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學就學真華為:從《華為基本法》到華為基本做法
- 譚長春
- 3834字
- 2024-08-29 18:02:29
任正非對經營管理思想的開創與創新
華為理念創新的“核心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斗,堅持自我批判。
任正非把西方管理學、東方文化哲學、軍隊管理理念融入華為的企業管理中,成就了華為獨特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和發展戰略。華為能實現當下的業績與影響力不是偶然的,任正非開創性的經營管理思想起著主導作用。
華為之“熵”
熵是什么?
熵是物理學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孤立系統的熵會隨時間增長而逐步達到極大值,系統會達到一種無序的平衡態。因此,熱力學第二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定律。
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埃爾溫·薛定諤解釋:一個非活的系統被獨立出來,或是把它置于一個均勻的環境里,所有的運動由于周圍各種摩擦力的作用都將很快地停頓下來……整個系統最終慢慢地退化成毫無生氣的、死氣沉沉的一團物質。
那么,物理學上的熵增定律為什么可以應用到企業管理上來?因為熵從上面看來,其實就代表著無序的混亂程度,熵增就是指一切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都是從井然有序走向混亂無序。
任正非在一次與《華為基本法》撰寫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黃衛偉教授交流管理話題時,黃衛偉教授把熱力學第二定律發給了他。任正非發現,規律有貫通,現實中可融會。任正非從此在考慮企業管理時,把熵增作為一個重要視角。
灰度管理
清晰的方向是從灰度中脫穎而出的。
《華為基本法》撰寫組組長、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董事長彭劍鋒說:“任正非最鮮明的管理思想是灰度管理。當時與《華為基本法》同時出版的書就叫《走出混沌》。”
任正非對自己的灰度管理也曾這樣表達:“管理的灰色,是我們的生命之樹。”
其實,灰度才是華為全部管理哲學的核心基點。
華為的文化精髓是:開放、妥協、灰度。
為什么華為會有灰度管理?任正非會有灰度哲學?看看《華為基本法》撰寫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春波幾十年對任正非的認知,或許就可追溯到一些理由了。
吳春波說:“很難概括任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眼中的任正非是游走在黑與白之間一個灰度的人:既脾氣暴躁,又能靜水潛流;既鐵骨錚錚,又柔情似水;既疾惡如仇,又寬容妥協;既用兵狠,又愛兵切;既霹靂手段,又菩薩心腸;既悲天憫人,又收放自如;既恪守中庸之道,又明辨是非善惡;既霸氣霸道,又謙卑謙虛;既愛財如命,又揮金如土;既內向羞怯,又外向張揚;既沖動,又自律;既成熟老練,又稚氣頑劣;既低調內斂,又高調霸氣;既簡樸,又奢華;既不修邊幅,又注意儀態儀容;既保守守舊,又緊隨潮流;既膽識過人又心存敬畏;既固守原則,又豁達變通;既實用主義,又理想主義。
任正非創建華為初衷——活下去
任正非坦言:創建華為的初衷就是“活下去”。或許,這是華為最終喊出“活下去是最高也是最低戰略”的原因。
我們給不少企業做管理咨詢服務,在聽取內部意見時,多是戰略要如何宏偉龐大,如千億、全球、國際化、萬店、集團化等。而真正能夠清晰、冷靜地思考自己的戰略,并且能想到戰略發展的基點在哪里或是什么的企業并不多。
其實,活下去,沒有成功只有成長,多好。
靜水潛流是最好的發展模式
在華為公司,表面看似很平靜,靜水潛流,內在其實激情滾滾。
水,好像是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但又是沖破阻礙與困境的最強大力量。
《道德經》中提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以柔克剛,天下莫能與之爭。
華為不只在發展模式上遵循靜水潛流,在改革上也如是。任正非曾簽發華為HR胡玲發帖:“我們的干部、HR也要虛懷若谷,聞過則喜,注意方法,不宜大風大浪、大起大落、波濤滾滾,改革要靜水潛流。”
華為通過學習西方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東方傳統哲學文明、軍隊優秀管理思想,結合自身特點,獨創了很適合發展與成長的管理理念,如下做些列舉。
華為管理理念精華
1.企業最大的管理權是思想權、文化權。
很多企業管理者主要精力是管事,部分精力管人,很少精力管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講,管人比管事更重要,管思想的實質就是強化企業文化建設。
2.以奮斗者為本,時刻不忘艱苦奮斗。
以人為本,但這“人”也可能包括懶人、慫人甚至壞人,以他們為本,必將挫傷奮斗者、能人、好人等的積極性。只有以奮斗者為本,才可以激發正能量,抑制負能量,促進企業正向、健康、有序發展。
3.讓能聽見炮聲的人來呼喚炮火。
強調市場第一線的重要地位,切中“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法則。企業領導必須深入市場一線,多聽取一線人員的聲音,并在機制上支持一線“班長的戰爭”。
