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辯證元宇宙:主權、生命與秩序再造
- 高奇琦等
- 5924字
- 2024-07-18 14:45:07
元宇宙:正在降臨的幻境
元宇宙的圖景究竟如何?不同的人心中定然有不同的答案,因為元宇宙本身來源于主體的想象。只不過,當想象世界借由語言被描繪出來時,不同的主體就可以通過語言中的某些確定要素來共享這一想象。2021年3月10日上市的游戲平臺Roblox公司在其IPO文件中寫下“元宇宙正在實現”(Metaverse is materializing)的宣言。Roblox的目標是打造一個人類共同經歷(Co-experience)的平臺,即人人都可以使用其提供的工具集創作自己的3D虛擬世界(Virtual Universe),而其他人能夠參與和探索由用戶打造的空間。(2)扎克伯格(Zuckerberg)用虛擬形象(Avatars)和自然交互(Natural Interface)等概念描繪元宇宙,即設想每個人的虛擬形象存在于一個虛擬空間中,人們通過控制虛擬形象身臨其境地辦公、購物和玩游戲等。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則以“全真互聯網”這一統領未來互聯網的概念,同樣強調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融合。從眾多的元宇宙討論中似乎可以發現這樣的共同要素:虛擬形象和虛擬空間。
從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看,元宇宙是由新一代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和虛擬現實等構成的技術—產業群。
第一,新一代通信技術是元宇宙實現的基礎性支撐。人—物互聯、萬物互聯是元宇宙建設的題中之義,這就要求網絡基礎設施能夠承載元宇宙海量數據的傳輸與交互。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報告《元宇宙產業鏈生態白皮書》認為,以5G、千兆光網為代表的“雙千兆”網絡將為元宇宙應用暴發提供支撐。然而,研究表明,實現完全沉浸需要超過4Gbps的下行寬帶以及超800Mbps的上行寬帶,目前5G技術尚不能達到這一要求。因此,元宇宙的推進需要依賴互聯網通信技術的進一步革新,以Beyond 5G(B5G)以至6G技術保障元宇宙的實現。目前,許多國家投入對B5G/6G技術的研發。2022年3月,日本KDII研究所發布的《Beyond 5G/6G白皮書》對B5G/6G技術發展作了系統性研判,認為超高速·大容量通信技術、超低延遲·超多連接技術、有無線通信·網絡控制技術、無線系統的多層化——NTN技術、時空間同期技術、超安全·信賴性技術、超現場感·革新應用程序等七大技術群構成B5G/6G的必要技術要素。(3)可以預見的是,在元宇宙時代,數字孿生將現實空間的實體要素轉化到元宇宙中,并賦予其增強性的交互能力;同時,分布式算力也將通過網絡進行遠程調度,可以說,元宇宙所承載的信息量可能將不低于現實世界。因此,超高速、極低延遲安全與穩定的網絡環境是元宇宙最基本的底層保障要素。
第二,人工智能將為虛擬身體和場景提供技術支持。當前人工智能依舊以深度學習為基礎,并在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和生成、計算機視覺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的技術成果,比如TensorFlow、Caffe等人工智能算法框架。虛擬人是未來元宇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虛擬人需要人工智能作為技術基礎。當下虛擬人的產品代表是微軟小冰,基于較龐大的數據積累,其能夠實現多輪自由對話效果。在虛擬場景生成方面,人工智能有助于模型和場景的高效生成。人工智能畫家小冰的諸多“創作”就能夠為虛擬場景的生成提供新的思路。人工智能繪畫可提高場景設計師的工作效率。在3D場景和模型設計中,原畫是空間模型構建的基礎性工作。傳統的原畫設計需要設計師進行人工的紙筆或數字板繪畫,創作效率受制于設計師的想象力、素描造型能力和色彩控制能力,而人工智能繪畫則可以幫助設計師快速生成需求風格的場景、人物造型。誠然,人工智能仍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其對人類行為的模擬更多的還是基于符號和數據,而并非對真實含義的“理解”。盡管如此,人工智能將為元宇宙的虛擬人生成、虛實連接、人—“人”—“物”深度交互等提供技術支撐。
