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估值:讀懂估值中的共識與博弈
- 鄒佩軒
- 1658字
- 2024-08-15 17:08:27
推薦序二
專業立身 致敬市場
甲辰龍年春節之際,收到《穿透估值》的手稿,應佩軒邀請,為本書作序。
佩軒目前已加盟華源證券研究所,發力布局研究業務是華源證券2023年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旨在更好地助力業務協同經營,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致力于成為“產業研究智庫”“資本市場顧問”。相信此書的出版,也將在華源研究的起步發展階段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金融強國的豐富內涵,并明確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方向。作為金融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A股市場為代表的證券行業已經步入“而立”之年。然而,就在這短短的30年發展歷程中,A股市場的估值方法論經歷了數輪變革,完全可以用“激蕩30年”來形容。
毋庸諱言,2024年年初的A股市場正在經歷一段波動加劇的時刻,原有的估值體系迅速瓦解,新的估值體系則仿佛黎明尚未破曉。不過,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每一輪周期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只有那些能夠穿越牛熊的公司才能引領全社會闊步向前。而且,隨著制度的逐步完善,投資者中的理性力量也在持續壯大,低谷未嘗不是機遇。
資本市場具有服務實體的重要作用。投資者進入市場固然是為了獲得回報,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資本市場除了傳統的投融資功能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定價,即通過市場化的價格信號,對企業投融資決策的合理性做出反饋,從而帶動存量資產運營效率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投資者都是參與者,價格信號可以視為交易行為產生的“外部性”。因此,投資者對具體公司的估值,不僅會影響自身的投資回報率,還會以價格信號的形式向全市場實時“廣播”,從而產生企業實體層面的影響。
毫無疑問,價格信號的“外部性”對投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不僅需要制度層面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參與者本身的成熟。參與者通過自身的專業能力,不斷挖掘被市場低估的公司,在價格回歸合理的過程中實現收益。因此,成熟的資本市場一定是投資者與上市公司共贏的市場,在投資端與融資端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而確保兩者形成正向循環的,就是投資者的專業性,或者說估值方法的科學性。情緒化炒作、脫離基本面的追漲殺跌帶來的不只是投資者自身的虧損,更是給全社會傳遞錯誤的價格信號,不僅違背了金融服務實體的初衷,還放大了經濟周期的自然波動。
因此,從更全局的視角來看,資本市場可能很難出現零和博弈,要么雙贏,要么雙輸。作為專業的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努力使結果向雙贏的方向演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說來簡單,無非是一個如何定價的問題,但是細拆來看,如何定價考驗的是對價值的理解,甚至是對價值的定義,是跨期現金流的比較及機會成本的取舍,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鉆研精進。
然而,對于市場而言,投資者既是一個個分散的個體,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個體的專業性決定了能否獲得超額收益,整體的專業性則決定了市場的有效程度,進而決定了市場的效率。在有效市場的基礎假設下,我們一方面要敬畏市場給出的結果,市場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對的;另一方面也要時刻牢記,絕大多數不等于所有,市場也會不時犯錯誤,這時候就需要投資者為市場注入新的知識,幫助市場迭代升級。
這也許是一個有趣的悖論,如果在一個市場中可以輕松獲得超額收益,那么這個市場一定是不夠有效的,資源配置效率有著極大的提升空間;相反,在高度有效的市場中,超額收益一定是可遇不可求的。很顯然,從市場的客觀規律來看,未來我國資本市場一定會變得越來越有效,而且相信這一天會加速到來,因為這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的時代要求。
新使命、新征程,在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新一輪科技革命紅日初升的大背景下,我國亟須建立一個更強大、更有效的資本市場,準確定價是實現投融資共贏的基礎,提升市場有效性需要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努力,讓我們一起見證這個變革的時代。
未來已來,專業立身,與君共勉。
梅林
武漢金融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華源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