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冬日里的一輪太陽,溫暖灑脫,踏雪無痕;他是大唐夜空中的一顆明星,熠熠生輝,詩才絕倫;他是大唐江湖上的一位大俠,為國為民。
他——就是李白,號青蓮居士,更是唐朝歷史上一位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在那個國度里,他把自己的絕代風骨與家國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
有這樣一則故事,唐開元年間,番邦使臣來朝,玄宗識不得文書內容,而本朝官員竟也沒有一個識得的,玄宗頗為苦惱。當時,李白的好友賀知章在朝為官,下朝后對李白說起金鑾殿上的諸事,李白聽后說自己以前游歷過渤海,識得此地文字。于是,賀知章進宮面見陛下,告其李太白識得此文,玄宗聽了大喜,隨叫李白進宮為其翻譯番書,李白看了一遍后朗聲誦讀,舉座皆驚。隨后,玄宗皇帝設宴,傳示李白可開環暢飲,休拘禮法。
次日,李白還未醒就被帶到了金鑾殿上。玄宗親自調試了醒酒的涼酸魚羹,李白喝下后才醒過來。面對皇帝的親自照顧,他想起了先前春闈考試中被高力士楊國忠侮辱之事。于是,他對玄宗道,“我在上次的春闈考試中,卷子被太師楊國忠胡亂一批扔在了地下,本人被太尉高力士強行趕出考場,今天見在朝堂上看到這兩人,我的心中結著悶氣。只有請求陛下開金口,說玉言讓楊國忠為我捧硯磨墨,高力士與臣脫靴結襪,我才能夠意氣風發,揮毫潑墨,擬下草詔,口代天言,方可不辱君命。”
于是,力士脫靴,宰相研墨的故事千古流傳。
自此之后,李白便留在宮廷里,時而醉臥花間,不醒人事;時而為貴妃寫詩,好不愜意;時而為玄宗歌功誦德,粉飾太平。漸漸地,李太白覺察到自己在朝為官,既不能文治家國天下,又不能武功山河無恙。因而漸漸厭倦了爾虞我詐的宮廷生活,最后,他毅然決然地辭官回到了屬于自己的山水間。
他說,我要做我自己,堅持我自己的風骨與氣節,我要是我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在那個時代,面對自己破滅的理想,李白還是堅定地做了一個理想主義者。他選擇了過一種獨善其身,仗劍走天涯的生活。
他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他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于是,我們還可以任憑自己的思緒暢游,去想象這個謫仙一般的人物寄情于山水之間,用歌來回應自己的絕代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