第三,區塊鏈技術將為元宇宙提供自治性秩序基礎。從主流的元宇宙設計理念看,元宇宙的社會—經濟基礎是基于去中心化邏輯的,元宇宙中的對象在身份建模、社會計算等技術的支持下,擁有獨立的身份、思維、行為及社會關系。(4)區塊鏈最重要的技術特征在于加密算法基礎上的分布式存儲和共識機制。分布式存儲將數據分布存儲在彼此獨立的節點中,而共識機制將驗證參與主體的身份,并執行預先確定的智能合約。因此,區塊鏈能夠為元宇宙提供自治性秩序的基礎。自治性秩序的關鍵在于多主體的協同,也就是在無需中心化機制深度介入的條件下實現社會的有序組織。目前,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通證)是元宇宙概念中的區塊鏈技術實踐。眾多互聯網公司已經推出基于NFT技術的數字藏品服務。簡言之,當一對象被鑄造為NFT數字藏品時,其在區塊鏈結構中就被轉化為可被識別的元數據,從而成為可交易的“藏品”。比如,OpenSea作為最大的去中心化NFT數字商品交易市場,平臺已上線超過20萬種數字藏品,涵蓋藝術、音樂、游戲資產等,交易額超百億美元。當下所謂“元宇宙地產”也是這一技術的典型應用。不過,這一層次的“元宇宙”本質是概念與投資的炒作,具有很大的泡沫風險。同時,完全的去中心與有中心的社會結構存在難以調和的兼容性問題。因此,未來的元宇宙建設面臨“去中心管理”應在何種情境下適用的問題,并需研究中心化機制如何介入和托底自治性秩序的失效情形,從而構建健康、有序的元宇宙生態。
第四,虛擬現實是元宇宙可視化界面的支撐性技術,其目標是為數字居民創造沉浸、舒適的交互感。當下虛擬現實的技術路線是通過頭戴式聲光儀器向用戶近眼呈現3D建模的數字空間,其中的核心技術要素包括高像素密度(PPI>2000)、高視角分辨率(PPD>60)的近眼顯示技術、3D實時渲染以及虛擬引擎等。(5)近眼顯示的代表性終端產品是Meta公司2020年發布的Oculus Quest 2,然而,當下近眼硬件設備的主要參數與理想狀態仍存在較大差距,并存在導致用戶眩暈等問題。未來的VR/AR將從Pancake超短焦、光波導等技術路線對PPI和PPD性能展開突破,從而創造更為舒適和真實的沉浸體驗。3D實時渲染意味著面向用戶視角,計算系統能夠即時生成具有幾何、紋理、陰暗以及大氣效果的場景,以滿足用戶實時沉浸式交互的需求。實時渲染的技術集成產品是虛擬引擎。虛擬引擎將物理計算、模型渲染、資源管理等計算機科學的底層核心邏輯等進行封裝,從而為元宇宙開發者提供創作界面、設計工具和基本素材。當前,美國的Unity與Unreal系列兩大虛擬引擎占據中外游戲市場的半壁江山。Unity引擎的優勢在于豐富的社區生態、面向虛擬現實的性能優化以及跨平臺性,而Unreal引擎的優勢在于高端渲染領域,其中UE5的Lumen技術提供了實時渲染中的全局光照方案,Nanite虛擬幾何體支持以更高效的方式處理數億單元的多邊形,從而能夠更加逼真地展現場景細節,實現對現實世界的深度模擬。
表1.1 Unity引擎簡介及其發展歷史

表1.2 全球主要游戲引擎

從目前的發展水平看,近眼顯示和虛擬引擎技術的實際表現與元宇宙依舊存在較大差距,其中的主要困境是計算性能不足和交互體驗不佳。首先,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信息量差距在短期內仍難以克服。具體而言,元宇宙場景中必然涉及人(虛體)在世界間的存在和與世間之物的交互。而在目前的虛擬空間,虛體只能與被提前編程的物體交互。比如在米哈游《原神》(Genshin Impact)游戲中,人物只能撿起存在顯著光效的物品,并按照設定的游戲邏輯與環境中的實體發生交互(如用火元素可以點燃草地等)。然而,人物無法拔起具體的草、挖開地面的土壤,并仔細地觀察其紋理。這正是虛擬世界信息量遠低于真實世界的體現。英特爾公司預測認為,當前處理器算力需提升千倍才能支撐元宇宙運行。其次,現有技術難以實現完全沉浸感,用戶與元宇宙對象交互需要力反饋、嗅覺面罩等特殊外設裝置。比如,深圳Dexta Robotics公司(岱仕科技)設計的Dexmo虛擬現實手套能夠根據虛擬物品的物理性質向用戶提供即時力反饋,讓用戶感受一種真實的抓握感。再如,西班牙OWO公司2022年發布的觸覺背心可以模擬失重、高速、傷痛、擁抱等身體感受,從而提高VR游戲體驗。然而,這些裝置并不能實現完全的沉浸感,其所能提供的感官體驗依舊存在較大限制。
