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家靈性資本:理論溯源、研究框架與未來展望
- 顧建平等
- 16字
- 2024-08-26 14:49:22
第一章 企業家靈性資本的內涵及標準
第一節 企業家靈性資本的概念
愿景是“組織戰略的基礎”(Senge,1990),靈性資本(Spiritual Capital)作為“在愿景、信仰、終極價值目標方面的素養”(Finke,2003),關系到企業家奮斗的原動力。Ayranci和Semercioz(2011)將人的需求劃分為物質需求、精神需求和靈魂需求三個層次,其中,與靈性資本相聯系的靈魂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企業家的靈魂需求是企業家靈性資本的體現(Pandey,2016;Aven,2013;Caliendo和Kritikos,2011)。在創新驅動背景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加劇了社會和組織變革,共同愿景、發展、領導、激勵、目標、文化成為主要的挑戰(Fry,2003)。企業創新愿景式管理理念和領導方式,對于強化企業創業導向、提高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大意義。企業家靈性資本問題已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但國內的現有研究還缺乏對企業家靈性資本進行系統化的梳理。本書在對企業家靈性資本的內涵進行述評的基礎上,對企業家靈性資本的測度、相關影響變量、作用和開發等進行了評述,以期能促進我國在此領域的深入研究。
一、靈性和工作場所靈性
靈性(spiritual)又稱精神性,與有形的、物質的相對應存在。Moxley(1992)指出,完整的人類存在的本質至少包括物質、心靈、思想和精神四個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附于精神和物質,兩者缺一不可。Fairholm(1998)認為,靈性激勵著個體追求人生意義和成就卓越并顯著影響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William(1998)將靈性界定為一種人類超越自身的過程體驗。Fernando等(2009)將靈性定義為一種個人素質,能夠鼓勵個人朝著目標不斷奮斗,不斷超越自我,最終實現人生價值。Pandey(2016)指出,靈性可以幫助人們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Lean(2002)認為,靈性是對個體工作、行為、思維和成功而言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性的心理傾向和態度,是人類生命所擁有的一種無形的,但強有力的力量。其他有關靈性的定義大多是從國界、宗教信仰及它的起源方面給出的,但沒有一致的觀點。
從各學者對靈性的定義來看,靈性具有非物質性、意義性、內部知覺性、情感性與能動性五種基本特性。研究表明,靈性是深根于人體的內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支配著人類的行為,對個體起著激勵作用,能夠無限地為個體提供能量。
對工作場所靈性的研究起源使企業組織不僅強調對員工物質需求的滿足,而且逐漸關注員工的精神需求。即在工作場所中,組織成員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質滿足,而是在乎內心的感受及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目前,有關工作場所靈性的定義尚存在爭議。Vaill(2000)認為,工作場所靈性是指員工在工作中尋找工作能夠賦予自身的意義和重要性。Adams(2002)認為,在具有靈性的工作場所中,員工的工作目標具有導向性,工作關系好,容易產生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Giacalone(2003)認為,工作場所靈性是一種組織價值體系,促使員工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歸屬感。Wolf(2004)研究發現,擁有靈性的工作場所的組織環境是互助友好、相互平等、充滿正能量和正義感的,這樣的組織才能受到組織成員的喜愛。國內學者王明輝、郭玲玲和方俐洛(2009)梳理了關于工作場所的靈性概念后,將它定義為員工提升自我、成長和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員工不斷探索自己的工作意義和價值,與組織成員相互學習和幫助,重視自己的內心需求。另外,Marques(2006)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在人力資源實踐中結合工作場所的精神性不僅有利于降低員工招聘成本,而且能提高員工對組織的承諾、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及團隊合作的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工作場所的精神性之所以對員工滿意度、員工對組織的承諾和組織績效有積極的影響,是因為其滿足了員工更高層次的需求。
