨市| 开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