表1.3 VR、AR、MR、XR的特征比較

因此,元宇宙的真正實現必然需要依靠非侵入式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的顛覆性突破。元宇宙腦機接口的理想狀態是,人腦與計算設備直接建立通信和控制通路,神經感知直接進入元宇宙空間,從而獲得超真實的存在體驗。目前的腦機接口技術能夠實現從腦電信號中解碼字母符號以及其他簡單的控制信號。2021年,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展示了一只名為Pager的猴子用腦電波控制視頻擊球游戲的視頻。Pager大腦中植入了Neuralink設備,這一設備能夠讀取其腦電活動并進行解碼,從而實現意念控制計算機的效果。在康復醫學領域,腦機接口能夠幫助功能障礙者恢復一定的運動、言語和行動能力(6),同時,由大腦—BCI—外設建立的神經反饋回路能夠促進正常腦信號產生,進而促進損傷大腦重塑。(7)Neuralink、BrainCo、Valve、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米哈游等大量實體均投入了腦機接口的研發。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2月,中國上海的游戲公司米哈游宣布與上海瑞金醫院共建“瑞金醫院腦病中心米哈游聯合實驗室”,合作推進腦機接口開發與臨床應用。米哈游的目標是在未來30年中實現類似《黑客帝國》中的元宇宙世界,也因此將自身的英文名改為“HoYoVerse”以致敬元宇宙。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腦機接口的實現存在兩個方面的難度:第一,腦科學畫面信號的直接輸入極具挑戰性,目前對腦信號的解碼已取得了進展,而將動態畫面輸入大腦存在較大困難;第二,非侵入式BCI的實現方案依舊不清晰,未來非侵入式BCI的實現還須依賴腦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從某種意義上說,元宇宙的實現取決于腦機接口的突破。在非侵入、沉浸式腦機接口實現后,世界或將迎來元宇宙紀元。
表1.4 腦機接口應用的全球代表性案例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層次看,元宇宙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互通互聯的沉浸式世界,從而為人類互動和文化創建一個平行的環境。(8)人們可以在另一個數字世界中通過自己的虛體自然地交流和生活。(9)在這個意義上,元宇宙指向了超越現世的全新世界。元宇宙概念的重要意義也正是在于其引導了人們對全新世界的想象。沒有嚴格的概念界定,沒有清晰的技術路線,元宇宙這樣一個不定的、飄逸的概念引導著人們想象著自己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數字世界中。同時,元宇宙似乎又是可及的。一方面,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技術(AR)以及腦機接口技術為社會提供一種潛在的信心,即創造一個全新的虛擬世界似乎在技術上可以達致。另一方面,元宇宙概念本身來源于科幻或游戲作品,比如《雪崩》《刀劍神域》《失控玩家》等。人們在這些影視和文學作品中能夠得到對虛擬世界的印象。換言之,引導人們去想象元宇宙不需要過于抽象或神秘化的語言。元宇宙不斷刺激著人們想象著全新的世界和全新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報紙和學術研究批評元宇宙概念定義模糊,進而批評元宇宙只是資本的圈套。顯然,這個層面的意見沒有切入到元宇宙想象引導的深遠意義。
