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臨國公,全靠你了!
- 明末:從茅麓山入了大清的關!
- 烽火連城k
- 4086字
- 2024-09-05 23:52:07
此言一出,全場的氣氛瞬間為之一變。
吳三桂瞳孔一縮他看著劉玄初和白文選二人緩緩道:“茂遐先生,何出此言?”
“王爺,自古新朝一立,待解決完外患之后便是清除內憂。”
“如今晉王已去,延平已死。”
“天下間的抗清勢力只剩下臨國公一人爾!”
“若是等臨國公再被朝廷消滅。”
“那么接下來朝廷又會對付誰?”
“漢之藩王、明之宗室可謂是王爺的前車之鑒。”
“漢室和本朝連同為宗室的藩王都容不下。”
“王爺這位異姓王又如何能為康熙所容呢?”
“若是不想做劉濞那么當朱棣便是王爺唯一的出路!”劉玄初鄭重開口道。
一時間,眾人紛紛點頭。
遍觀史書藩王永鎮始終都是國家大忌。
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明朝的靖難之役便為朝廷削藩所至。
如今天下一統。
在大陸上只剩下李來亨一人還在領導闖營對抗清廷。
如果等到闖營覆滅后。
接下來清廷要對付的目標自然便很明確了。
漢景帝和建文帝連自己的親叔叔們都容不下來。
吳藩又怎么能指望康熙能夠容得下吳三桂呢?
所以早在多年前吳藩中的大部分人便開始勸吳三桂謀取后路。
畢竟有史可鑒的吳藩眾人也是清楚自己的情況。
等到清廷徹底穩定了天下。
那么朝廷接下來必要就要對付南方的各大藩王。
而兵馬甲于天下的吳藩自然會首當其沖。
只可惜吳三桂對于這種聲音卻一直置若罔聞。
甚至是洪承疇的提醒都沒能點醒吳三桂這個夢中人。
使得吳三桂竟然進兵緬甸。
擒殺了永歷帝,并且導致李定國最終病死荒野。
如果吳三貴能夠聽取洪承疇的話。
讓李定國和永歷始終在緬甸存在。
吳藩日后便會多出一副底牌用來威脅清廷。
可吳三桂為了向清廷表忠心竟然連養寇自重這一套都不玩了。
直接將西南的抗清勢力消滅、收編的一干二凈。
如此舉動實在是令人不解。
如今劉玄初的言語也是引發了吳藩眾人的共鳴。
清廷削藩有史可鑒。
吳藩唯有自強不息才能夠生存,才能夠壯大!
單靠吳三桂向清廷表的忠心這是根本不夠的。
所以哪怕吳三桂不愿意取天下。
他此時也應該兵出云南收取兩廣和清廷劃江而治。
用自己的實力來保障吳藩的未來。
在滿清必將削藩的大勢之下。
用實力來換取朝廷的尊重這是吳藩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吳國貴等人早就明白。
但已經年邁的吳三桂卻始終不懂,或者說是不愿意懂。
如此種種也是令吳藩眾人心憂啊。
“王爺!茂遐先生說得對啊!”
“朝廷他日必然削藩,既然如此我等倒不如先下手為強。”
“就算王爺不愿意和朝廷徹底撕破臉。”
“也當用手中的十幾萬精銳彰顯實力,拿下湖廣和兩廣之地。”
“以圖日后自保!”
“若是不然,等闖賊被滅朝廷騰出了手來!”
“康熙小皇帝只需一紙詔書便能令王爺進退失據,難過長江啊!”
吳國貴苦口婆心道。
此言一出,方光琛、胡國柱等吳藩文武也是紛紛開口。
就吳三桂手底下的這幫豺狼虎豹、牛鬼蛇神。
都是一個個恨不得滅了我大清種的人。
看看現在勸說吳三桂起兵的人選。
文則劉玄初、方光琛、汪士榮。
武則吳國貴、胡國柱。
哪一個不是在三藩之前多次勸說吳三桂起兵。
三藩之后又在反清道路上走得義無反顧的人?
其實細論起來吳藩之中的文臣武將們大多不是喪盡天良之人。
從這個團體創建的一開始。
吳藩便表現得頗為亮眼。
在崇禎上吊之前,
關外的各支明軍中唯一沒有投降滿清的軍隊是誰?
是吳三桂的軍隊。
關內的各支明軍中唯一沒有投降大順的軍隊又是誰?
