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國際政治學的學科發展

“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作為學科名稱,與“國際關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通常同義,并且與“國際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相通。1在國際學術界,這幾個概念的使用在許多情況下是可以互換的,但它們的含義也是存在差別的。“國際關系”比較側重于國家間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等同于“國家間關系”(interstate relations),而“世界政治”則含義更寬泛,既涉及國家行為體,又涉及各種非國家行為體,在某種意義上等同于“全球政治”(global politics)。2“國際研究”強調的是對各種國際問題的研究,其中不但包括與國際關系和世界政治相關的研究內容,而且還包括對其他國際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對各種理論問題以及跨學科問題的研究。3

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學科(a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國際政治學產生于人們希望更好地理解國際事務和國家間政治的需求。面對紛繁的國際關系現象,特別是國家間不斷發生的各種沖突與戰爭,人們迫切需要找出認識國際行為模式的工具和處理國際關系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確立一種國際秩序4,維護各自國家的利益,實現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國際政治或國際關系作為一種現象有久遠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存在國家,就存在“國際關系”,不論這種國家是古代的城邦國家還是現代的民族國家。如果把古代學者的研究,諸如修昔底德(Thucydides)研究古希臘城邦國家間關系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和中國記述春秋戰國歷史的典籍《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視為某種“國際關系”文獻的話,那么這種研究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

然而,有“研究”并不等于有“學科”。學科的正式產生是有一定標準的,這就是在大學要設相關的專業(要有講座教授和博士教程),有相應的學術團體,特別是要有專門的學術期刊。

人們通常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國際政治學,產生于20世紀初,并且最早出現于講英語的國家,即英國和美國。這樣一個學科的產生,是現實國際關系發展在人們觀念上的反映,也是人們對國際關系認識日益深化的產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世界范圍內錯綜復雜的國家間矛盾的第一次總爆發。這場慘烈的戰爭使得學者們不得不密切關注國際關系。1919年,威爾士工業家戴維·戴維斯(David Davies)在阿伯里斯特威斯(Aberystwyth)的威爾士大學資助建立了國際政治系(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les),并為國際政治專業設立了伍德羅·威爾遜講座教授(Woodrow Wilson Chair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這種設置標志著獨立的國際政治學科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政治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盡管許多政治學領域的學者把國際政治學看作是政治學的子學科,但是國際政治研究卻伴隨著一系列特定刊物的出現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學科領域和知識體系。這些刊物包括:《外交》(Foreign Affairs,1922年)、《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47年)、《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1947年)、《沖突解決雜志》(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6年)、《國際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63年)、《和平研究雜志》(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64年)等。在這個時期,國際政治學的發展在教育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現,在英國和美國都出現了國際關系專業的獨立的博士教程,例如耶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就確立了這樣的培養計劃,而倫敦經濟學院則設立了國際關系系。

與政治學所研究的一般政治現象特別是國內政治現象相比,國際政治學所研究的現象要復雜和廣泛得多,因為這些現象的背景是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及其他行為體共同構成的一個特殊“社會”。這個社會在本質上是“無政府”的,即沒有高居于所有行為體之上的中央權威和世界政府。作為其中主要行為體的主權國家,都是擁有壟斷權力的自治的和自助的單元。由于在國家行為體之間存在極其復雜的互動,每個國家的行為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的影響,因此國際政治就成了一個結構和問題都非常復雜的研究領域。它不僅涉及政治因素,而且涉及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生態、法律、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等多個方面。

國際關系的復雜特性使得國際政治學一產生就表現出了鮮明的跨學科特點。無論是作為一個知識體系還是研究領域,它都比政治學要寬泛得多。這個領域的學者認為,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法學等,對于國際政治學都具有特別的相關性。因此,他們力求使這個學科具有包容性。這一點從最初的國際關系課程設置中也可以看出來。在美國、英國等最早設立國際政治專業的國家,無論是大學課程、碩士課程還是博士課程,都強調了該學科的跨學科特點與包容性。5

在現代國際政治學產生的同時,各種不同的理論觀點也產生了。例如,理想主義(idealism)與現實主義(realism)就是兩種非常有代表性的學說。不過,這兩種不同的學說在爭論中是有共同的前提的,即國際政治主要涉及的是國家,而國家又是運作于一個無政府環境中的單元。說得確切些,盡管這兩種理論有不同的視角和對國際問題的不同解釋,但都堅持一種以國家為中心的觀點,都認為國際政治的支配性特征是以領土為基礎的主權國家組成的威斯特伐里亞體系。6

國際政治學從產生到成為一個獨立學科,經歷了一個較長過程。與外交史、國際法、政治學這樣的學科相比,國際政治學在20世紀上半葉還不能說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磨難、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實踐,以及冷戰和各種國際沖突的檢驗后,直到20世紀70年代,它才有了比較像樣的可稱為一門學科的輪廓。

國際政治學遲遲未能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跨學科特點。這門學科在形成的過程中結合并吸收了其他許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而這些學科都是各具特色的。由于涉及歷史學、法學、經濟學、哲學、倫理學、統計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數學、生態學等眾多學科,因此它的發展既是豐富多彩的,又是十分龐雜的。把如此眾多的知識融為一體,使之形成具有清晰的體系、概念與方法的學科,顯然是一項困難的任務。

實際上,直至今天,仍然有人認為“國際政治學”還不能說已成為一門成熟的社會科學學科。7盡管人們都承認這個研究領域,承認它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這個學科的理論體系、主要概念、主要方法和主要研究對象是什么,人們卻始終有不同意見。在該研究領域,陸續出現了現實主義(realism)與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傳統制度主義與新制度主義(traditional and neo-institutionalism)、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后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英國學派(English school)、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世界體系論(world system theory)、女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feminist IR)、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等流派。在一個研究領域出現眾多學派本是一件好事,但正如邁克爾·布雷徹(Michael Brecher)在國際研究協會1999年年會的主席致詞中所指出的,由于一些人在研究中追求時髦和新奇時尚,結果劃分出許多不必要的學派,提出了許多不適當的兩分法。尤其是,這些學派缺乏相互的寬容,有時在爭論中甚至詆毀對方。由于不注意學術研究的繼承性和知識的積累性,使整個學科的發展受到影響。8

當然,不管這個學科有多少缺點,它畢竟已成為國際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帶給人們的疑惑恰恰為廣大國際關系研究者提供了探索的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野县| 桑日县| 紫阳县| 崇文区| 大冶市| 柞水县| 怀安县| 西平县| 贡嘎县| 通渭县| 康保县| 扎鲁特旗| 拜城县| 桐柏县| 腾冲县| 故城县| 长治市| 东城区| 星子县| 泰和县| 汝州市| 姜堰市| 高安市| 临邑县| 武夷山市| 偃师市| 台安县| 香港| 仁化县| 乌兰县| 紫阳县| 开封市| 洞口县| 临江市| 柞水县| 浦江县| 彭水| 雷山县| 济南市| 克拉玛依市| 云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