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AI時代,學什么,怎么學作者名: 和淵本章字數: 963字更新時間: 2024-08-06 10:50:56
一、不設立任何選拔機制,每個學生都值得被看見
教育系統有兩大功能:一是選拔人才,二是培養人才。與此對應,就使得教育具有兩個屬性:一個是工具屬性,比如幫助學生考上好大學、找好工作等;另一個是價值屬性,比如幫助學生成為內心充盈、懂得生活的人。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選拔人才”和“培養人才”這兩項職責是相互矛盾的:只要有選拔,就意味著有淘汰。
只要有淘汰,就意味著肯定有一部分人不能被培養,或者不能被同等程度地培養。
只要有淘汰,人們就會趨之若鶩地讓自己成為那個不被淘汰的人,“內卷”由此形成。
只要有淘汰,有人就可能從選拔方法里面鉆空子、找路子,使得選拔無法做到完全的公平客觀,導致選拔可能失效。
舉個簡單的例子。國家允許一些學校開展早期天才兒童的選拔和培養試驗項目,進行小規模的試點,這對于國家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是件好事。學校開展這個項目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夠幫助一些天才兒童,使他們不會被正常的學制路徑所束縛,從而擁有更好的平臺和條件來發揮自己的天賦。
由于項目機制靈活,希望這些“天才兒童”能夠自由生長,不要受到來自選拔、考試等方面的影響,因此設置了小、初、高的貫通機制,但這使得一些家長趨之若鶩,把這當成了一種升學的捷徑,逼迫孩子從很小就開始上各種輔導班,生怕“耽誤”了自己家的天才兒童。結果導致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變了形,選拔出的不是天賦異稟的孩子,而是被各種教輔機構加工過的“人工牛娃”。這不僅造成了“內卷”,還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進而使孩子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所以我認為,解決培養人的問題的最根本方法就是不設立選拔機制。根據霍華德 · 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可能體現在音樂智能、體育智能、空間智能、語言智能等八大維度,因此,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方面并加以培養,讓每一個孩子都被看見,并在他們所擅長的領域開花結果。
但這僅僅是從一個角度來考慮是否要“選拔”,實際上,“選拔機制”對社會的影響遠遠不能只從單一的維度去考量和決策。要知道,選拔人才的方式從古至今都是存在的,它是維持社會正常秩序、保持階層流動、維護社會穩定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之一,從這個方面來考慮,它的意義和價值也完全不同。因此,不能簡單地一刀切,說取消就取消。這里我們只是說,單純從培養人才的角度,可能沒有選拔機制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