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孫董結怨
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八月,平叛大軍正式出發。
東漢朝廷為了平定這次涼州之亂下了很大的決心,一共從各州郡調集了十幾萬大軍。形勢雖然暫時穩住了,但是單憑張溫的能力并不足以破敵,打仗還是得靠專業人士才行。目前,張溫手下就有三個這樣的人。
第一個人就是孫堅,他是張溫特意要來的人,并給了他參軍一職。參軍一職聽起來像個參謀,但實際上擁有不小的實權。比如,下辯之戰中的曹休和街亭之戰中的馬謖都任參軍,擁有實際的兵權。因此,張溫是想把孫堅培養成自己的班底的。
第二個人是陶謙,他之前跟隨張溫的前任皇甫嵩作戰,也打過勝仗。當皇甫嵩遭誣告被免職后,張溫想拉攏陶謙,也表他為參軍。不過,歷史上的陶謙并非《三國演義》中那樣的忠厚長者,而是一個很有脾氣、很有性格的人。
張溫最初由曹操的祖父曹騰舉薦,也就是說他走的是宦官的路線,而且他還曾花大價錢買過官。有了這些黑歷史,性格剛直的陶謙自然對其很是鄙夷,對這個長官一點面子都不給。這樣一來,陶謙就不可能為張溫所用了。
陶謙的輕蔑態度,有一個人看在眼里,那就是張溫手下的第三個人——董卓。董卓和陶謙一樣,之前也在皇甫嵩手下作戰,這么多年他四處征戰,建立功勛,還是有些真才實學的。董卓也對張溫很輕視,當張溫召他前來的時候,他磨磨蹭蹭了很久才來,言語上也頗有不恭。
因此,張溫手下有才干的人雖然不少,但實際上可以為他所用的只有孫堅一個。董卓的態度讓在場的孫堅感覺到報答恩主的時候到了。其實,孫堅也不一定多看得起張溫,但他清楚自己沒有根基,想更進一步就必須有人提攜。如今,張溫在軍中威望不足,此時雪中送炭的話,日后想必有所回報。于是,孫堅悄悄出了個大膽的主意,他建議張溫以董卓誤期為由將其斬首。
張溫沒想到孫堅居然這么狠,一時接受不了這個方案,回答道:“卓素著威名于隴蜀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币馑际牵克赜型谖髭铮c叛軍作戰還要仰仗他。
孫堅沒放棄,又勸道:“明公親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賴于卓?觀卓所言,不假明公,輕上無禮,一罪也。(邊)章、(韓)遂跋扈經年,當以時進討,而卓云未可,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任無功,應召稽留,而軒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將,仗鉞(yuè)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是以穰(ráng)苴(jū)斬莊賈,魏絳戮楊干。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于是在矣?!贝笠饩褪牵耗y率王師,威震天下,根本不需要董卓,此人不聽軍令,動搖軍心,又狂妄自大,正好殺了他立威。
孫堅想表達的主要有三點:第一,我們不是非要依仗董卓不可;第二,以軍法殺他,有理有據;第三,干掉董卓是以儆效尤。
董卓只是名義上歸張溫統屬,從他的駐地和張溫不在一處即可看出他有自己的部屬,有一定獨立性。張溫初來乍到,素無功勛,在軍中完全沒有威信,除掉董卓,不僅可以兼并他的軍隊,讓全軍統一由自己指揮,還能達到立威的目的,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當然,孫堅也并非完全一心為張溫謀劃,他也有自己的私心。董卓作為同僚,某種意義上是孫堅的競爭對手,干掉董卓,孫堅的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然而,張溫不忍心因為小事殺人,不僅如此,他還把孫堅勸走了,理由是怕董卓起疑心。張溫還是太膽怯了,要知道慈不掌兵,就算擔心殺人會被彈劾,那也有折中的辦法。比如,可以立即找個罪名把董卓監禁起來,然后迅速吞并他的軍隊,就像后來鐘會滅蜀時對付諸葛緒那樣。
張溫錯失了這次機會,繼續讓董卓統兵。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仁慈不會得到董卓的感激,數年后他將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后話。
很快,大軍從長安開拔。為了保護長安周邊漢室歷代先皇的陵寢,張溫屯兵于長安以西的美陽(今陜西省武功縣一帶),目的是將西涼叛軍阻擋在關中平原西部。此時,叛軍也進兵此地,雙方展開對峙。
再說這支西涼叛軍,內部成分比較復雜。最初參與叛亂的是涼州的羌胡盜賊,后來又加入了一支叫湟中義從的武裝。湟中義從是東漢諸多義從中的一支。義從,都是由少數民族士兵組成的,只不過歸附了漢朝,比如湟中義從的主體就是月氏胡人。
