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如同武才人未獲晉升的道理一樣簡單,徐充容之所以能得到唐太宗的提拔,是因為她的知書善文和詞章華麗,與素喜舞文弄墨的皇帝本人,很有點意趣相投。
唐太宗李世民雖以武功定天下,但卻倡導以文治國,主張“文武之道,各隨其時”。他喜作詩文,愛好書法,尤其擅長寫“飛白”字——飛白,是一種特殊的書法,筆畫中露出一絲絲的白地,像用枯筆寫成,字體蒼勁老練。
唐太宗最喜愛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墨跡,不惜出重金搜求,甚至設下騙局,從辯才和尚手里拿到王羲之的名帖《蘭亭序》真跡,視為國寶。
貞觀十七年(公元 643年),也就是武才人二十歲那年,唐太宗在玄武門宴請三品以上的大臣。席間,太宗對客揮毫,寫了一幅枯墨“飛白”,并當場宣布將字幅賞賜群臣,誰先拿到即歸誰所有。群臣乘著酒興,一哄而上,紛紛從太宗手里爭搶。
這時,黃門侍郎劉洎(ji,音季)
忘乎所以,居然一腳踏上皇帝的龍椅,一把將字幅搶在手厘。
唐太宗的儒雅之風,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兒女和宮眷。他的一個髫齡小女,乳名“兕(si,音四;雌的犀牛)子”的晉陽公主,竟能將父皇的飛白書法臨摹得惟妙惟哨。
武才人把皇帝的喜好看在眼里里,也潛心用功于詩文和書法。然而,僅僅有詩文和書法是遠遠不夠的。唐太宗不單只是個附庸風雅的皇帝,他還時時關注自己的德行,喜歡有人向他提出忠告和勸諫,比如像長孫皇后那樣。
長孫皇后在世的時候,幾乎可以說,天下女人常有的缺點,在她身上,一件也難得找到。長孫氏的祖先,屬于北魏皇室拓跋氏家族,所以長孫皇后出身于門第很高的軍事貴族,并且還有著鮮卑胡族的血統。
她十三歲時嫁給比自己年長三歲的李世民,二十六歲被冊封為皇后。長孫皇后從不恃權駭人,對妃嬪宮人十分體恤。在她生前,她曾經瞞著唐太宗,編纂了一部三十卷的《女則》,內容是對歷史上有名的女人——加以評判,探討她們行為的得失,作為效法古賢和勉勵自己的借鑒。直到皇后去世以后,這部《女則》才由內官進呈御前。
太宗閱后不勝感慨,對大臣們說:“皇后此書,足以垂范后世。”
徐充容雖比不上長孫皇后的賢名,但她是個飽讀詩書的才女,所以也不時在皇帝跟前流露一些憂國憂民的情緒。
貞觀末年,唐太宗頻繁發動戰爭,東征高麗,西討龜茲(qiu ci,音丘詞,西域國名);又在驪山絕頂興建翠微宮;宮成之后,因嫌其規模太小,容不下百官朝會,就在華原獵場附近的鳳凰谷(今陜西宜春),另蓋了一座更大的玉華宮。
徐充容為此上疏進諫,寫了一篇近千字的文章。聲情并茂,發肺腑之言。唐太宗閱過后,被她的真情
大大地感動了,稱贊她的話很有道理。那年,徐充容才二十三歲。
唐太宗雖然對徐充容的才學格外欣賞,但他真正寵愛的,卻是另外兩個妃子——一個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另一個是在玄武門兵變中被殺掉的元吉(太宗的弟弟)的妃子楊氏。
兩人都曾被太宗考慮為立后的人選,但由于遭到群臣的反對,唐太宗的希望相繼落了空。
武才人毫無疑問是受了冷落,皇帝似乎早就把她給忘了。她從十四歲入宮,一直到二十六歲,始終混跡于普通的宮人中,做了十二年的才人,沒有半點晉升的指望。
假如不是太子李治介人了她的生活,武才人的命運,也許不會強于那些孤寂一世的“上陽白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