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善本金融:讀懂中國金融變革邏輯
對金融的爭論源自現代經濟發展中對金融的功能和作用的評價。西方經濟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科技和金融上。資本邏輯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金融資本的邏輯,抑或金融資本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探尋。由此,中國式現代化也必然對金融提出特別的要求,最核心的是對金融的定位和站位的反思,并由此開啟對金融理論的全面創新。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及隨后召開的省部級金融高質量發展主題研討班,釋放了一系列重大信號,其要義就是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無論是金融強國還是中國特色金融高質量發展之路,都呼喚著金融理論的創新。
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
方向決定道路,理論指引實踐。當西方主流金融理論對中國金融發展的解釋力減弱,就需要用中國視角、中國邏輯來總結和升華,這是金融發展史、現代金融本質內涵、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我們提出了“善本金融”的理論創新,從社會價值角度審視金融邏輯,明確金融本源并確立金融服務功能為第一性,由此導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在此基礎上,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務基本邏輯,使之成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尺度,構建信貸“抑惡揚善”的評價體系,推動“金融向善”與“客戶崇善”同向同行,營建以人民為中心、以善為本的發展生態,形成金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新范式。
第一,推進中國金融理論的創新,是我們這一代金融人的責任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系統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二十大又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偉大目標,以此為指導,審視金融發展的內在邏輯,校正其發展方向,可以說是中國金融理論創新的思想起點。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點,特別是共同富裕、精神物質的協調發展等目標,定格了中國金融的價值取向,也確立了中國金融理論創新的基本方向。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金融強國”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歷史經驗表明,社會經濟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推進中國金融理論創新,既是責任擔當,又正當其時、恰逢其勢。
第二,推進中國金融理論的創新,是基于金融服務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的現實。問題導向始終是我們理論研究的實踐起點。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金融體系日趨完善,但金融發展的問題也日漸突出,這里不僅包括我國自身金融服務的問題,也包括西方現代金融的弊病,諸如逐利性帶來的只有錦上添花而沒有雪中送炭,以及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開展的各類脫實向虛的偽創新,等等。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著重指出,“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都是金融理論反思和創新的切入口。
第三,推進中國金融理論的創新,必須全面總結和反思現代西方金融理論。從西方金融理論發展中汲取教訓經驗至關重要,可以說是中國金融理論創新的邏輯起點。現代西方金融發展史走過三四百年的歷程,從依附實體到脫離實體再到控制實體,其中有金融的內在邏輯的作用,更有資本邏輯的僭越。金融發展了現代經濟,也分化了現代經濟。尤其是金融資本形成后,大量社會財富以金融資產形式集中在少數金融機構手中,按照金融資本的邏輯獨立運動。資本的逐利性導致資本無序擴張也幾乎成為必然,并逐步控制西方社會。因此,如何從現代西方金融發展邏輯中汲取經驗,是中國金融理論創新的重要路徑。
第四,推進中國金融理論的創新,要堅持“兩個結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及其中國化發展,賦予金融工作高度的政治性、人民性,強化“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使得金融服務不偏離“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坐標。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第二個結合”,并要求“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是中國金融理論創新的文化起點。自先秦時代起,中國人便有記敘和評價貨幣金融現象的傳統,如管子的“輕重術”是關于使用金融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論述。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金融思想,是金融學在中國“本土”重建的學術寶藏,具有無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有待深度發掘其所承載的現代意義。
善本金融是理論創新,更是實踐探索的提煉