叛軍統帥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比較有自知之明,清楚單靠自己成不了事,就脅迫當地較有名望的新安縣令邊章和涼州從事韓遂,讓他們主事。因此,西涼叛軍就是一個下層胡漢合流但上層領導權在漢人手中的團伙。
雙方開戰后,官軍初戰不利,這或許就是張溫未能完成內部整合所導致的。然而,這時候運氣站在了張溫這邊,到了十一月,一天夜里突然有一顆流星落入了西涼軍的兵營。韓遂等人認為此事不吉,準備撤回涼州,而董卓抓住了這個機會。
第二天,董卓趁著叛軍戰意低迷,與右扶風鮑鴻大舉進攻,斬首數千,大獲全勝。西涼軍則一路向西,退往金城郡榆中(一說位于今甘肅省蘭州市西北一帶)。這是董卓一次自作主張的軍事行動,雖然打贏了,但這明顯表現出他并沒把張溫放在眼里。
仗肯定是要打下去的,接下來就是乘勝追擊了。不過,張溫也意識到后面不能繼續放任董卓了,必須把他邊緣化,否則自己的威信何在?于是,張溫沒有讓董卓繼續留在主戰場,而是讓他去打無關緊要的先零羌。至于主要的作戰任務,張溫交給了周慎。
這個周慎,事跡不詳,很可能是張溫的親信,但張溫高估了他的能力,最后弄巧成拙,反而成就了董卓的名聲。周慎帶著三萬人馬出發了,孫堅隨他一同前往戰場。這時孫堅提出,叛軍人多,但榆中城糧草不足,自請帶一萬人先切斷敵軍糧道,這樣一來敵軍必然困乏,等張溫大軍一至,則大事可成。如果沒有張溫大軍緊隨其后,孫堅這個深入敵后的方案確實有些危險,但兩部人馬配合作戰,那就萬無一失了,叛軍除了撤出榆中沒有其他選擇,否則就會被前后夾擊。然而,周慎立功心切,非要圍攻榆中城,結果釀成了大禍。
黃河在向東流經金城郡后,河道開始收窄,形成了一個叫作葵園峽的峽谷。后來,明朝肅王朱楧(yǎng)從江南轉封過來,在此地種植桑,之后這里便稱為桑園峽??麍@峽既險峻又狹窄,還是官軍的補給線必經之地。周慎雖然名字為“慎”,但一點也不慎重,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被西涼軍截斷了。周慎一看大事不妙,丟掉了全部輜重而倉皇撤退,本來戰局形勢一片大好,結果就這么功敗垂成了。
另一邊,進攻先零羌的董卓那一路人馬卻全身而退,成了唯一沒有損失的部隊。戰后,董卓因功拜前將軍,封斄(lí)鄉侯,授并州牧,成了最大的贏家。而張溫作為總指揮雖然先勝后敗,但畢竟把叛軍趕出了關中,故而受封太尉。孫堅在這場戰爭中沒能得到任何表現的機會,反而還跟著周慎吃了個敗仗,他很是沮喪。這并不是孫堅的錯,要怪只能怪他位卑言輕吧,有能力卻沒權力,一切都是空談。
這是孫堅和董卓的第一次交手,從董卓的行為來看,此人有實力、有野心,以后肯定是一個潛在的威脅,這一點是錯不了的。目前的孫堅還未成長為與董卓同一級別的對手,他必須繼續提升自己,如果今后再度交鋒的話,才有可能扳回一局。
其實這一次孫堅也不是一無所獲,或許是張溫對他心中有愧,想補償他,又或許是想繼續拉攏他,總之,孫堅不僅沒有因戰敗被貶官,反而還得到一個議郎的職位。議郎并不是什么實職,只是個沒有定員的虛職,但它的意義很重大,為孫堅繼續晉升做了鋪墊。也就是說,議郎就類似于一個臨時性的儲備干部,將來是會高升的。
在東漢時期,如果被拜為議郎,那之后要么是加速晉升,要么是之前被貶官的人要起復了。比如,曹操早年受牽連遭免職后,就是通過拜為議郎而起復的,之后直接升至騎都尉。孫堅也不例外,很快就被晉升為長沙太守。
當然,他是帶著任務去的。當時,荊州南部很不太平,盜賊蜂起,孫堅此去是繼續做平叛這個老本行。孫堅果然不負眾望,還超額完成了任務,不僅消滅了治下的長沙郡盜賊區星,還跨境平定了零陵郡和桂陽郡的盜賊觀鵠、周朝、郭石、蘇馬等,三郡徹底恢復了秩序。
這時,廬江太守陸康的從子任宜春縣長,被賊兵所攻,派人向孫堅求救。聽聞此事后,主簿勸孫堅不要越界征討。其實,主簿說得不無道理,之前孫堅算是跨郡征討,但至少在荊州范圍內,而這次要跨州,手確實伸得有點長了,畢竟揚州刺史和豫章太守還沒有發話。不過,孫堅卻答道:“太守無文德,以征伐為功,越界攻討,以全異國。以此獲罪,何愧海內乎?”說罷他整頓兵馬,起兵馳援,結果大軍未到,賊兵就聞風而散。
孫堅不懼獲罪,只求無愧于天下,真乃一代忠臣良將。為了表彰孫堅的功勞,朝廷封他為烏程侯。巧的是,后來吳末帝孫皓也被其前任吳景帝孫休封為烏程侯。這便是所謂的吳以烏程侯始,以烏程侯終,歷史就是這么玄妙。
就這樣,孫堅經歷了十幾年的奮斗,終于打通了走上群雄爭霸這一舞臺的道路。然而,當初的老對手董卓也更進一步,如今他已經成為這個國家實際上的掌控者。隨著中平六年(189年)這場巨大風暴的涌起,波瀾壯闊的漢末紛爭拉開了序幕,而孫堅也將迎來這場宿命的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