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推薦序:為什么在今天,我們還要閱讀羅洛·梅?

勇于質疑是一個人體認自我的開端。[1]

和羅洛·梅的相遇,發生在我讀博初期。

彼時,我和一位來訪者的咨詢進展陷入膠著。和多數咨詢類似,我們的議題大多圍繞生活中的具體事件,我積極地想要幫他處理具體問題,但我們始終繞在一個地方“出不去”,每當有點進展,來訪者就會表示“我做不到”,然后咨詢便退回原先的陣地。

眼看我的努力未能解決來訪者的問題,這讓我深感挫敗與無力,還勾起了我沮喪、憤怒等種種情緒。我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對自己學過的知識產生了困惑。

那時,我的教授推薦了歐文·亞隆(Irvin Yalom)的《給治療師的禮物》(The Gift of Therapy)給我,希望我能從中得到啟發。我讀了之后十分訝異,存在心理學的治療態度既不像心理學的第一勢力“行為主義”把人看成一種機械,也不像第二勢力“精神分析”將焦點放在異常心理和心理疾病上。存在心理學家更關心人的本真性、整體性以及人有自我選擇與自我實現的自由。

通過這本書的指引,我在后一次咨詢中向來訪者坦承了我的無力,沒想到咨詢卻因此“打開”了。來訪者向我表示他也經常活在這種對生活的無力感之中,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辦,此刻,他感覺到我終于能和他共情了。

有了這次的奇妙體驗,我開始廣泛閱讀相關文獻,接觸了存在心理學,并以羅洛·梅為我博士畢業論文的研究課題。迄今,存在心理學仍是我咨詢實踐的主要理念。

如今我仍以存在心理學來開展咨詢工作,原因在于梅的存在心理學非但沒有因為時間流逝而過時,反倒越陳越香,有效反映著當前普羅大眾的心理困境。

和這位來訪者相似的困境,亦即“對生活的無力感”,不只發生在成人身上,也發生在不少青少年身上,甚至包括我在教學現場面對的一些兒童。他們的心理困境最終指向同一個課題,即“我是誰?我要怎么活?”

關于人生該“何去何從”的心理困境,正是梅用一生企圖攻克的課題。他的學思歷程,是奠定今日存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也是反映人類本性,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尋覓自愈之道的指南。

下面,我們通過梅建構存在心理學的學思歷程,以及對應今日你我現實困境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了解這位大師,了解存在心理學,了解我們為何在今天更加需要認識他和存在心理學。

早期:以焦慮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在咨詢中,經常可以聽到來訪者呼喊:“我好焦慮啊!可以讓我從此不再焦慮嗎?”

對此,梅在《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中指出焦慮有兩種,一種是“存在的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一種是神經癥的焦慮(pathological anxiety)。

神經癥的焦慮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加以緩解與消除。但存在的焦慮無法通過咨詢或任何方式徹底消除,因為存在的焦慮指向的是人普遍要面對的命運,包括面對未知事物、死亡、離別、無意義感等方面的人生課題。沒有這些焦慮感,人就不是人了。

這些焦慮是有意義的,在《人的自我尋求》(Man's Search for Himself)中,梅談到每個人都要用一生去完成“自我成長的斗爭”。我們一方面想與他人和世界建立聯結,另一方面又會因此受挫,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總會受挫,總會有人不理解我們,總會有我們控制不了的事情。但每一件讓我們痛苦的人生事件,都因為我們愿意去面對和處理,而成為我們成長的養料。

因此,焦慮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以為存在的焦慮可以消除。這注定是徒勞無功的,除了給人帶來巨大的壓迫,使他人扭曲或因為受不了而逃跑,無法為我們帶來任何益處。

換言之,處理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與真實的自我共存”,接納自己是凡人,會有脆弱的一面,會因為愛而憂心分離,等等。這些感受不是缺點,更不是弱點,而是人性的體現。當我們放下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時,我們才有可能放松下來,走出焦慮的旋渦。

中期:全方面揭開自我的完整面紗

梅在《焦慮的意義》中嘗試把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關于焦慮的觀點放在一起討論。這讓梅發現,采取存在主義哲學的視角相較心理學(當時),更能幫助人們了解人的本質,而不是用一套理論去分析人,或是只看見人的問題而忽略人的存在。

