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反吳!
- 明末:開局造吳三桂的反
- 此生不吃土豆
- 2530字
- 2024-08-17 08:36:53
半晌前,早已察覺吳三桂心思的陸靖塘并未歇息,見魯澄在房中呼呼大睡,便孑然一人出了廂房徑直朝胡守亮屋子快步而去,卻不曾想剛出了廂房便瞧見黑暗之中似有多人貼著回廊悄聲臨近此地。
下意識立即縮回墻角,稍微探出頭窺探過去,只見那一眾甲士盡數匍匐下來,皆面向胡守亮所待廂房。再細細看去,只見那甲士皆手持長刀,寒光不住閃現。
但并未見他們直接沖殺進去,許是忌憚胡守亮三人并未歇息,若猛然沖進去勢必會引起喧鬧這才悄然潛伏下來。
夜已深,諸將一天下來倍感疲憊,想來眾人進了廂房皆會躺下休息。而那個時候,便是他們最好動手的時機。
尚不清楚胡守亮三人是否休息,但門外危險已然悄然逼近。
陸靖塘稍一思索,便悄然朝著后院離去。裝作內急向下人打聽到茅房去處,然后假意在尋找茅房的路上僥幸發現存放干柴的屋子。
當即便抱來一堆干柴,吹動火折子,在一處無人的屋子墻根處點燃。
這才引發混亂,宅院的下人知曉走水忙四處奔走大呼救火。他們可不知吳三桂本欲命人今夜襲殺,如此一來夢中的諸將全數驚醒,慌不擇路逃出廂房。
知曉此事不成,埋伏的甲士也慌忙撤退。
終于,是救下胡守亮三人。
幾人快步出了院子,那周元本想去前堂帶回甲胄與佩劍,卻被陸靖塘一把拉回。
“大堂此時必然有重兵把守,若我等前去,豈不等于自投羅網?”
聽聞此話,深感方才愚蠢的周元臉上浮現一片臊紅。
眾人隨即出了府宅,親兵們見狀本想詢問里面發生何事,卻被幾人喝止詢問,只要求眾人立即縱馬回到大營。
而眾人并未騎馬,卻見墻邊有其他參加的寶馬便索性解開韁繩策馬而去。
心中已是萬般思緒雜亂的胡守亮根本不知何去何從,加上眼下事變突發,便緊著簡短的路程詢問對方:“方才感謝陸兄救下我等性命!但在下有一疑問,我等非親非故,陸兄為何救我等?殊不知,陸兄今晚如此,伯爺怕是饒不了你。
陸兄應該知曉我三人手中并無閑錢,即便救下我三人,我三人也給不了兄弟好處。此事百害而無一利,實在是想不通。”
雖然陸靖塘確實助他三人脫離虎口,此乃救命之恩,但誰又知曉此人對他三人會不會有其他企圖?
跟了多少年的伯爺僅是因為幾句話便動了殺心,便是一日都等不了要暗殺爾等,一個素無交際的人又怎會發善心幫助他們?
聞聽此言,陸靖塘卻是豪放大笑,道:“方才議事,我觀胡兄三人端的是那明事理,有骨氣之人。身為明將漢人,我等絕不與那滿清韃子合作!縱是我等自是沒有血海深仇,但滿清屠我百姓,欲亡我大明,我等也斷無合作之理!
再者,在下實在不忍胡兄如此有志氣三人被那吳三桂殘害。這才想著即使丟了前程,也要救下三位!”
陸靖塘所說確實是發自肺腑,暫且不談欲招攬三人的心思,對于三人敢當堂質問駁斥其余諸將的膽氣佩服得很。
當今之中國,敢不懼權威性命安危的人,一身骨氣傲立在世上的人何其之少。
在這風云變化之時,大多數人身為明官明將,卻是先降大順,滿清入關后又屈膝割辯降了滿清。之后見形勢有變,繼而打起大順或者復明的大旗,兵敗后再次投降。
如此往復之人不計其數,高官者,明將者當得上三姓家奴的人大有人在!
滿清八旗不過十萬,如何控制得住整個華夏?