還是吳三桂的軍隊。
對于這支曾經孤守山海關夾在清順之間的軍隊來說。
吳藩雖然最后未能給崇禎守節。
可是對比關外的祖大壽和洪承疇,關內的唐通和姜瓖。
吳三桂和吳藩矮子里面拔高子。
他們的節操和洪承疇這幫人比起來還是有那么一丟丟的。
這年頭忠臣大多是比出來的。
吳三桂和他的部下們能等到崇禎死了后再投降。
也算是對得起那名義上的幾百萬遼餉了。
畢竟每年六百萬的遼餉層層克扣下來能落在吳三桂手中能有個百八十萬就不錯。
就這百八十萬吳三桂能在松錦后獨守寧遠頂住清軍的攻勢。
這種表現已經很可以了。
要知道北京城中的那幫人可是足足拿了大明朝七千萬,而且還是現金。
可到最后這些人又干出了什么事情呢?
和京城中的權貴一比。
吳三桂和吳藩好歹也辦了點事情有點人樣。
雖然在此之后,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禍亂整個天下。
吳國貴這些人也在稀里糊涂中成為了清廷的走狗。
可是對于吳藩這個團體來說。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并非完全沒有家國大義。
只不過是跟隨領導渾渾噩噩被大勢裹挾從而走到了今天。
總的來說,吳國貴這些人自始至終都被吳三桂所鉗制。
從而在史書上留下了千古罵名。
宛如昔日的孫可望、李定國被張獻忠所驅使。
從而在四川犯下了殺戮過甚的行為。
而細究孫可望、李定國、吳國貴、胡國柱這些人的本身。
他們都并非毫無人性喪盡天良之人。
西營在張獻忠死后,孫可望四兄弟立馬就整頓軍紀。
停止了濫殺的行為。
而吳國貴這些人在跟隨吳三桂征戰的過程下也是非常注意軍紀,善待百姓。
吳軍在滿清入關的十幾年時間內。
唯一有的屠城記錄便是在陜西的蒲城。
甚至就連這唯一的屠殺黑點都存在爭議。
吳軍軍紀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西營還有好。
因為吳三桂的軍隊只有一條屠城記錄。
而西營的軍隊哪怕是到了云南都有過多條屠城記錄。
甚至就連李定國和劉文秀都牽涉在內。
對于一支封建時代的軍隊來說。
在明末這個亂世中。
吳三桂的軍隊能夠做到沒有大規模屠戮百姓。
甚至還曾經因為殺伐不重專門被多爾袞批評過。
你能說吳國貴這些人毫無人性嗎?
其實說到底,吳國貴這些人本來就不錯。
對待百姓能夠善待,對待領導能夠盡忠。
如果將吳藩的這些文臣武將放在其他人的領導下。
或許吳國貴這些人未嘗不能成為一代良將,為世人所歌頌。
但是很可惜。
誰讓領導他們的是吳三桂啊!
所以正如歷史證明了西營中最菜的是創始人張獻忠一般。
此時此刻,在一眾想要舉兵倡義,洗刷罵名的吳藩文臣武將中。
吳三桂這個領導反而成為了吳藩壯大的絆腳石。
“歷史是歷史,現在是現在!”
“古漢和前明的例子又豈能落在本王身上?”
“爾等難道不知道沐氏舊事嗎?”
吳三桂緩緩道:“前明能夠讓沐氏永鎮云南三百年,大清又為何不能讓我吳家永鎮云南三百年!”
“本王心意早決,爾等無需多言!”
“自古以來,唯有臣勸主以忠。”
“本王可從來沒聽說過在無事之下有勸主子造反的人啊!”
剎那間,隨著吳三桂的開口。
劉玄初、方光琛、吳國貴這些人瞬間就啞口無言了。
而郭壯圖和夏國相眼見吳三桂主意已定也是連忙附和道:“王爺說得對。”
“王爺已經擒殺了永歷,朝廷大悅之下必然會念及王爺的功勞。”
“讓我等世居云南,為國守邊!”
聽到郭壯圖和夏國相的話吳三桂這才神色稍緩。
現在吳藩之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成天念叨著讓自己造反。
也就自己的這兩個女婿能夠懂得自己的心啊。
可是一眾吳藩的文臣武將是閉嘴了。
白文選卻是鄭重拱手道:“平西王,舉兵反清,再造河山。”
“這是天下士民所望,也是我西營十萬將士所期。”
“今日,臨國公已經兵入江漢。”
“平西王只需起兵舉義,不出三月。”
“我軍便能兵臨長江和臨國公會師湖廣!”
