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云間①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②。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③。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④。
【注釋】
①云間:作者家鄉華亭的古稱。這首詩是作者被清廷俘獲后,在解往南京前,臨別家鄉時所作。
②羈旅客:在外奔走。南冠(guàn):俘虜。
夏完淳③泉路:黃泉路,指死亡。
④毅魄:堅強不屈的魂魄。《楚辭·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靈旗:《漢書·孔樂志》:“招搖靈旗。”注:“畫招搖(星名)于旗,以征伐,故稱靈旗。”
【品評】
永歷元年(公元1647年)秋,夏完淳因倡義反清,上表魯王事泄,在家鄉被捕。被捕時,詩人義氣從容,慨然而呼:“天下豈有畏人避禍夏存古(夏完淳的字)哉!”“我得歸骨于高皇帝孝陵,千載無恨。”此詩就是在他拜別故鄉、押解上路時吟成的。
開篇兩句抒寫自己被捕,結合“羈旅”三年的難忘經歷來寫,表面上雖未展示具體往事,但詩行間已隱隱搖曳著詩人顛沛于戎馬倥傯之途、出入于義師幕府之中的軒昂身影。“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這兩句愴然問嘆,吐露了詩人在暮色中環顧四野、俯仰天地時的多少悲哀。“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兩句,寫家國淪亡的傷心時候離別故鄉的酸楚悲苦。“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兩句是說,我就是去到九泉,也還要高舉著征伐之旗回返家園。當萬里空中云雷翻騰之日,那就是我靈旗招展橫掃敵寇之時!這充滿豪情的悲壯之思,正如震開江霧的朝日,剎那間升騰直上,將《別云間》全詩照耀。
遺夫人書
夏完淳
三月結褵,便遭大變,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嘗以家門盛衰,微見顏色①。雖德曜齊眉,未可相喻;賢淑和孝,千古所難②。
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雙慈,下有一女,則上養下育,托之誰乎③?然相勸以生,何復聊賴④?蕪田廢地,已委之蔓草荒煙;同氣連枝,原等于隔膚行路⑤。青年喪偶,才及二九之期;滄海橫流,又丁為百六之會⑥。煢煢一人,生理盡矣⑦。
嗚呼!言至此,肝腸寸斷,執筆心酸,對紙淚滴。欲書,則一字俱無;欲言,則萬般難吐。吾死矣!吾死矣!平生為他人指畫了了,今日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亂絲積麻⑧。身后之事,一聽裁斷,我不能道一語也,停筆欲絕。去年江東儲貳誕生,各官封典俱有,我亦曾得⑨。夫人,夫人,汝亦先朝命婦也⑩。吾累汝,吾累汝,復何言哉?嗚呼!見此紙如見吾也。
外書,奉秦篆細君。
【注釋】
①三月:指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這一年明朝滅亡,故曰“大變”。結褵(lí):女子出嫁。外家:娘家。家門盛衰:夏完淳家原系松江望族,世代殷富。其父夏允彝毀家倡義,家資盡用于抗清事業,并以身殉難。微見顏色:稍微表露出不滿的情緒。
②德曜齊眉:東漢孟光(字德曜)在每次開飯時,總是舉案(盛食物的小木盤)齊眉,表示對丈夫梁鴻的敬愛。
③雙慈:指夏完淳的嫡母和生母。
④聊賴:依靠。
⑤“蕪田”二句:意謂今后家園將會荒蕪,無人料理;兄弟輩分居之后,已是家外之人,不可能有所幫助。同氣連枝,指兄弟輩。隔膚行路,指各走各的路,不相親近。
⑥二九之期:十八歲,夫人秦篆比夏完淳年長一歲。丁:遭逢。百六之會:指厄運。
⑦煢(qióng)煢:孤獨無依。生理盡矣:猶言沒有活路了。
⑧了了:了然,清楚明白。究竟:指今后的終身安排。
⑨江東儲貳誕生:指明太祖九世孫魯王朱以海在南京陷落后被擁戴監國一事,后來他在浙東繼續抗清。儲貳,亦稱儲君、儲副,即太子。封典:皇帝賜給官員及其妻子父母的榮封。魯王曾授夏完淳以中書舍人之封。
⑩先朝:指明朝。命婦:舊稱官員的母、妻。
外:丈夫。舊時夫妻相稱曰外、內。細君:舊時對妻的代稱。
【品評】
這封信是夏完淳就義前寫給妻子秦篆的,從中我們可以品味出殉國烈士就義前的心志。夏完淳與妻子喜結良緣才三年,新婚燕爾即遭國變,婚后秦篆歸居母家,夏完淳則戎馬倥傯,轉戰江湖,兩人相處時間很少。現在自己又要罹難,下筆時怎不柔腸寸斷、對紙滴淚呢?信中對妻子年紀輕輕就遭受不幸命運表示了無限同情,字字句句滲透著牽掛眷戀之情,而至于自己則毫不提及,一無所求。文字中充溢著殉國盡節、死而無憾的浩然正氣。
夏完淳于國矢志抗敵,寧死不屈,是少年英雄的典范。他被關押在南京獄中時仍心懷祖國,發出錚錚誓言:“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銷義魂。九天人表,永厲英魂。”臨難時,劊子手喝令他跪下,他誓死不從,始終沒有下跪,他的頭是站著被劊子手砍下來的。夏完淳以他年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志士的壯烈之歌。
獄中題壁
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①。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注釋】
①投止:投宿。張儉:東漢末高平人,字元節。曾為東部督郵。因上疏彈劾殘害百姓的侯覽,被誣為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人們尊敬張儉的品行名聲,都冒險接納他。這里是比喻康有為。杜根:東漢安帝時人,曾做郎中。當時鄧太后臨朝專政,杜根上書勸鄧太后歸政給安帝。太后大怒,讓人把杜根裝在口袋里,在殿上摔死。執法人敬仰杜根,施刑時沒有過分地用力,杜根因而得以脫生。鄧被誅后,杜根復官為御史。
【品評】
譚嗣同是近代史上維新變法的著名人物。1898年6月,光緒皇帝發布變法命令,譚氏奉詔進京,“參預新政”。同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光緒,捕殺維新派。譚嗣同臨危不懼,決心留下來糾合“俠士”數十人,營救光緒,事未成而被捕,投入死牢。在獄中,他意氣自若,拾起地上煤屑,在壁上寫下了上面這首絕筆詩。
詩的前兩句,以張儉、杜根這兩個歷史人物受迫害的故事,說明維新變法運動的正義性和深得人民的支持與同情。詩的后兩句表現了譚氏以身殉難、壯烈獻身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
應當說,譚嗣同是把慷慨赴難、勇于自任的精神品質表現得最為充分的一個愛國志士。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若想避走,可能性非常大。但是他拒絕了,他這樣認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用自己輝煌的生命,張揚了他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他,既有著“自信人生二十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豪情,又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膽略。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秋瑾