全憑那些毫無骨氣的漢人,掃過之時,未見反抗,只聽軟弱,其后盡數伏拜。
如此華夏,怎有不亡之理?
“不敢當!”
胡守亮長嘆口氣,心知即便他們三人再有骨氣,面對當今之危局,也很難撐起大明的天。
哪怕伯爺堂上發誓承諾不會與韃子合作,但若真沒有心思,又怎會想將他們三人除掉?
又想到當下境況他們兄弟三人已是無路可走,倒是眼前這個陸靖塘不畏伯爺權威,為救他們三人舍身放火,著實有膽識。跟在此人身邊應該不錯,便試探性開口道:“既蒙陸兄賞識,若陸兄不嫌棄我等,日后我兄弟三人便跟在兄弟身邊了!”
陸靖塘心中一喜,終于將胡守亮三人拿下。卻也并未立時答應,否則便顯得他此舉有所圖。
只對當下形勢道:“胡兄,此事待我等逃出再論也不遲。眼下我等此刻需速速回營,召集手下信得過的弟兄。便立即離開玉田縣,切不可詢問其余士卒,伯爺在我等諸將的營中可有不少親信。若被這些人知曉我等的意圖,怕是連大營都出不去。”
胡守亮拍了拍胸脯,保證道:“放心吧,兄弟,這點小事準沒問題!”
“好,那胡兄我等一個個時辰后在玉田縣十里外匯合!若屆時有一人未到,另外幾人不要遲疑,馬上繼續向東進發!”
“好!”
幾人旋即分開朝各自大營趕回,就在幾人剛出了城門不到一刻,一支精騎便呼嘯著策馬趕到,這隊騎兵每人每馬皆身披重甲,眼神銳利,氣勢攝人,分明是關寧精銳!
楊坤冷言詢問,方才有沒有人出城。得到的回答是,就在剛剛已有兩三隊人馬疾馳而出,已經過了一刻。
心中懊悔未能追上,極為不甘,當下便重重揮動馬鞭,馬兒吃痛嘶叫一聲,迅速朝城外奔騰而去。
……
回了大營,當即便有親兵隊長張慎將其扶下馬來,明顯發現此行乃是匆忙趕回,心生疑問,卻見大人著急進入營帳,便命其余眾人等在帳外。
一進營帳,張慎便眉頭緊鎖,忙問道:“大人,可是出了事?”
作為自己的親兵隊長,陸靖塘自然是信任眼前的張慎。二人乃同鄉,后來其從軍后可是他一路提拔,甚至松錦之戰中也是其為自己擋下流矢,自然不用隱瞞。
一邊著甲,一邊朝其肅聲道:“伯爺要降韃子,我等幾人在堂上不滿,遭其忌恨,要暗殺我等。不過被我等識破,這才倉皇逃出。”
后面幫著穿甲胄的張慎聽了,難免心中一凜。
萬沒想到伯爺竟然會有如此心思,且還要對手下幾名參將下手,看來這是鐵了心要降了。
“大人,那我等該如何?”
即便與伯爺為敵,張慎仍無半分害怕。他可一直跟的陸靖塘,雖說心知與伯爺為敵乃極不明智,更無半分勝算,卻仍然不懼。
心中對于國家大義并無多少感情,此舉卻是因大人對他恩情比之天地也不過。
大不了遠離遼東,投于江南。
二人正商談之時,帳外突然涌進來一批親兵,因是小聲偷聽不小心沒有站穩一股腦沖了進來。見了大人,眾人不敢抬頭與其對視,極為惶恐不安。
竊聽上司對話,按例可斬!
卻不曾想,其中一人拱手面朝陸靖塘單膝跪下,眼眶卻已經閃出淚花,沉聲有力道:“我等與那韃子素有滔天仇恨,伯爺若要降,我等不降!且知大人已然打算反吳,我等愿追隨大人,重復我大明!”
“求大人允我等追隨!”
“求大人允我等追隨!”
其余眾人紛紛跪下,口中大呼。
見有眾多甲士愿相隨,陸靖塘心中自是大喜。日后反清之路頗為艱難漫長,除必要物質支撐外,能支持他們一路征戰的便只有心中的那股氣了。
“諸位隨我反吳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