4.讓“雷鋒”過上好日子,不讓“焦裕祿”吃虧。
不讓老實人吃虧是企業用人的一個重要導向。企業要讓認真埋頭干活的人得到實惠,要讓算計太多的人失算,要讓一點虧都不想吃的人吃虧,要讓損害公司和員工利益的人付出慘重代價。
5.高層使命感,中層危機感,基層饑餓感。
高層使命感體現在事業心上,是領導踐行出來的;中層危機感體現在進取心上,是競爭和激勵出來的;基層饑餓感建立在責任心上,是檢查和淘汰出來的。
值得深究琢磨的華為方法論
1.拒絕短視,摒棄機會主義。
“華為隨便抓一個機會就可以掙幾百億,但如果我們為短期利益所困,就會在非戰略機會上耽誤時間而喪失戰略機遇。”2015年底,任正非曾在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華為基本法》起草小組組長彭劍鋒的訪談中這樣說,華為多年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堅持“管道戰略”
華為2015年年度報告中寫道:“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其絕對不去追風口、做好自己、集中力量攻破“城墻口的決心讓人印象深刻。
2.始終與用戶在一起。
任正非在一次講話里提到“春江水暖鴨先知”,厚厚實實地概括了華為一以貫之的核心原則——始終與用戶在一起。
與用戶在一起,關鍵挑戰不在創業階段,而在企業進入規模階段之后如何建立制度、流程繼續保障整個系統“與用戶在一起”,并最終培養起用戶導向的文化。
1997年圣誕節,任正非走訪了美國IBM等一批著名高科技公司,隨后決定聘請IBM為華為梳理流程和建立系統,整個項目歷時5年,投入超過20億元,直到2008年才基本結束,最終構建起了一整套“支撐大象跳出華爾茲”的科學管理體系。期間,華為做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時任IBM的CEO郭士納的一句話來概括:“必須把市場(客戶)確定為所有行動和行為的動機。”
3.糨糊理論。
沒有高超的領導與行之有效的管理,技術再好、投資再多也難以達成結果。
任正非說:“我什么都不懂,我就懂一桶糨糊,將這桶糨糊倒在華為人身上,將15萬人粘在一起,朝著一個大的方向拼死命地努力。”
徐直軍表示,在科學管理方面,華為唯有人力資源的核心理念和思想不是靠引進,而是基于任總的思想和大家的集體智慧,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慢慢形成的。華為公司成功的最核心要素是從一開始就建立起來的利益分享制。因為這個機制把華為公司員工和企業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正是因為這個機制,使得華為能做到很多其他企業難以做到的事情,比如干部能上能下。
4.比別人更多一點奮斗。
“我們沒有國際大公司積累的幾十年的市場地位、人脈和品牌,沒有什么可以依賴,只有比別人更多一點奮斗,只有在別人喝咖啡和休閑的時間努力工作,只有更虔誠地對待客戶,否則我們怎么能拿到訂單?”任正非說。
同年,一位英國記者采訪任正非,問及華為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行業老大這件全球矚目的商業事件:“華為到底憑什么超越對手?”面對同樣的問題,任正非這次的回答更簡單,只有一個字——“傻”。
任正非曾經多次表示過,華為就是阿甘,認準方向,朝著目標,傻干、傻付出、傻投入。
5.危機感。
任正非對下屬們說:“華為公司不能像部分西方公司一樣,在溫柔鄉中葬送了我們多年的奮斗。我們要看到這個世界的復雜性,要看到我們未來的艱難性,從這個出發我們要構建未來勝利的基礎。”
傳播最為廣泛的,是任正非在2016年10月26日的那一次內部講話。他說:“金融危機可能即將到來。一定要降低超長期庫存和超長期欠款。以前我們的貨款記錄不清晰,客戶來還欠款時,我們還莫名其妙,連合同和欠條都找不到了,如果客戶不還錢,多少預備金都付諸東流。”
這種預警意識在徐直軍的新年獻詞中也有直接體現:“面對錯綜復雜的商業環境,我們要用法律遵從的確定性來應對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以跨越宏觀環境的不連續性風險;要有應對金融危機的預案,從組織建設和干部配備上提升對風險內控、合規運營的監管能力。”
6.讓英雄成長、晉升,得到提拔。
2016年,為了配合華為“以項目為中心”的戰略轉型,任正非建立了戰略預備隊。“我們正在進行一場比較大的組織結構改革,我們也需要兩萬‘營團干部’啊,當然希望一萬是‘將軍’。”他說。
華為戰略預備隊的主要目標是激活整個公司的組織結構與干部、專家,通過訓戰管理,提高“作戰”能力;戰略預備隊是個能力中心“作戰”的指揮決策權還是在一線;隊員的任職資格管理仍然是由HR及其授權機構管轄,這樣預備隊就能有序地配合,不沖突、不撕裂而訓戰目的是提高“作戰”隊伍的意志和能力,改善機關服務支持的水平,提升爭奪大市場機會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交付人,推動面向客戶的解決方案的形成。
2016年11月30日,任正非聽取了戰略預備隊匯報,并提出華為一定要培養優秀“將領”,要排除一切障礙,就是讓“英雄兒女”成長。“臺風形成的時候就是一個小漩渦,戰略預備隊就是這個‘小漩渦’,‘漩渦’越變越大,就把整個公司盤活了。這個‘大漩渦’旋轉的時候,一定要讓新血液快點進來,快點晉升,要大膽選拔年輕‘將領’。”
管理箴言
任正非說:我什么都不懂,我就懂一桶糨糊,將這桶糨糊倒在華為人身上,將15萬人粘在一起,朝著一個大的方向拼死命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