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聯大心理學通識課
- 曹日昌等
- 1744字
- 2024-07-30 11:17:03
三、人的意識活動的特征
由動物發展到人是一個質的飛躍。由于有了社會生活、語言和勞動,人的意識有了新的面貌,同動物的心理已有本質的不同。
人的意識活動的最顯著的特征是自覺性和能動性。人不僅有意識活動,還知道自己有意識活動。普通所謂“有意識的”活動,也就是“自覺的”活動。意識的自覺性是同語言分不開的。人有了語言,能敘述當前的客觀事物,也能敘述自己的活動。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初步掌握語言時,只能稱道客觀事物或自己的要求,不能描述自己的活動。到能描述自己的活動時,有計劃的活動——這是自覺的意識活動的表現——也就出現了。一種極為可能的情況是:有了反映客觀現實的意識活動和對這種活動的敘述,這種敘述由對人到對己,由用有聲的完備的語言到用無聲的簡略的語言,逐步發展成為自覺的意識活動。
兒童有自覺的意識活動是腦的第二信號系統逐漸成熟、兩種信號系統協同活動的表現。客觀事物引起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活動,產生自覺的意識。如果只引起第一信號系統的活動,如在睡眠中因感冷熱而蓋上或拿開被子,那就是不自覺的活動。心理學對于人的意識的自覺性了解還很少,如果不從腦的活動機制方面進一步研究,那是難以獲得更多結果的。
人在接觸外界事物的活動中,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覺器官,引起大腦活動產生感覺,人根據感覺調節接觸外界事物的活動,又進一步影響外界事物。這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的簡約敘述。
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在作用于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對現實的反映又進一步指導實踐活動,就是反映的能動作用的表現。人的意識反映客觀規律,人認識客觀規律之后,用它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意識的能動性。意識的能動性是由意識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一本質產生的。這在兒童心理的發展中也可以得到旁證。兒童最初表現主動性,聲明“我自己做”,是在他初步掌握了運用玩具或工具的操作方法之后。這表明:掌握了客觀規律,就表現出能動性。
人掌握了客觀規律就能預見到事物的將來。關于將來事物的觀念(表象)在腦中形成一個優勢興奮中心,由于往復的神經過程,它影響調節有關的神經活動,這可能是意識能動性,也是預見性和自覺性的生理機制的一部分。心理學上研究意識的能動性,必須對意識是客觀現實的反映這一本質進行深入的研究。
人的意識活動的另一種顯著的特征,是每個人的意識活動都有其個人特點,這是個性。
一個人的個性同他與生俱來的體質有關,但主要是在生活經歷中形成。個性主要是一個人的社會關系、生活條件的反映。個性的主要表現是意識傾向性,即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如對一些事物傾向于接受或這樣處理,對另一些事物傾向于拒絕或那樣處理。意識傾向性是通過多次的感性認識(反映)經過概括形成的。
例如,有一個中學生缺乏愛護公共財物和集體主義精神,學校要他去參加工廠勞動。他第一次看到、后來又同工人一起用邊料廢料做出了很有價值的產品,于是他對公共財物的態度改變了。他參加了流水線生產工作,他看到他的工作如何影響他前后工序的工作,于是他對協作的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也加強了。從這里看出來,改變意識傾向性需要經過具體的認識過程(也就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心理學研究個性,要看人如何通過對他的社會生活條件的反映,形成個性。掌握了個性形成的規律,也就可以根據它進行培養、改造和教育的工作。
個性是生活條件的反映,而反映是大腦的機能,因此,研究個性也不能忽略腦的反映機能的規律。例如,個性可能有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生活條件的情況,也就是意識落后于現實。如果不理解腦的活動規律之一——動型的形成和改造,那是不能幫助“落后”的現象的。
個性影響意識活動使它表現出個人的特色,具有個性特色的意識活動也還是遵循意識活動的普遍規律。例如,一組人學習一個文件,事后有人記得多,有人記得少,有人記住這些,有人記住那些,這是個人特色,但從這里總結出記憶的普遍規律,如有意義的識記勝于機械的識記,遺忘的數量因學習后的時間距離而不同(遺忘曲線)等。又如,工人在覺悟提高之后工作效率提高,創出奇跡,這是意識活躍集中容易引起創造性活動這一普遍規律的表現。
研究個性對意識活動的影響,可以深入了解意識活動的普遍規律;掌握了普遍規律,更有助于了解以至教育改造個性。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是照顧個性特點;目的在“全面發展”,又是克服一些個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