想象塑造了我們對共同體的感知,而且想象本身為世界賦予了意義。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體》一書中就已經深刻地論述了共同體源自共同想象的觀點。這種想象可以是宗教抑或是民族主義,即民族國家的建構是一個塑造共同想象的過程。想象共同體理論的深刻性在于,安德森沒有止步于解釋民族國家形成,他看到了想象與意義之間的緊密聯系,其將生命—意義關系的視角引入民族問題研究,從而在政治心理學的層面解釋了民族認同問題。安德森深刻地指出,在宗教建構的天堂逐漸解體后,人們的苦難并未隨之消失,而民族想象中的永恒感正是創造連續和意義的魔法。(10)在安德森看來,個體對想象共同體的認同和歸屬將為其生命創造意義。換言之,在想象的過程中,虛無被意義所填補,生命感受到動力、實在或者滿足。用通俗的話說,我們總是朝著理想中的未來邁出腳步,而前行的過程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充滿意義。或許這正是懷特海(Whitehead)《過程與實在》的意旨,過程本身即是實在,“種種理想圍繞著持久和流動這兩個觀念來塑造自己”。(11)
幻境是人類最具有神秘感的一種想象。人類的整個思想史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幻境。如果對幻境做類型學劃分,幻境可以粗淺地分為積極幻境、消極幻境和平行幻境。積極幻境是那些存在于理想中的社會,在那里沒有紛爭和憂慮,人們過著自由而滿足的生活,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基督教的應許之地、佛教的彼岸世界、莊子筆下的逍遙之境、托馬斯·莫爾(Sir Thomas More)筆下的烏托邦、托馬斯·康帕內拉(Tommaso Campanella)筆下的太陽城等。消極幻境是讓人感到畏懼的地方,最典型的消極幻境就是地獄,人們在其中會感受到痛苦折磨或者懲罰。平行幻境是對現實社會的模擬或影射,同時又是對現實的超越。人們在其中經歷各種事件,最終達致某種超越現實的自由感、美感或者真實感。
文學作品大量塑造平行幻境來進行啟示或者提供隱喻。比如英國作家喬治·麥克唐納(George MacDonald)1858年所著《幻境》(Phantates)中的精靈國就是這樣一個世界,其中有象征黑暗或誘惑的怪異白蠟樹和榿木,能夠將一切神秘解構的“影子”,也有善良甜美的山毛櫸和象征著歸宿的小屋。麥克唐納的幻境不是天堂和地獄的二元對立,而是將真實世界的特質融入其中。麥克唐納無疑啟發了另一位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卡羅爾筆下《愛麗絲鏡中奇遇記》的隱喻即是愛麗絲在幻境中尋找通向真實的路。文學領域中這樣的作品可謂不計其數。在對幻境的塑造中,文學建構了自身的超越性空間,而讀者從這種幻境中感受到對意義、情感、審美的共鳴,從而達至某種超越性的精神體驗。在某種程度上,幻境就像德勒茲(G. Deleuze)意義上的解域之線。人們“沿著這些線不斷逃逸”,(12)離開現實和現在的空間結構,找到一個充盈著生機或美感的彼方境界。
只有從幻境學的視角,我們才能發現元宇宙概念中的超越性。在討論元宇宙時被不斷引用的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作者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寫下這樣一句話,“就算你住在糞坑里,總還有超元域(Metaverse)可去”。(13)主角阿宏在現實中是剛丟了外賣員工作的黑客,而只要戴上目鏡進入元宇宙就是一位王子武士。斯蒂芬森無疑影響了日本作家川原礫。川原礫在《刀劍神域》第7卷中刻畫了“絕劍”的形象,一個處于絕癥晚期的女孩幾乎一生都在虛擬世界中度過。雖然她在現實中是極為虛弱的病人,但是在通過完全潛行設備進入虛擬世界后,反而成了虛擬世界的最強劍士。(14)元宇宙不僅指向另外一個空間,而且為個體提供了成為另外一個自己的可能,個體在新世界中以新的身體獲得再生。在新世界中,人們可以帶著過去的記憶和經驗在新的廣闊天地里作出選擇和行動,從事商業和貿易,開啟自己的“第二人生”。(15)這正是元宇宙的超越性所在,其回應了人們重啟生活的幻境想象。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元宇宙成了平行幻境的當代版本。科技巨頭們敏銳地捕獲了這種逃逸和再生的愿望,從空想家和詩人那里接下了描繪幻境的畫板,并嘗試使人們想象并相信,元宇宙并非不可到達的幻境,技術的發展能夠開啟全新的生命空間。因此,元宇宙是正在降臨的幻境。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幻境背后的真實是什么?為什么西方的科技巨頭如此致力于打造元宇宙?回答這些問題,則需要凝視潛伏在現實中的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