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輯入本書的七十多篇文章,是我在《光明日報》“智慧版”上“老鮑譚古”專欄文章的合輯。
這組文章開始寫的時候,編輯給我的指令是為非專業讀者寫一組有關中國古代文化、人物和中國古代思想、智慧的文字,每期一千字左右。我思索再三,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不是我能勝任的,就選擇寫我熟悉一點的先秦諸子。于是,從孔子開始,從《論語》開始,希望把諸子一個一個慢慢寫出來。寫作過程中,我在不同的場合見到相關專家學者,竟然他們中也有很多在讀我這組很通俗的文字,并給我鼓勵。我的老師余恕誠先生也每期都看,并隨機給我指導。我很汗顏,此后的文字,就稍微調整了寫作角度,增加了一些學術含量。
這個專欄寫了三年多,寫完孔子和《論語》,寫莊子到十來篇的時候,《光明日報》改版做智庫,這個專欄就停了。但堅持三年,已然不易,是《光明日報》及其讀者對我的信任,而責任編輯王斯敏女士每次小心而溫馨的提醒與催迫,是我堅持下來的動力。
后來,我把這些文章之中的寫孔子的七十多篇都為一冊,交由岳麓書社出版,責任編輯是饒毅女士。她是一位有著很好的學問和很好的修養的女子——她一直耐心地等著我每每爽約失期的稿子。
我在岳麓書社版的《孔子如來》后記里,有這樣一段話:
20世紀70年代,“批林批孔”運動中,作為小學生的我第一次知道孔子,并按照老師的布置在對孔子完全無知的情況下寫了一篇“批孔”的作文。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對孔子的了解越來越多,而我卻越來越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學生,我對孔子的感受也越來越簡單,簡單到只有兩個字:感動。
兩千多年過去了,他還在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智慧,為我們的抗爭提供正義的理據,他的理想仍然是我們的訴求,他的言說仍然是我們的心聲。
本書,就是被感動之作。
現在,這本小書在商務印書館以如此精致美麗的版式重版,我再一次被一種美好的情緒感動。
鮑鵬山
2023.2.10于偏安齋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論語·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