于是梅在其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通過存在主義哲學融合心理學等學科的包容態度,試著更加全面地厘清人的本質。如果你搞不清“我是誰”,很想了解自我,那么梅在這段時期的著作,將是幫助你認識自我的寶藏。

在《心理學與人的兩難》(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中,梅指出人總是活在內在沖突之中,和自己打架。長期內耗后,人們喪失生活的意義感,陷入情感冷漠,于是某些人追求感官享樂,某些人則選擇脫離群體,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是為了減少心理侵擾。

這一情況和我們現在某些人沉溺于短視頻等“奶頭樂”,或是某些人以不婚不育的態度生活,如出一轍。

在《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中,梅發現社會陷入人與人之間的分裂。暴力如潮水涌進人們亟欲填補的空虛,人們一方面想要離群索居,另一方面卻還是忍不住用極端的方式謀求關系的可能。

隨處可見的網絡暴力和校園中的霸凌事件,都反映出急需情感教育,好使人們知道如何建立關系。

在《權力與純真》中,梅指出某些人擁抱虛假的無知(pseudoinnocence),執著于烏托邦的想象,好逃避內在的“原魔”(daimonic,或稱原始生命力)。這些人以為人的暴力和攻擊性是不好的,沒有意識到這些力量沒有絕對的好壞,而在于人如何加以運用。對這些生命的內在力量的污名化,使得某些人不愿看清自我,寧愿活在虛假的純真之中,以退縮和無能為一種不用為生命負責的生存方式,而這只能為關系帶來虛假的和諧,將軟弱等同于謙遜。

梅指出的現象確實存在于當前的社會中,多少人被社會道德綁架,被親人情感綁架,因而動彈不得,無法彰顯他的自我,被迫戴著面具活著。

在《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中,梅質疑真正的勇氣被獨斷主義取代,人們拒絕真理,拒斥所有來自他人的質疑。這意味著某些貌似勇敢的人其實沒有面對質疑進而承認錯誤的勇氣。在這種氛圍下,創造不可能產生。

梅的主張對我們培養更有創造力的下一代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我們要教孩子創造新事物,首先要教他們擁有認錯的勇氣。

在《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中,梅為真正的自由正名。他指出有些人把自由視為“無焦慮的自由”(freedom from anxiety)。為了追求這種自由,把所有可能引發焦慮的來源加以斷絕,反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獲取自由的道路難免伴隨著焦慮,就像學走路的幼兒,如果害怕摔跤,不敢嘗試,就不可能學會走路。在我們與正在尋求自由的青少年相處時,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嚴厲和放縱之間的中庸之道。

晚期:對自我的最后探問

在《存在之發現》(The Discovery of Being)中,梅精練地重申其探究一生的存在論的核心觀點,而這個觀點橫亙28年,與1958年《存在》將存在主義引入心理治療的嘗試遙相呼應。

回顧梅的一生,他保持了對于探索“人是什么”“在生死之間,人如何活”的追問。可以說,他用一生,從他引入存在主義哲學,借此開拓心理學的新疆域起,他始終保持高度專一與一致性,從未離開他對這兩大人生課題的探索。從探討人如何活,又該如何活好,以“存在”(Existence)為題的論文集,到晚年最后以“人的存在”(being)為主題的著作《存在之發現》,梅為人們勾勒出了一個更整全的人類面貌,同時也替我們描繪出存在——從生存到生活——的悲歡苦樂。跟隨梅的探索成果,他的一生與著作,我們得以以此為鏡,重新認識自己,反思活著的意義與方向。

在《存在之發現》后,梅又撰寫了《我對美的追尋》(My Quest for Beauty)、《祈望神話》(The Cry for Myth)兩本著作。在《祈望神話》中,梅談到神話于現代社會的消亡。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話,因為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認知者、敘事者和創造者。

現代文明帶來了便利,卻也帶來標準化的危機——每個人都在追求類似的東西,社會流行什么,人們就跟隨什么,還會因擔心落伍而焦慮——導致個人的神話被湮滅了,每個人的個性均被消解于“我要跟大家一樣”的同質性中,好像社會只有一套成功的標準,每個人都必須走一樣的路。

談到這里,你會不會也有一股想要提問的沖動:“難道我們只能這么活嗎?”

