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什么是神經癥

我有神經癥嗎?家人或朋友有一些奇怪的表現,屬于神經癥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覺得某人行為異常時,會說他有“神經病”。這里有必要用一些篇幅來了解和區分醫學和心理學上對神經癥、神經病和精神障礙的描述。神經病(neuropathy)特指周圍神經疾病,以往也稱神經炎,是一類周圍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比如三叉神經痛、頸椎病、坐骨神經痛。這些疾病需要到醫院治療。

與之不同,精神障礙(psychosis)和神經癥(neurosis)均是功能性問題。神經癥患者知道自己的問題并感到痛苦,但社會功能較好,多數患者能基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而精神障礙失能較神經癥嚴重,患者發病時喪失自知力,無現實檢驗能力[22]。比如患有鐘情妄想[23]的精神障礙患者認為某位異性喜歡自己,拒不接受自己多次表白均被拒絕的事實,反而把這些拒絕看作對方對自己的考驗。

當然,從正常地具有某種人格特質到出現神經癥性表現,再加重成為人格障礙[24],甚至發展到精神障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連續過程。人格特質有許多類型,常見的有焦慮型、自戀型、邊緣型、強迫型、表演型、依賴型、回避型等。比如抑郁型人格,平常可能表現為內向、不擅長表達自己,特別是不敢體驗和表達自己的憤怒,在拒絕別人時感到很困難,遇事總是習慣替他人考慮[25]。因為他們習慣把他人的利益或評價放在首位,而忽視了自己的感受。在生活當中經常會碰到一類人,他們非常被動和懦弱,經常讓與他們關系緊密的人產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覺。在與別人相處時,他們經常表現得過度討好,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被欺負時,他們不能表示抗議或爭取自己的利益,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攻擊與憤怒。一些國家的集體主義文化十分強調這種服從,特別是對女性,隱忍和為他人著想被看成“美德”,受到鼓勵和贊賞,所以許多女性或多或少有這種特質。如果遇到一些事情讓他們原來的防御方式不再起作用,或別人把他們的忍讓當成軟弱而得寸進尺時,這些人就可能出現失眠、早醒、食欲下降(或貪食)、懶惰等抑郁癥狀,發展成神經癥。如果這種打擊比較嚴重,這些人又沒有得到任何支持和幫助,病癥就有發展成為精神障礙的危險,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他們也可能因為害怕抑郁而采用相反的行為來防御,從而表現為躁狂的臨床癥狀[26]。同樣,精神障礙通過治療可以緩解成為神經癥,神經癥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神經癥與精神障礙只是不同程度的功能性問題,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暫時處在某個狀態而已。

現在,我們知道了神經癥是一種心理不正常的狀態,其程度輕于精神障礙,在這種狀態下,多數人可以維持正常生活。霍妮對神經癥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神經癥乃是一種由恐懼、由對抗這些恐懼的防御措施、由為了緩和內在沖突而尋求妥協解決的種種努力所導致的心理紊亂。從實際的角度考慮,只有當這種心理紊亂偏離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時,我們才應該將它叫作神經癥……人們關于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的概念,不僅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同一文化中也會發生改變。”[27]也就是說,人們在憑經驗判斷一個人是否正常時,會用文化中公認的行為模式作為標準,把符合的稱為正常,不符合的叫作異常。但是,這個公認的標準與一個人所處的文化和階層有關。在“二戰”前的英國,中小資產階級認同的上班工作的生活模式,卻被貴族嗤之以鼻。可見,對此的判斷在不同的文化或同一文化的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不同階級的人之間,會有差異。每種文化中,通過家庭和社會的教育,群體成員形成了共同的信念和相近的行為方式,與之相反的行為就會受到指責。比如,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國人有了對待金錢的共同態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可“唯利是圖”。信念一旦形成,在這個文化里會逐漸被加深,慢慢地就被當成“人性”的正常表現了。就像在現代中國,雖然男女平等已經寫入憲法,但大眾仍習慣性地會因性別不同而對兩性有相異的行為要求。比如,女性如果對衣著和打扮十分重視,大家會覺得很正常,甚至會隱約覺得這樣的女性是精致的、會生活的;但如果一位男性每天都要敷面膜,大家會推斷這位男性過于愛美、不夠陽剛。這是由于文化對男性和女性的行為有著不同要求,當個人發現自己的行為與公認的行為之間出現不同時,有神經癥或神經癥傾向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內心的沖突,并體驗到焦慮。