“為了天下百姓,為了漢家江山。”
“末將現在便代歸附于平西王的十萬西營將士請愿!”
“希望平西王能夠忘私安,伸大義!”
“帶領我西營十萬將士和清廷再決雌雄!”
話音未落,白文選單膝下跪,炯炯有神地看著吳三桂。
一時間聽到白文選的言語吳三桂也是目瞪口呆。
他是吳藩的創始人。
吳國貴等人對他忠心耿耿。
靠著巨大的威望吳三桂自然能夠壓制手底下人的小心思。
可白文選卻不同了。
這位昔日的鞏昌王可是吳三桂曾經的對手。
他對吳三桂又能有什么忠心?
如今白文選更是代表十萬西營將士來向吳三桂請愿起兵。
此事如果處理不好。
整個西南只怕是要變天了!
“承恩公,你剛從緬甸回云南落腳,如今又勸本王再動刀兵。”
“這又是何苦呢?”吳三桂勸說道。
“平西王,白文選所求無非一事。”
白文選堅定拱手道:“完成晉王遺愿,驅逐韃虜,恢復河山!”
剎那間,劉玄初等人頓時肅然起敬。
白文選在雨林中陪伴李定國苦熬三年。
直到去年才重新率領部下回到云南落腳。
結果現在又力勸吳三桂舉兵倡義。
如此大義之行,又如何不令人動容?
“王爺,現在明亡未久。”
“王爺又是天下士民所望。”
“何不以壯年之身再舉義旗驅逐韃虜呢?”
劉玄初語重心長道:“現在西南的十萬西營將士唯王爺馬首是瞻。”
“王爺自己的藩兵精銳又忠心耿耿。”
“西南的李本深、鄭蛟麟等人又和王爺上下一心。”
“如此大好的局勢,王爺起兵至少有八成勝算又為何不試一試呢?”
此言一出,吳三桂也是苦惱無比。
他揮了揮說道:“本王早已經說了,孤有云貴兩省已是不易,不敢再貪得無厭!”
“造反之事以后休要再言!”
“爾等莫要害我!”
劉玄初聞言也是惱火無比。
看著油鹽不進的吳三桂這位謀士頗有一種拂袖而去的沖動。
可是吳三桂此時已經是天下人心中唯一的希望。
畢竟相比于困守夔東多年的闖營以及丟掉了金廈的鄭氏。
眼下也只有吳三桂擁有和清廷正面抗衡的實力。
所以劉玄初也只能冷哼道:“王爺,你今日不聽我言早晚有后悔的時候!”
吳三桂聞言不置可否地扭頭,不再理會劉玄初。
“文選,本王知你之意。”
“可是朝廷坐擁百萬兵馬,本王手中不過區區十幾萬人而已。”
“云貴之地又素來貧瘠,四川更是一片白地。”
“以糧餉無著的十幾萬兵馬如何能與朝廷的百萬大軍抗衡?”
“所以非本王不愿意帶領你們反。”
“而是時候未到也!”
吳三桂看向白文選苦口婆心道。
他對待自己的部下的確可以耍脾氣。
可是面對代表十萬西營兵將的白文選吳三桂又怎么能直接拒絕呢?
這十萬西賊若不好言寬慰、好生安撫。
一旦生出動亂那可是會要吳三桂的老命的。
聽到吳三桂的話白文選也是知道這是敷衍之詞。
所以白文選也是咬牙道:
“平西王,這是我十萬西營將士的聯名請求,更是天下億萬士民的翹首以待。”
“平西王如果不答應,那么對我一人解釋無用。”
“平西王當給西營將士和天下士民一個交代!”
剎那間,吳三桂臉色鐵青。
顯然是被白文選的言語給激怒了。
可是面對十萬西營將士吳三桂卻是不敢發火。
最終這位平西王半響之后便冷冷道:“承恩公,現在時機并未成熟。”
“若是李來亨能夠擊敗八旗,令本王有隙可乘。”
“那么為了吳藩的未來本王便不會涉險!”
“你回去告訴馬寶這些降將,讓他們多想想本王的恩德。”
“如果再敢逼迫,休怪本王不留情面!”
此言一出白文選也是拳頭緊攥。
現在情況已經很明顯了,吳三桂根本不愿意造反。
如果想要凝聚西南的十幾萬兵馬席卷天下。
那么必須要等局勢進一步產生有利變化。
所以白文選最終也只得仰天長嘆道:
“臨國公,全靠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