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學家考證,位于今西安西北城外的感業寺小學,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感業寺的舊址。
感業寺,又叫安業寺或靈寶寺,在唐朝是一座不太出名的普通寺廟。李世民死后,后宮里凡是被先皇寵幸過而又沒有生育子女的內官,一律要離開皇宮,出家做尼姑,每天在佛堂里敲著木魚頌經,為死去的皇上祈求他在陰間的福祉(zhi,音止,幸福)。
只有一個人是例外的。她受過先皇的恩寵,又沒有兒女,可是卻沒被列入出家為尼的名單。這個人,就是徐惠。
徐惠沒有隨從鑾駕去翠微宮,所以她聽到皇帝崩逝的消息,已經是兩天以后了。
李世民的死,是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太子李治,在父皇咽氣的那一時刻,就摟著長孫無忌的脖子,哭得死去活來。
三天后,正式發喪。太子在靈前即位。前來上朝的四夷臣屬,以及正巧到京師納貢的各國使節,有幾百人,在太極殿嚎啕大哭。
他們果真像從前承乾在東宮演習過的葬禮那樣,紛紛拔出佩刀,有的剪掉一綹頭發,有的割下一只耳朵,有的用刀劃自己的臉,頓時,鮮血滴滴答答,濺得滿地都是。
這個時候,徐惠已經倒在床上,一病不起了。她拒絕請醫吃藥,終日以淚洗面,一心只求速死,好去追隨先帝的魂魄。
徐惠的癡情,深深地打動了唐高宗李治,他破例讓她留在宮里,一直到死。
徐惠死時,年僅二十四歲,距先皇辭世還不到一年。史書上沒有記載說,武照為了先皇上仙(去世)怎樣傷心落淚。她不曾痛哭流涕,這恐怕是實情。
憑心而論,武氏本來是個備受冷落的苦主,她哪來對李世民的眷戀之心、悲哀之情?況且,她心里惦記的是新登基的年輕君王,她才不想那個死了的老皇帝呢!
只是,她沒有徐惠那么好命,能夠留在宮里;她甚至來不及辭別李治,就隨著別的宮人一道,去了感業寺。
寺廟,對于武照來說,并不是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從幼年起,她就常隨母親出人這種地方。
武照的生母楊氏,是父親武士彟的續弦夫人。她出身高貴,在她嫁給武士彟之前,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桂陽公主,先改嫁到了她家,同她的堂兄楊師道結為伉儷。
楊氏本人知書達理,喜歡讀書寫字。她能把成百上千的小字,端端正正縮寫在一寸見方的絹綾上。
楊氏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武照記憶中的梵鐘清音和香煙薄霧,就是跟著母親人寺禮佛時留下的深刻印象。
現在的情形,與母親當年進廟燒香拜佛,是完全不一樣的。
武照一踏進感業寺的門檻,最先要做的事就是——剃度。
剃度是佛教用語,意思是給準備出家的人剃去頭發,成為比丘(和尚)或者比丘尼(尼姑)。
剃度之后,武照還應該有一個法號。因為一旦皈依佛門,就不可以再用原先的俗名了。可惜,由于在史書中找不到類似的記載,我們只好沿用她的俗名,依舊叫她武底。
寺廟里的生活,單調而又乏味。一天之中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跪在蒲團(用香蒲草、麥秸編成的圓形墊子)上,手里敲著木魚(一種敲打的響器,木制,中間鏤空),拿著經卷念經。有時候,還要做一些雜事,包括像劈柴擔水之類的粗活,也是尼姑們自己來做。
除此而外,還有一門必修的重要功課:打坐。打坐就是靜坐,是佛教修道的一種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訓練僧尼擺脫一切雜念,使心靈和思想在絕對的寧靜中,達到空靈忘我的境界。
武氏很快就厭倦了這日誦黃卷(經書)、夜伴青燈的寂寞生活。她把打坐的時間,差不多全都用來回憶往事,回憶同太子的那段私情。
如今已經做了天下之主的李治,不會把他愛戀過的媚娘忘了吧?
永徽元年(公元 650年)年初,高宗立太子妃王氏為皇后,良娣蕭氏為淑妃。淑妃在四妃中位居第二,在唐高宗李治身邊,地位僅次于皇后。
唐高宗總共有十二個兒女,后面六個暫且不提;除了貞觀十七年出生的長子陳王忠之外,依次還有:原王孝、杞王上金、雍王素節、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