二、靈性資本和企業家靈性資本
靈性資本又稱信念資本。Zohar和Marshall(2004)認為,靈性資本能夠激勵人類探索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人類通過擁有的有關靈性的知識和技能,讓自己的生命更具有目標性。靈性資本是通過不斷互動和參與從而獲得的一種無形的資源。據研究,靈性資本能夠提供一種超越性的支持系統,幫助人們獲得健康,使人在面臨困境時更加堅強,讓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更具有意義(Brown等,2004)。國內學者一般認為,靈性資本是屬于靈魂方面的需求,是個人從擁有的信仰中獲得的,是對人生意義、目的、使命感和價值觀的感悟與認知,通過構建的愿景和使命感來鼓勵員工,使其在工作中不斷地努力和奮斗,最終實現人生價值。Finke(2003)認為,靈性資本作為一種愿景、信仰、終極價值目標方面的素養,對企業家經營企業具有重大意義。
企業家靈性資本的概念最先是由Fry(2005a)提出的。此后,研究者們主要圍繞天生(非天生)、靜態(動態)、靈性資本測度的難易程度及創新之處四個方面對企業家靈性資本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內涵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靈性資本是一種創新精神、發展能力和激勵企業家取得事業成功的非物質力量。Fry(2005)在熊彼特(1911)關于企業家創新精神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企業家的靈性資本是企業家個人的人生態度和發展能力,表現為企業家有能力創造一種憧憬,使員工感到生命和工作富有意義、感受到一種愛的素質。Baker和Watson(2010)認為,靈性資本高的企業家總是能超出當前的客觀條件,做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社會性的決策,并且具有持續的創新精神。Malloch(2003)強調靈性資本經濟方面的收益,他認為物質財富的增加是表現之一,企業家基于信仰進行創造性管理活動,學會關心他人和高效率利用企業內外部資源就是靈性資本的表現和積累。
第二,靈性資本是一種關于人生信仰、使命感、目的感的終極力量。Zohar和Marshall(2004)將靈性概括為一種對意義、價值、根本目的、使命的認知。Fryling和Peterson(2010)認為,靈性資本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對宇宙和諧同一的追求、對愛和信仰的追求等。Finke(2003)指出,靈性資本是一種對個人、組織和社會具有的可度量的、有影響力的精神,包括信仰、網絡制度所產生的效應。信仰式的終極力量是企業家實踐的創業導向和創業動力的真正來源,而且這種力量更多是天生的、內化的和穩定的(Baker和Watson,2010;Rey,2004)。
第三,靈性資本是一種包括企業家個人自信心、求知欲在內的積極進取的心理素養。Luthans等(2007)認為,企業家靈性資本是作用于個人和組織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力量、影響和傾向,包括精神、信仰、知識和行為,對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大作用。Chu(2007)認為,可以將直覺、創造力、積極的人格特質、后天習得的認知和技能作為一種資產,進而投資形成靈性資本,而資本所有者能夠獲得物質回報和精神回報。
第四,靈性資本是一種影響企業愿景的企業家個人素質、能力和影響力。Kouzes和Posner(2009)認為,企業家運用個人素質和能力讓員工學會關心自己和他人,最終形成一種共享的愿景。擁有靈性資本的企業家有把信仰基礎、價值體系和道德愿景融入組織中的能力,不斷追求企業價值增加,帶來效益(Middlebrooks和Noghiu,2010)。Zohar和Marshall(2004)認為,靈性資本就是一種能夠被個體所使用的知識、技能、素質的存量,是可以用以生存的財富。
綜上所述,研究者普遍認為企業家靈性資本是企業家在其核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終極信仰方面的資本,能夠引領企業家對組織中的各種要素進行組合和運用,持續創造出企業價值。上述各種對企業家靈性資本內涵的界定與比較如表1-1所示。
表1-1 企業家靈性資本內涵的界定與比較

三、企業家靈性資本與其他概念的關系
一是企業家靈性資本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的關系。Becker(1975)認為,人力資本包含技術、知識、能力、信譽等多種要素,是人際差異的決定因素。人力資本作為活動的資本,能夠創造社會價值,擁有人力資本的個體越努力,人力資本的生產力就越高。Coleman(1988)認為,社會資本來源于組織當中,是在社交網絡中發展的,可以創造人力資本、促進生產活動的一種社會行動資源。Bourdieu(1983)將文化資本定義為在現代社會中,通過教育或其他手段實現資本的分配,通過這種方式服務于主導階層的利益。簡單而言,文化資本是以教育或其他方法來擁有和保持社會地位的手段。
