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藝學
- 魯樞元
- 1239字
- 2024-08-06 17:10:49
總序
胡大白[1]
上世紀80年代初,魯樞元教授是我在鄭州大學的同事,我的專業是現代文學,他的專業是文藝理論。在課堂教學上魯樞元是一位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師;在中國學術界,魯樞元是一位頗具個人特色的學者。他出身寒門,沒有驕人的學歷,卻一步一步攀登上中國學術領域的高地;他為人謙讓、寬厚,治學道路上卻不守成規、一意孤行;他自稱文化保守主義者,始終堅守著自己腳下的土地,而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卻在不經意間輻射到西方。
魯樞元治學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將傳統的文藝學學科的邊界拓展到心理學、語言學、生態學諸多領域。在新時期文學史中,他被視為文藝心理學學科重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超越語言》一書同時受到文學界、語言學界的共同關注卻又引發激烈爭議。王蒙先生曾夸獎他的文學評論“別樹一幟”。進入21世紀以來,他專注于生態文化研究,堅持不懈地將“生態”這一原本屬于自然科學的概念導入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領域,把“人類精神”作為地球生物圈中一個異常活躍的變量引入生態學學科。他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困境,認真汲取東、西方先民積淀的生存智慧,試圖讓“低物質消費的高品位生活”成為新時代的期許。因此,他被譽為中國生態批評里程碑式的人物、中國生態文藝學及精神生態研究領域的奠基人。
這部文集共十二卷,收錄了他從1977年開始撰寫的約400萬字的文章。其中,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學科理論建設;作家作品評論;散文、隨筆以及日記、書信等日常寫作。這些體裁不同、跨越近半個世紀的文章,從一個側面呈現出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革、國民心態的起伏、文化藝術理論的創新及中西當代學術交流的軌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精神狀況,或許還為當代文化心態史的研究提供某些參照。
2015年春天,魯樞元于蘇州大學退休后,在我的邀請下入駐黃河科技學院并創建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在我看來,魯樞元是一位既能持守東方傳統文化精神同時又擁有開放的世界眼光的學者,我相信他發自內心的學術探討一定也是利國利民的,因此全力支持他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不設任何框框,不附加任何條件。事實證明,這樣做的結果充分發揮了他治學的自由度與能動性,入駐黃河科技學院的這一時期,成為他學術生涯的又一高峰。與此同時,他出色的學術活動也為黃河科技學院的生態文化研究帶來世界性的聲譽。
魯樞元是一位真誠的學者,在他的治學生涯中,他堅信性情先于知識,觀念重于方法,創新的前提是精神自由。同時他還認為生態時代應該擁有與時代相應的“綠色話語形態”,學術文章也應該蘊含情懷與詩意,應該透遞出作者個體生命的呼吸與體溫。錢谷融先生曾經贊譽魯樞元的屬文風格:既是思想深邃的學術著作,又是抒發性靈的優美散文。讀者或許不難從這套作品集中獲得閱讀的愉悅。
魯樞元曾對我說過,他希望他的文字比他的生命活得長久些。我相信凡是用個體生命書寫下的文字,必將是生命在歷史長河中的延續。適值他的十二卷作品集出版,作為他多年的老友,特向他表示衷心祝賀!
【注釋】
[1] 胡大白,黃河科技學院創建人、教授,中國當代教育名家,第八屆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終身榮譽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