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基礎,也是理論創新的原動力,更是理論創新的檢驗標準。我們提出“善本金融”,與其說是一次理論創新演繹,不如說是系列實踐探索的提煉,是一個來自實踐一線的全新的范式創新。我們深知,這個創新只是個起點,難以承載金融理論大變革的宏偉使命,但我們從實踐中感知,這一定是一次很有意義的金融創新探索,對于推動中國式金融變革有著特殊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善本金融”的要義就是,從社會價值視角對金融的審視和修正,其理論邏輯基于金融發展史分析的金融功能性定位。金融具有產業性和功能性雙重特性,“善本金融”首先建立在金融的功能性為第一性基礎上,這可以說是整個體系創新的理論發軔。金融天然就有放大功能,服務好的社會主體,就是放大其社會價值;服務惡的社會主體,就是放大其社會危害。可以說,這是金融社會價值審視的關鍵,這是“善本金融”給出的金融導向和基因植入。金融是現代經濟工具,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工具。用好這個工具,并創新金融工具,是推動社會向善的重要舉措,這可以說是金融對于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工具創新的重要動因。金融助力資本向善、財富向善、科技向善、員工向善,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義,也必然是我國金融理論創新的重要內涵。
基于這樣的考量,我從政府機關調任金融機構工作后,就開始了一系列的實踐創新探索,主要包括五個部分:一是金融顧問制度的創設。借鑒我國法律顧問制度,找準企業的“金融家庭醫生”、政府的“金融子弟兵”、居民的“金融理財咨詢師”三大定位,為金融專業人士賦予社會化金融顧問角色,目的是推動金融以牌照為限制的專項服務,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服務轉變,推動金融以融資服務向融資和融智并重的服務轉變,推動金融專業服務的社會化提升。這項工作從2018年11月份開始,至今已經5年有余。2023年11月,我們舉辦了“金融顧問制度五周年圖片展暨全省金融顧問技能競賽總決賽”,到目前可以說結出了累累碩果,成為浙江金融勇立潮頭的創新創舉,也成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浙江實踐。二是區域金融綜合服務生態提升試點。確切地說,這是縣域金融綜合服務生態建設的探索,基本出發點就是想結合縣域政府的職能,以政府、企業、社會三大場景為主,依托數字化等創新,整合金融服務的社會化功能,綜合提升區域性金融保障和服務的能力,提升縣域金融綜合服務生態。這項創新從2022年年初開始,至今快兩年,重點聚焦政府平臺健康運營、企業綜合成本迭代下降、金融意識整體提升三大目標,全面提升金融的落地能力和縣域金融服務深度及金融水平,以綜合服務提升綜合生態。這項創新形成了臨平綜合金融生態指數和臨平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于2024年年初正式發布。更重要的是,這項建設為金融迭代創新賦能打開了落地路徑和廣闊空間。三是開展金融助力企業家善行的善本信托創新。主要是通過金融工具的創新來推動資本向善,把慈善與企業發展生態有機結合起來,讓企業自主可感受地做慈善愛慈善,從而在推進共同富裕偉大工程的同時,推動企業家社會價值的提升和實現。這項工作開始著手是在2021年,2023年才真正落地,第一批有30余位企業家圍繞“三大場景”發起善本信托工程,設立體現自己慈善意愿的信托計劃,推進自主可控可感受的慈善模式,探索走出一條企業家社會價值實現之路。2023年11月,全國首個善行資本公益聯盟成立,其宗旨就是推進善本信托工程,使之成為中國式現代化企業發展的高光之路。四是金融服務的善本金融風控探索。目的是在金融服務風險把控上,注入對客戶的社會價值評價,確立人的風險為金融第一風險的理念,讓金融服務的經濟功效與社會建設同向發力,推動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推動其做善、做出更好價值。這項工作從2023年年初開始至今已經在浙商銀行中全面推進,于當年發布浙銀善標,并將“善標”落到客戶準入、授信評審、服務定價等金融服務各環節,陪伴有責任心、有社會擔當的企業成長。五是數智化下金融社會價值提升探索。這實際上是在前面幾項創新的基礎上,對金融機構的營利機制進行全面評估和改革探索,推動金融收益回歸理性。這里最重要的是財富管理的善本原則創設和數智化下金融“當鋪思維”的突破。這項創新從2018年就開始,內容也不斷拓展,價值不斷呈現。
五方面的實踐探索,其實一直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推動金融服務回歸初心。這個初心就是金融的服務功能,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金融需求,其核心就是從社會金融需求的滿足而非金融機構發展本身出發來探索金融創新。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定位,金融服務具有功能性和營利性雙重特性,其中功能性是第一性的。相對于營利能力一直很強的金融機構而言,我們的探索與其說是金融本身的創新,不如說是金融與社會價值的接軌。因此我們更愿意把這些探索劃入“善本金融”的范疇。說是“善本”,其實就是想通過探索,讓金融的社會價值全面提升,在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探索金融創新。
回顧這5年多的歷程還是很有感觸的,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其實這樣的探索一直在拓展,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善的力量。我們沒有在西方金融理論體系的邏輯中去思辨,我們也沒有回避如何維系金融服務的專業性體系,因為我們相信,只有實踐需求,才能真正推動理論變革。
全書共分8章,由我提出整體框架與撰寫思路,并進行統稿和審定。寫作創意和素材源于我多年的金融工作實踐與理論思考,有個別文章已在《中國金融》《中國銀行業》等雜志發表。在本書撰寫的過程中,浙商銀行發展規劃部的杜權、葉志桂、莊瑾亮、錢小明、方圓、孫文祥、劉春華、楊博野、張文祥、溫曉靜、何馳霄、王妍、閆尊、戴逸明、田金寰等同事參與了討論和撰寫,我對他們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謝!
我們深知,對善本金融的探索,還只是開始。中國式金融理論建設必定是個極其偉大而需要不斷深化的工程。推進這個偉大工程,是我們這一代金融人的使命和榮光。未來,我們將不斷拓寬實踐場景,不斷提升金融站位,以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引,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動力和底色,持續推進善本金融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我們真誠希望我們的這些探索能得到更多的包括來自理論界的關注和批判,共同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金融貢獻力量。
陸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