企業家靈性資本作為一種愿景和人生信仰,是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的子集,對企業家靈性資本的研究需要認識到它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由Becker、Coleman、Bourdieu等定義的文化資本的關系(Iannaccone和Klick,2003)。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靈性資本作為一種內在驅動力,其內涵和范圍都要大于社會資本(Zohar和Marshall,2004;Baker,2009)。
總之,企業家靈性資本作為一種體現人生信仰、愿景和個人素質的新型資本,它的發展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密不可分。靈性資本作為一種“整合型”資源,能夠激發企業家去幫助員工,從而讓員工感受到自己是組織的一分子,最終融入組織,創造績效(Ganiel,2009)。擁有高靈性資本的企業家,在一定程度上擁有高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能夠更大程度地推動企業目標和價值的實現。
二是企業家靈性資本與工作場所靈性的關系。Duchon和Plowman(2005)認為,工作場所靈性是指工作場所能滋養員工的內在精神生活,同時這種工作場所又能被有意義的工作所滋養。Giacalone和Jurkiewicz(2003)認為,工作場所靈性是一種價值觀體系,員工身處其中能夠獲得成就感和高的組織承諾。員工在工作中尋求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這種環境中,員工工作具有目標性,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組織歸屬感(Asrun等,2012)。在現有的關于組織層面的研究中,大多學者關注的是發展組織文化的靈性而不是發展企業家的個體行為,工作場所靈性與企業家靈性資本概念的內在本質之間似乎仍存在差距,因此需要探求企業家靈性資本對工作場所靈性的影響(Dierendonck,2011;Weinberg和Locander,2014)。
有學者通過分析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得出,企業家靈性資本會顯著增加工作場所靈性,意味著企業家對于發展和維護工作場所靈性是至關重要的,企業家可以將自身的工作行為演變為組織中的行為標準(Duchon和Plowman,2005;Asrun等,2012)。企業家靈性資本能夠增加工作場所靈性,這種氛圍會進一步影響員工,使員工在組織中不斷提升自我,與組織成員互幫互助,最終提高團隊工作效率和組織績效(Marques,2006)。
三是企業家靈性資本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關系。西方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方法對于探索企業家靈性資本具有啟示意義。馬克斯·韋伯(2010)借用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話,將啟蒙時期和工業革命時期的資本主義精神等同于勤奮、節儉、珍惜時間、講究信用、誠實等,認為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的積累財富,而新教倫理孕育了資本主義精神。人們追求財富和利益,但他們是理性的,因為“賺錢不是為了物質享受”,在“天職觀”的感召下努力工作,能夠最終實現人生價值。對于資本主義精神一定要全面地進行分析,與封建思想和奴隸制思想相比,資本主義精神無疑存在積極的方面——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發展,但是隨著經濟危機的發生,顯示其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而社會主義精神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企業家靈性資本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的奮斗、勤奮等具有相似的企業家特質,強調思想、觀念和精神、信仰對人類行動的決定作用(馬克斯·韋伯,2010;Luthans等,2007)。企業家靈性資本作為企業家精神的一種體現,與馬克斯·韋伯資本主義精神的“天職觀”存在相協調之處。在認識到兩者之間相似之處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是由當時特定的社會文化決定的,具有一定的社會特征,而企業家靈性資本作為人生信仰、愿景、使命感,具有創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特征和時代特點,更加強調對企業發展和員工成長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