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愈過去受的傷作者名: 留佩萱本章字數: 1981字更新時間: 2024-07-02 16:59:53
前言 讓自己重新當一個人
這是一本花了三年才開始動筆寫的書。
2018年我簽了這本書的書約,到2021年,終于開始動筆。間隔這么久,是因為我內心對于寫這本書充滿恐懼、焦慮和矛盾情緒。
這是一本介紹內在家庭系統療法(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IFS)的書。內在家庭系統療法是我做心理咨詢時主要使用的治療模式,我非常喜歡這個模式,所以有一部分的我對于寫這本書很興奮,希望可以將這個模式介紹給大家,讓大家可以療愈自己。
另一部分的我對于寫這本書充滿焦慮,這部分的我吶喊著:“你憑什么寫這本書?你又不是專家!你有辦法寫得讓大家讀得懂嗎?”雖然過去幾年我讀遍有關內在家庭系統療法的書,也參與了許多課程,但這部分的我還是覺得:“不夠!你還不夠了解,你沒有資格寫這本書!”
過去幾年的閱讀、上課以及自己成為個案的經驗,讓我對內在家庭系統療法更為理解,我意識到要了解這個理論不能只停留在認知層面,還需要實際去體驗和感受。我越了解這個理論,有一部分的我對于寫書就越感到恐懼:“我要怎么把體驗式的內容寫出來?如果我寫不好,讓大家誤解這個理論怎么辦?”
此外,我內心還有一個聲音說:“寫這本書時,不要展現自己的脆弱面,不要分享任何自己的故事,停留在理性層面,傳遞信息就好!”然后另一個聲音反駁說:“可是,我目前讀到的讓我很感動的書,其亮點都來自作者展現出的人性,而不是書中提供了多少信息。如果這本書要和讀者產生聯結,那我也需要展現我的脆弱面。”
過去三年來,這些紛亂的聲音時常在我內心出現——“來寫吧!”“不行,還沒準備好!”“天哪,我寫得出來嗎?”“不要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要分享,我該分享多少?”“如果我分享自己的脆弱面,別人會怎么看待我?”“那不要寫好了!”
經過了三年的掙扎,終于在2021年,我覺得可以開始寫這本書了。
我不需要完美,只要讓自己出現就好
會決定開始寫,并不是因為我準備好了。我內心仍然充滿上述各種矛盾與掙扎,每次打開稿子,內心都會冒出退縮的聲音:“我可以不用寫,繼續向出版社延遲交稿就好?!?/p>
會決定開始寫,是因為我理解到:我不需要完美,因為我是人。沒有人是完美的,我無法等到完美了再來寫這本書,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完美中讓自己持續“出現”。
2020年暴發的新冠疫情,讓我重新學習如何當個人類——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但都很完整;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很脆弱,同時也很堅強;生命很易碎,同時也充滿復原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
疫情帶來的焦慮、哀傷、生活形態的變化,讓我有機會去更貼近自己的不同面——我有能力包容理解、能夠做出貢獻幫助他人;同時我也有局限、有自私面、有不安全感、有恐懼、有憤怒與無助。這些都是我,都是我的一部分,都是身為人類的感受與歷程。
人類,真的很復雜。我們可能都被傷害過,也都當過那位傷害別人的人;我們被欺騙背叛,也可能欺騙背叛過別人;我們都做過讓自己后悔或羞愧的行為;我們渴望有歸屬感、希望被看見,但又害怕展現脆弱、展現真實的自己后會被拒絕;我們努力了解自己,有時候卻又完全無法理解自己為什么會做出這些行為;我們不愿意原諒人,卻又希望自己被原諒;我們感到快樂、喜悅、痛苦、悲傷、憤怒、忌妒、失望……我們希望自己可以真實地活著,但又不斷推開生命中真實的情緒。
身為一個人,就是如此的復雜,我們都一樣,沒有誰比較優越或低劣,我們都有不同的部分、想法、情緒、行為,我們都很矛盾,有時甚至無法理解自己。
而這本書,我想借由介紹內在家庭系統療法,來幫助大家理解自己的不同面,更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發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幫助自己療愈。
邀請你,走上療愈之旅
我決定開始寫這本書。我不是專家,也不完美,我還在不斷學習內在家庭系統理論,繼續探索和理解自己,而我想邀請你一起踏上這趟療愈旅程。
這趟旅程并不會很順遂,而是會很顛簸,讀這本書可能會觸發你的各種情緒和痛苦,而我想邀請你去覺察,在每次情緒冒出來時,去歡迎它們,和它們待在一起,哪怕只有一會兒。若這本書激起你非常劇烈的情緒和創傷,我非常推薦你去找一位專業的創傷治療心理咨詢師,幫助你一起處理問題。
另外,這本書需要你按照章節順序閱讀,我也邀請你慢慢地讀這本書,每讀幾個段落就暫停下來,讓書中信息慢慢沉淀,嘗試書中的練習。這個理論需要你實際去體驗和感受,唯有慢下來,才能讓理解進到你的心和身體里。也邀請你準備一本筆記本,邊閱讀邊記錄你內心的反應,這本書會邀請你做許多練習,當然,你不需要第一次閱讀時就做完全部練習,每次做你覺得適當的量就好。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世界著名治療師歐文·亞?。?span id="f4a4zv9" class="fangsong">Irvin Yalom)提到,心理治療師和來訪個案是“同路人”(Fellow travelers),治療師的角色不是“專家”,不是高姿態地拯救,而是和個案一起肩并肩地走著。這也是我寫這本書時腦中的畫面,當你踏上這條自我理解的路時,我會在你旁邊,和你肩并肩走著。
歡迎你踏上這段走進內心世界的旅程!
留佩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