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
- 夏秋
- 3271字
- 2024-08-26 14:55:53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容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為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調整成為主要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在此背景下,本書結合全球范圍內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形成服務化生產模式的現實,就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系統性分析,探討服務化生產模式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微觀機制,并結合跨國數據、中國整體與省際數據對二者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具體而言,本書首先對制造業服務化、產業結構升級理論進行梳理和回顧,優化產業結構升級指標,探討制造業服務化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路徑。其次,對世界主要國家的制造業服務化、產業結構升級現狀和特征進行簡要分析。再次,利用跨國面板數據,就制造業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和作用路徑進行經驗分析;利用時間序列數據,以及中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就制造業服務化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經驗分析。最后,總結本書研究結論、政策建議和對中國的啟示。根據以上思路,本書共分為七章,各章節主要研究內容和邏輯聯系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簡要介紹本書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梳理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總結文章創新點與不足之處。
第二章是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相關理論綜述,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一是制造業服務化的內涵、動因、經濟影響研究的梳理和總結。二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界定、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的評估標準、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具體包括:①重新梳理基于結構優化視角的產業結構升級內涵,盡管產業結構升級研究不是新內容,但由于其內涵較為豐富,學界對其內涵的界定尚未達成一致,而且對其進行較為清晰和全面的界定是后續研究的基礎。因此,在對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本書從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合理化、結構高級化視角重新界定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其中,產業結構合理化強調三次產業中占主導地位的產業從由低形態向高形態攀升,優勢產業比重逐步提高,產業整體結構的合理優化;產業結構高級化強調產業層次和結構由低附加值工業產業向高附加值服務產業的動態轉變,即產業結構向著更高層次的價值梯度移動的過程。②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總結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的評估標準。③分析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重點梳理了高端人力資本、技術能力、市場需求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第三章是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現狀分析。首先,通過對主要國家制造業總體、制造業分行業的服務化發展特征進行統計性分析,總結各國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的關鍵特征,并且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中國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現狀。接著,從結構優化視角,優化現有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度量指標,通過對主要國家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的統計性事實進行梳理和分析,更加全面地呈現主要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現狀和未來動向。在此基礎上,通過國際比較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現狀進行較為清晰的識別和定位。
第四章是制造業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分析。本章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服務化生產模式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分別是:人力資本積累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消費需求效應。一方面,在服務化生產模式下,生產性服務投入作為高級要素載體,引導要素投入結構優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同時,高級要素中與技術概念形成、理念設計、產品體驗、客戶需求相關的隱形知識和技能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因而服務化生產模式有助于技術創新。服務化生產模式通過人力資本積累效應和技術創新效應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服務化通過強化客戶關聯、提升產品性能、滿足差異化需求等途徑促進消費需求服務化轉變,通過服務消費需求效應促進服務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優化。
第五章是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在已有產業結構升級相關研究基礎上,加入制造業服務化變量,構建計量分析模型,以考察制造業服務化生產模式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并且,利用測算所得制造業服務化和產業結構升級數據,實證考察制造業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的影響。本章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對模型中的變量和數據來源進行說明。第二,根據Hausman檢驗結果決定采取固定效應或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且利用滯后一期和工具變量法對模型內生性問題進行控制。第三,利用中介效應分析法考察服務化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渠道,以便更清晰地解釋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因果關系之間的內在機制。第四,運用多種穩健性檢驗方法評估估計結果的可靠性,且通過擴展性研究得到更有現實意義的實證結論。本章主要結論有:①制造業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考慮模型內生性、替換關鍵指標、分樣本估計、剔除異常值、更換計量模型后估計結果穩健。②制造業服務化通過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激發技術創新能力、刺激服務化消費需求等途徑間接影響產業結構升級。③制造業服務化生產模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具有滯后效應,其作用可以持續到服務化模式實施后的2~3年。由于服務投入異質性,不同類型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生活性服務要素引起的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略大于生產性服務要素,信息通信、專業科技、教育等高端服務投入引起的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大于運輸倉儲、金融等較低端服務投入引起的服務化。
第六章是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對中國的經驗分析。本章利用時間序列數據和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從總體和地區兩個層面對服務化生產模式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一是基于時間序列數據,利用協整分析方法,實證分析了制造業服務化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長期關系。二是基于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對制造業服務化與中國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實證考察,利用多種穩健性檢驗方法對基準估計結論的可靠性進行分析,且從不同角度進行擴展性研究以深化本書研究內容。本章的主要結論有:①制造業服務化與中國整體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②制造業服務化對中國地區層面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發展有積極影響。③生產性服務化對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皆有促進作用,但生活性服務化對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影響不顯著;信息服務投入對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存在較強推動作用,運輸倉儲和金融服務投入有助于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但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不顯著,商務服務投入不利于地區產業結構升級。
第七章是研究結論、政策建議和對中國的啟示。首先,總結歸納全書的主要研究結論。其次,基于本書研究結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最后,在全書研究結論基礎上得到對中國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啟示。本書研究框架如圖1-4所示。

圖1-4 本書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為了使研究結論更加可靠,本書利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維度展開分析,具體研究方法歸納如下。
(1)規范分析法和實證分析法相結合。本書在梳理和歸納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通過較為嚴密的邏輯推演對制造業服務化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進行了規范化分析。在理論機制推導、構建計量模型、優化度量指標的基礎上,利用跨國面板數據、中國整體時間序列數據,以及中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板數據對理論假說進行計量檢驗。運用多種計量分析方法,從多個角度進行穩健性和擴展性研究,較為嚴謹深入地考察了制造業服務化生產模式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進而達到規范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互驗證的目的。
(2)典型事實分析法和對比分析法。經濟現狀分析是進行計量分析的現實基礎和邏輯起點。本書通過統計性描述、關鍵指標測算、對比分析對世界主要國家制造業服務化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現狀進行了較為全面和詳細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利用對比分析法對不同國家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特征、產業結構升級特征及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獲得了對中國制造業服務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現狀的清晰定位。
(3)多學科交叉分析法和文獻分析法。本書以產業經濟學、企業組織和企業管理、國際經濟學等學科相關理論為基礎,綜合分析了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同時搜集并研究了制造業服務化、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較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文獻,通過對現有文獻的系統性分析形成對相關理論較科學的認識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