結語:活出自我是每個人應得的幸福

當一個人——像許多現代人一樣——心靈空虛時,他會同時發現周圍的自然環境也是空虛的、干涸的、瀕死的。這種“內外皆空”的體驗,實為他自己人生貧乏狀態的一體兩面……當一個人體驗到對自我的認同感,積極地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個體與生活的關系時,他才能體驗到,他與自然,以及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關系有多鮮活。[2]

羅洛·梅被認為是存在心理學的奠基者。他在他的時代,于心理學界點亮了存在主義哲學的智慧之火,如今那些接過火炬的人正向我們這一代人傳遞火炬。

這支火炬仍在燃燒,并準備再次傳遞。其火光持續提醒人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永遠要面對焦慮、內疚、孤獨等非存在的考驗,但人們將乘著自我實現的需要、存在的勇氣和生命力,通過創造性的行動,在有限的生命之流中臻至自由。

我們必須這么做,因為就像梅所陳述的,唯有當我們活出自我,我們才能感受到,我們活著的時時刻刻并不單調乏味,而是無比鮮活。

潦草幾筆,只為表達我對梅的崇敬,對阿布朱格(Robert H.Abzug)這本巨細靡遺的傳記的欽佩,以及對鄭世彥、王瀾兩位知名專家投注大量精力翻譯此書,滿足國人對認識“一個真實而完整的”羅洛·梅之期待,致以我最大的敬意。最后,祝福每一位借由此書從中受益的讀者。

臺灣輔仁大學哲學博士、臺灣哲學諮商(咨詢)學會監事

高浩容

2024年2月5日

臺中

參考文獻

May,Rollo.The Art of Counseling:How to Gain and Give Mental Health.Introduction by Harry Bone.Nashville:Abingdon-Cokesbury Press,(1st ed.,1939),Revised ed.,1965.

May,Rollo.The Meaning of Anxiety.New York:W.W.Norton&Company.(1st ed.,1950),1977.

May,Rollo.Man's Search for Himself.New York:W.W.Norton&Company.(1st ed,1953),Revised ed.,1967.

May,Rollo.,Ernest,Angel.,Ellenberger,Henri F.(ed.).Existence.NewYork:Simon&Schuster.(1st ed,1958),Revised ed.,1967.

May,Rollo.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New York:W.W.Norton&Company.(1st ed.,1967),1996.

May,Rollo.(ed.).Existential Psychology.New York:Random House.(1st ed,1961),1969.

May,Rollo.Love and Will.New York:W.W.Norton&Company,(1st ed.,1969),Laurel Edition,1974.

May,Rollo.Power and Innocence:A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72.

May,Rollo.The Courage to Create.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75.

May,Rollo.Freedom and Destiny.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81.

May,Rollo.The Discovery of Being.New York:W.W.Norton&Company.(1st ed.,1983),1994.

May,Rollo.My Quest for Beauty.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85.

May,Rollo.The Cry for Myth.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91.

May,Rollo.The Psychology of Existence:An Integrative,Clinical Perspective.New York:McGraw-Hill Humanities,1995.

注釋

[1]May,Rollo.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p.215.

[2]May,Rollo.Man's Search for Himself.New York:W.W.Norton&Company.(1st ed,1953),Revised ed.,1967.pp.60-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墨竹工卡县| 平湖市| 游戏| 都匀市| 大石桥市| 尼玛县| 曲阳县| 昭平县| 左权县| 锡林郭勒盟| 湖南省| 武隆县| 双江| 扎兰屯市| 西和县| 门头沟区| 奉贤区| 铁力市| 乐平市| 耒阳市| 安吉县| 合江县| 临猗县| 林口县| 刚察县| 万安县| 巴里| 滁州市| 嘉祥县| 深州市| 永德县| 昆山市| 大渡口区| 辉南县| 武功县| 靖宇县| 安国市| 丹棱县| 巴林左旗|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