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數字化:全球領先企業和CFO的經驗
- (英)米歇爾·哈普特
- 11字
- 2024-08-06 17:05:27
第一部分 工程師視角以及設計思維藝術
第1章 第一部分概要介紹
以史為鑒
歷史已有若干成例,告知我們,當長期存在的傳統商業模式,受到新技術革命的沖擊時,會發生什么。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世紀電力能源的使用。當時,大多數工廠的機器,全部由地下室的巨型蒸汽機提供動力。使用電能的初期,大多數購買電動機的公司,只是以其簡單替代蒸汽機,甚至蒸汽機以前放在哪里,電動機也就放在哪里。毫不奇怪,新電機并沒讓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事實上,節省下來的能源成本,都被安裝新電機耗費的投資抵消了。
大多數公司,花了20到30年的時間,或者說經歷了一代經理人和工程師,才認識到,電力絕不只是一種高效的能源;它帶來了一個機會,那就是解除長年以來對工廠生產組織模式的限制。例如,通用的能源,從單獨一種能源,變成了互不依賴、分散各處的多種能源。這一認知,在當年引發了一場重大的革命。
工廠電氣化,使得率先運用這一技術的公司,能夠采用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高效率的大規模生產。在20世紀,這一模式在大多數行業占主導地位,并一直持續到21世紀。亨利·福特,應該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高效大規模生產先驅,他在1913年的突破性創舉是,試制了高度專業化的移動裝配線來生產著名的福特T型車。早年間,福特汽車的制造方式和別人并無不同,都是每次只造一輛。通過采用自動化生產,再結合重新設計的生產流程,福特和他的工程師們試制成功了裝配線。運用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福特將工人安排在指定位置,用結實的繩索,將汽車底盤在工位之間牽引。[1]汽車底盤在每個工位停留、讓工人安裝零部件,直到整車組裝成功。制造過程中的每一部分,都被分解為子流程和裝配線,就如福特所說的那樣:“工廠里的一切都在運動。”[2]因此,生產速度提高了,有時甚至快了4倍。
生產汽車比晾干油漆的速度還快,而成本卻不到原來的一半,這對整個20世紀的經濟學思想和管理學理論都產生了極大影響。事實上,大多數保持領先地位幾十年的公司,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并取得成功,都是因為它們運用了和福特公司相同的理論,實現高效生產、大規模交付標準化產品、大規模提供標準化服務。
跟隨歷史,我們不僅可追憶大多數著名公司曾經設計過的商業模式,還能在企業走向不可預測的未來時,提出三個重要的警告。而那些商業模式,曾在21世紀的頭幾十年循用不變。
首先,在顛覆性的變革時代,許多老牌的龍頭公司可能適應得很慢。電能的使用,可能造就了諸多大贏家,比如福特公司,但也帶來了很多輸家——主要是那些行動不迅速、不果斷的大型老牌企業。在很短的時間內,電力的使用將正在經營的企業推向了破產,導致了20世紀僅次于大蕭條的現存企業破產率。但這些大型公司之所以失敗,并不是因為它們不知道技術界發生了什么,也不是因為它們找不到頂級工程師;它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們已經變得相當成熟、相當成功,以至于,它們中的很多公司,受到所謂的“現狀偏好”的影響。[3]它們因規模巨大而裹足不前,因曾經輝煌而無視潮流;它們沒有預料到技術創新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所以,它們也就錯過了“轉型早才能活命”的機會。
其次,由歷史可知,雖然實施新技術已成必要,但是許多公司并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去應對重大的經濟轉變。轉型式的革新,要求老牌公司必須拿出勇氣,重新規劃設計它們的核心業務及運營模式。這些模式的可行性將由新技術予以保障,但是,仍需同時準確把握客戶的新需求,關注新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交付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核心業務流程、組織能力。這就是亨利·福特的愿景:從上到下,徹底重新設計他的工廠,讓他的工人不再依賴于一個動力中心,這樣,工人們就能夠大展身手,以最高效的方式施展他們的技能、運用他們的工具。
最后,在工業革命中獲勝的企業,并不是開展發電業務的公司,而是那些專注于探索怎樣利用電力提高效率的企業。那些為了發電而建造現場發電機的公司,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將生產電力能源認定為競爭優勢之源,而不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將電力能源生產用于推進創新、推進競爭優勢。
牢記這些歷史經驗,我們即可將視線轉向企業尚在進行之中的數字化轉型。許多龍頭公司,基于亨利·福特和上次工業革命其他先驅們所應用的效率擴展原理,已實現了重大增長并明顯提升了生產效率。長期以來,這些企業均能夠通過持續、循序漸進地改善其運營模式,來保持并擴大其競爭優勢。然而,在它們的傳統運營模式中,其規模已經無可避免地擴大到了收益遞減臨界點,這就造成了一種局限性,而數字商業模式的目的就是克服這一局限性。當然,新的數字商業模式可能需要嘗試幾次、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產生與現有模式相當的利潤,(這也是數字商業模式最初被忽視、被低估的原因),但是,一旦數字商業模式運營成功,它們就能以指數級別的速度成長,對現有市場和企業造成沖擊。
傳統運營模式和新興數字運營模式之間的沖突,發生在所有行業。很難想象:事實上所有老牌企業都面臨從根本上改變業務和運營模式的急迫任務。數字技術創新,從云計算到3D打印,為企業提供了振奮人心的新機會,使其重新構想如何在所有業務領域進行全面運營。例如,從財務角度看,這些技術創新促生了“CFO們的新款數字工具包”,其中含有新技術平臺,包括云計算、內存計算、區塊鏈等新平臺技術,先進的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技術;其中含有新的認知技術,包括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AI)、協作和眾包平臺(見CFO們的新款數字工具包)。[4]
CFO們的新款數字工具包
以下七種數字技術,應納入CFO們的數字工具包。單獨使用或者合并使用這些技術,可以使財務投資、財務支持的業務能力和業務活動,實現現代化、數字化轉型。其中一些技術是基礎(尤其是云計算、內存計算、認知計算、協作平臺和區塊鏈),這意味著它們自身可以作為平臺承載其他技術和應用(例如數據可視化、數據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眾包)。
? 云計算:一種運用互聯網進行數據存儲的方法,可使財務部門無須大量投資建設內部技術即可以“即服務”的方式使用關鍵解決方案和服務。
? 內存計算:一種在主存儲器中儲存數據的方法,可實現更快的響應速度,并獲得處理更大數據量的能力。
? 認知計算: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一系列技術,用于模擬(RPA)或模擬人類技能,如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或學習。
? 協作平臺:用來支持員工之間協作的技術(例如通過眾包方式),可用于分享知識或者獲得見解。
? 區塊鏈:一種數字資產的平臺,數字資產交易在該平臺上認證,并在數字分布式賬本上安全存儲,無須中心化的管理機構。
? 可視化:使用可視化技術,并強化用戶界面,幫助人們研究和展現大型復雜數據集。
? 高級分析:使用新技術、新工具,對大數據集(大數據)的分析方法繼續開發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