除了能意識到的焦慮和擔心外,還有許多人只是發現自己有壓抑感、自卑感,出現某種成癮行為(吸煙、酗酒、網絡成癮、購物狂等)或者性生活紊亂等情況,卻完全感受不到自己受到了困擾,即焦慮在潛意識層面。他們會認為自己是正常的,只是有一些軀體反應和小癖好,還不時做焦慮和恐懼的夢。因為焦慮在潛意識層面,所以許多人可能有焦慮而不自知。由于從未感受過放松的狀態,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把輕度焦慮定義為正常,把中度、重度焦慮看成有焦慮情緒,就像色盲通過經驗補償而不自知,只有體檢時才被發現。感知到自己的軀體癥狀后,多數人會選擇去綜合醫院的內科就診,而非心理科。早在2005年,就有學者調查發現,綜合醫院內科門診有神經癥癥狀的患者占33.5%。[28]然而,由于綜合醫院的醫生缺乏對精神障礙癥狀正確的識別與診斷經驗,統計的發病率低于實際情況。如果參考一下國外的數據,我們可以對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德國2000年的流行病學數據如下:31%的人患有需要治療的精神障礙,24.5%(占其中80%)的人患有神經癥性疾病與心身疾病,需要心理治療;約6.5%(占其中20%)的人患有精神障礙,需要精神科治療[29]。但很少有人把吸煙、酗酒、網絡成癮、購物狂等行為當成心理異常的表現來重視,我們更愿意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是健康的。可見由于大眾和醫療界對此的認識不夠,各種神經癥和精神障礙的數量被低估了,更談不上被治療。

面對神經癥帶來的困擾,我們自然地選擇了逃避,雖然這就像受驚的野雞只顧把頭鉆進樹叢里、屁股還在外面一樣無力和愚蠢。逃避焦慮通常有四種方式:把焦慮合理化、否認焦慮、麻醉自己和回避一切可能導致焦慮的情境。前面三種較好理解,第四種是最徹底的方式,指避開任何可能引起焦慮的思想、感受和處境。人們內心知道自己在回避可能導致焦慮的情境,卻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做,因為那些情境引發的情緒像海嘯一樣強烈,進入意識讓人太過痛苦。為了避免再次體驗到這種劇痛,他躲開與之相關的一切,連兩者之間的相關也忘記了。這就形成了抑制狀態[30],不去感受、不去記得、不去思考、不去做,以避免可能引起的焦慮。性冷淡和陽痿就屬于這種抑制狀態,癔癥型的功能喪失[31]、注意力無法集中、沒有自己的意見、不愿與人接觸等表現,也屬于抑制狀態。

存在于我們身上的抑制作用不易被察覺,原因有以下三點。首先,察覺自己的愿望,我們才能意識到自己在這個愿望上的抑制,但抑制太強會阻礙我們覺察自己的愿望和沖動。其次,抑制作用帶來的益處,讓人不想去覺察它。最后,抑制狀態在有些情況下符合了文化的要求。比如,曾有一位有較強攻擊性的女性在童年經常欺負自己的弟弟和其他男生,進入青春期后她因為受到社會文化認知的影響,壓抑自己外顯出來的攻擊行為,顯現出溫柔的樣子。不過,這種溫柔在她成為母親后被打破,她會以“媽媽是為了你好”的名頭打罵自己的小孩,再次展現出攻擊行為。

如何區別神經病、神經癥和精神障礙

神經病是指周圍神經疾病,以往也稱神經炎,是一類周圍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

而精神障礙和神經癥均是功能性問題——神經癥的患者知道自己的問題并感到痛苦,但社會功能較好,多數患者能基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精神障礙失能較神經癥嚴重,患者發病時喪失自知力,無現實檢驗能力。

我們需要知道,精神障礙通過治療可以緩解成為神經癥,神經癥也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

霍妮認為,神經癥乃是一種由恐懼、由對抗這些恐懼的防御措施、由為了緩和內在沖突而尋求妥協解決的種種努力所導致的心理紊亂。從實際的角度考慮,只有當這種心理紊亂偏離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時,我們才應該將它叫作神經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壤塘县| 元朗区| 汉寿县| 民和| 华容县| 乌鲁木齐市| 洪雅县| 湾仔区| 香港| 无为县| 和平县| 富川| 民和| 大城县| 手机| 博野县| 四子王旗| 克东县| 睢宁县| 盘锦市| 南京市| 彭山县| 岑溪市| 沙洋县| 登封市| 彰武县| 西盟| 普格县| 安乡县| 汤原县| 贡山| 沂水县| 庆安县| 仁寿县| 呼和浩特市| 临夏市| 安溪县| 什邡市| 桐乡市| 剑阁县| 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