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三十三)學騎洋車
- 半生追憶
- 挑燈看劍虎
- 1588字
- 2025-08-07 12:44:41
一直以來,我覺得發明自行車的人是最偉大的。但唯一感到沮喪的是這不是堂堂中華的哪位祖先所創。
我們的祖先會騎馬,坐馬車,牛車,甚至是騎驢,騎驢,騎鹿,就是沒想到騎自行車。但那都是借助外力,但馬牛驢鹿都需要飼喂,還是很麻煩。祖先重文不重理,造成了這樣的后果,研發思路沒有回頭理順。在能源轉化還沒找到利用突破口的時候,老外們身大力不虧,終于在人體本身的能源利用上找到了竅門,把兩條腿的負重去掉,壓在兩個圓形輪子上,人體在行進的時候一下子沒了負擔變得輕飄飄,然后用腳把輪子蹬起來,飛速向前滾動,所有的勁兒都變成滾動的力量,握草,速度一下子起來了,可嘆我們的文人雅士手無縛雞之力,只想美酒佳人,吟詩作賦。而那些膀大腰圓的祖宗卻頭腦簡單只想苦練筋骨,雖然能練就飛毛腿,卻終究賽不過機械,敗給自行車。
自行車是舶來之物,解放幾十后年到了八十年代,貧窮的農村老家還稱之為洋車,火柴為洋火,煤油為洋油,收音機叫洋戲匣子,都帶著洋字,但其實早已洋為中用國產化了,只是歷史的印記遲遲不能抹去。
八十年代自行車在家里還屬于高檔消費品,和現在的汽車一樣。那時候女孩子找婆家需要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可見自行車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我是八五年上初中,中學在鄉政府駐地麻店,離家十幾里路,跑著上學不太現實,畢竟我那時也是文弱書生,加上家里比較窮,營養也跟不上,挺高的個子瘦的像根黍秸,也沒練成飛毛腿,所以就得考慮騎自行車了,家里當時就一輛車子,父親原來騎著去三里地外的中心小學教書。我上學的路遠沒辦法,只好讓給我,他改成步行。
自行車光讓給我不行,我得會騎啊,于是在上學前的暑假期間,開始了學習騎自行車。這玩意兒到現在也沒有駕校培訓,上路也不用駕照,都得靠自學。現在的車子重量輕便,也好駕馭,那個時候不行,我家的車子是那種橫梁大軸的,后面還有兩個貨架,往前蹬是前進,往后一蹬就是剎車,應該是客貨兩用吧,非常笨重,倒了我自己扶起來都費勁。
但人生許多時候需要你將就,就是它了,在屋后的場院里開始練習,母親在后面兩只手抓住車子的后座,第一步讓我雙手扶把一腳踩住腳蹬,一只腳蹬地,溜車,開始搖搖晃晃,等慢慢的建立了平衡感,就可以使勁一竄一竄的連續蹬幾下地可以讓車子走出很遠了。我現在還記得蹬地的腳離地時的感覺,那時人靠自身的力量脫離了地面而且能夠持續前進,應該類似于飛翔啦,非常的愉悅。第二步就需要上車了,要跨上車座再開始蹬著前進。跨上這個橫梁大軸的自行車對于十一歲的我并不簡單,我比較瘦弱,既需要力量又需要勇氣,還比別人多一道工序,成年人都是左腳踩車蹬,右腳溜車,然后一下子跨上去就騎著走了。我不行,車子高,我需要用右腳踩車蹬,左腳蹬地溜車,然后左腳抬起來踩在車蹬中間的傳動軸邊上,這樣就把身體抬高了,再把右腿跨過車子騎上去,才能正常騎行。增加了難度系數,沒辦法,條件所致,只能這樣。有的孩子個子比我還矮,騎上去之后坐在車座上兩腿夠不著腳蹬子,只好把車座子卸下來,上面裹上棉褥子,坐在上面肯定不舒服,但也得將就,甚至有的在車座前面懸空騎著走,蹬車子的時候屁股需要跟著腿的上下而左右擺動,倒也是一種風景。
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終于在摔了幾次之后,我終于能夠自由騎行上下自如啦。那種感覺爽的不行,一下子感覺效率提高N倍,有了那種想走出去的沖動。
家里有塊地離家比較遠,母親說讓我和她去拔草,我就對母親建議說;娘,我會騎車子了帶你去,跑著去多使滴慌,跑到地里就沒有干活的勁了。母親很高興:“好,俺兒長大了,能帶著我了,走”。我推著自行車出了門,開始道兒不好走,沒敢騎,等到了大道上,我信心滿滿騎了上去,但不敢回頭看,只能大聲吆喝;“娘,上來吧”。娘在后面抓住車后架坐了上去,我努力開始騎行,搖搖晃晃,搖搖晃晃,走了十幾米終于找不住平衡,趴嚓一下子倒在地上,母親爬起來拍拍土說:“小兒來,我剛拿出煙來,還沒點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