萬里乘風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①。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②!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注釋】
①去復來:秋瑾于光緒三十年(1904)夏去日本留學,同年冬回國省親。1905年春再赴日本。這句詩是寫作者只身往返日本和祖國之間。
②圖畫:即地圖。移顏色:指我國領土被帝國主義侵占。劫灰:劫火之灰。
【品評】
1905年歲尾,秋瑾第二次從日本歸國,在船上,有人給她指點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的地點,后又見到日俄地圖。日俄兩國為爭奪在中國的利益發生了戰爭,戰爭在中國的領土上進行,而清朝政府竟宣告“中立”;面對祖國領土任人宰割和國勢衰微的現狀,秋瑾感慨萬端,恰好“日人索句”,于是寫了這首詩。
全詩風格雄壯豪放,充滿了以天下為己任、誓死拯救祖國危亡命運的英雄氣概。“萬里乘風去復來”兩句寫自己兩次東渡日本,起筆劈空而來,筆勢闊大豪邁。“忍看圖畫移顏色”兩句,寫自己不忍、亦決不肯任憑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飽含了對祖國的深情,顯得格外沉重、堅定。“濁酒不銷憂國淚”兩句是秋瑾對時代英雄的呼喚,其中也隱含著“出群才”的自許之意。“拼將十萬頭顱血”兩句道出了一代革命者的錚錚誓言:力挽乾坤不惜以鮮血生命為代價。
秋瑾作為橫絕一代的巾幗豪杰,以一腔熱血投注于革命事業,譜寫了生命最壯烈的篇章。
題辭
魯迅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①。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魯迅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②。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魯迅記于廣州之白云樓上。
【注釋】
①大歡喜:佛家語,指實現愿望而感到極滿足的境界。
②陳死人:指死去很久的人。
③地面:比喻黑暗的舊社會。
【品評】
這篇文章是魯迅為《野草》全書所作的序,并發表在1927年7月2日《語絲》周刊第138期上。那時候,魯迅正在廣州,他經歷了國民黨反動派繼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的廣州“四一五”大屠殺。那時到處是殺害革命者和群眾的槍聲,中山大學里的一些學生被捕,有些魯迅所熟悉的青年朋友已慘遭殺害,他自己的生命也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威脅。面對這場空前的血腥屠殺,魯迅忍無可忍,憤然寫下了這篇散文詩。
文章通篇充溢著一個文學家的正氣,作者以大無畏的氣概,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表達了面對白色恐怖毫不退縮的激憤情緒與堅韌前行的樂觀精神。
魯迅面對生死險境所表現出來的可貴的堅定信念與高尚情操,贏得了所有共產黨員的尊敬和信賴。在白色恐怖彌漫的時代里,方志敏把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寫成的信件和文稿交給魯迅保存,憑的就是魯迅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魯迅的光輝業績更是作了高度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自題小像
魯迅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①。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②。
【注釋】
①靈臺:心靈。神矢:比喻民主主義的革命風爆。故園:故國。
②荃(quán):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薦:祭。軒轅:指黃帝,這里比喻國家。
【品評】
1902年1月,魯迅以優異成績取得官費留學日本的資格,到日本不久,在他所在的江南班內,魯迅第一個剪掉象征清朝統治的辮子,拍照留念,并作《自題小像》題贈許壽棠。
詩的首句詩人說自己受民主主義革命的刺激是無法回避的,第二句寫遙望祖國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第三句寫自己那份忠誠不被理解,第四句直抒懷抱,表達他誓為祖國人民解放而獻身的決心。
與妻書
林覺民
意映卿卿如晤①: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②。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后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率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余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④:“望今后有遠行,必以告妾,妾愿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之心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⑤。
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⑥?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而不顧汝也。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⑦。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⑧。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確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⑨。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一慟!
辛亥三月二十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注釋】
①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姓陳。卿卿;舊時夫妻間的愛稱,用于男對女的稱呼。
②司馬青衫:唐朝詩人白居易貶官為江州司馬時,一日送客遠行,在潯陽江上聽到一樂伎彈琵琶,其聲凄切,又聽她訴說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寫了長詩《琵琶行》。詩中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句子,后世常用“司馬青衫”比喻極度悲傷的情感。作者在這里用它來說明自己是個重感情的人。
③“老吾老”:第一個“老”字用作動詞,“敬愛”的意思;第一個“幼”字也用作動詞,“愛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