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恪的才華和相貌,都很像他的父親。所以他一向聲望很高,頗受人愛戴。李治登基之后,吳王處處小心謹慎,唯恐長孫無忌找他的麻煩,從而加害于他。
可是,不管怎樣,他始終是長孫無忌的一塊心病;不除掉他,長孫無忌是絕不會善罷甘休的。
果然,他被牽連進房遺愛的案子,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賜自盡。
同時領旨自殺的,還有荊王元景、巴陵公主和高陽公匡。
三個駙馬都尉——房遺愛、薛萬徹和柴令武,通通斬置。
長孫無忌遭到了吳王恪臨死前的詛咒。他依然不管不顧,借房遺愛這樁案子,不斷擴大事態,株連那些平時與他(還有褚遂良)關系不好的官員。
這些皇室族親的死難,以及一批又一批官員的流放,在唐高宗的內心,布下了濃重的陰影。他的心情很差,時時感到有種說不出的痛苦。最能給他以安慰的,還是武昭儀——一如當年在先皇的病榻前,她給他的體貼和寬慰。
這個時候,高宗的第五個兒子、武昭儀的長子李弘出世了。
雖然王皇后把自己的養子扶上了儲位,但是,她本人的失寵,卻沒有由此而得以避免。更糟糕的是,武昭儀一反當初對她的謙卑和恭順,竟然開始不把她放在眼里!
就像當初奈何不得蕭淑妃一樣,不論武昭儀怎么無禮,王皇后都拿她一點辦法也沒有。皇上處處袒護她,誰都不可以說她半句不是。那光景,即使是當年的蕭淑妃,也很難與她相比。
皇后這才明白,自己辦了一件天大的蠢事。當初如果不把這妖精似的狐媚子召進宮里,頂多是蕭淑妃一個人氣氣她。
如今可好,這武昭儀竟像是有心要把她踩在腳底下。照這樣下去,自己這皇后的位子,怕是還要讓給她呢!
哼,做什么春秋大夢,想得倒美!
王皇后思前想后,決定去看蕭淑妃。一見面,先拉著蕭淑妃的手,說了一大篇貼心的話;然后,兩人前嫌盡釋,合謀聯手對付武昭儀。
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武氏既然已經被王皇后接進宮里,再想排擠她,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皇宮里幾乎無一日無是非。尤其是后宮,清一色的女人天下,常無事也能生非,連屋子里的盆罐都有耳朵。
王皇后的一舉一動,早在武昭儀的掌握之中。
我們記得,武昭儀曾經多年混跡于普通宮人當中,對那些生活在后宮下層或底層的女人,有著體察入微的了解。她知道她們對于什么感興趣,也知道怎樣籠絡她們的感情。
像王皇后那種養尊處優、美麗而又高貴的女人,是不大可能愿意同使女婢仆多打什么交道的——她是主子,她們是下人;她們匍匐在她腳下,不是天經地義的么?
蕭淑妃,為人驕橫跋扈。她沒有王皇后那樣的貴族教養,又慣于仗勢欺人,所以更不會討宮人的喜歡。
在這種情形下,武昭儀只需略施手段,稍加經營,便得到了大批親信和耳目。她從不吝惜財物,特別是對王皇后和蕭淑妃得罪過、或者是她們所不喜歡的宮人,她全都一—結交。
連皇上給她的賞賜,她也慷慨地分贈給她們。武昭儀的小耳朵,已經把王皇后的行蹤,及時地向她作匯報。她猜出了皇后的意圖,表面上卻不動聲色。
武昭儀眼下急于要做的事,是想辦法實現她家族的來耀。至于王皇后和蕭淑妃,她料定她們一時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所以暫時先不予理睬,由著她們去鬧。
武昭儀想請皇上給她的亡父追贈一個名譽頭銜。不過,即使按她二品內官的地位,也夠不上為她父親追賜封號的身份。
武昭儀的父親武士彟,我們在前面提到過,他死在荊州(今湖北境內)都督任上。在那以前,他最早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一帶的大木材商,因為喜歡結交豪客,認識了當時的太原留守李淵。
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武士彟為他的軍隊提供戰服;并且一路跟隨,同李淵一道攻入京城長安。
唐初,武士彟位居三品工部尚書,封應國公。他做過豫州(今河南)都督、利州都督和荊州都督。
都督,是地方軍政長官。地區等級不同,都督的地位也不一樣。
比如說,唐高宗以褒獎功臣的名義,追贈給武士彟的并州都督之官,就高于武士彟生前實際擔任過的同類官職。
我們沒有提到過,武昭儀的少年時代,曾經有過一段不愉快的記憶。
武士彟的元配相里氏,是一個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鄉下女人。她為武家生過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
武士彟死后,他續娶的夫人楊氏,帶著自己的三個女兒,還有武元慶和武元爽,投奔到長安,同他們的叔伯兄弟武惟良、武懷運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