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孫氏崛起
01 江東孫氏
誰道江南少將才,明星夜夜照文臺。
欲誅董卓安天下,為首長沙太守來。
羅貫中這首小詩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孫堅(字文臺)勇武善戰、忠心報國的形象。
吳郡孫氏統治江東近百年,其奠基人孫堅自然功不可沒,這位以勇略著稱的名將長期活躍在漢末群雄爭霸的舞臺上。不過,若說起孫堅的出身家世,卻是異常神秘,歷來眾說紛紜。
在魏蜀吳三國的創始人中,劉備的家系算是最清楚的了;曹操的出身雖然模糊了一些,但至少知道他父親是誰,也知道他繼承的是哪家的香火;可到了孫堅這里,《三國志》中的介紹卻極為簡略,除了介紹他的故鄉在吳郡(東漢時將原會稽郡的錢塘江以西部分分設吳郡,治所在吳縣,即今蘇州市姑蘇區)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以外,關于他的父祖姓甚名誰,則一概未予記載,只說他“蓋孫武之后”。
這個“蓋”字很值得玩味。如果是確確實實的事情,完全沒必要寫得這么含糊,比如劉備的身世,陳壽就非常肯定,如若不然,應該會寫成“蓋中山靖王勝之后”吧。其實這跟介紹曹操身世時的寫法類似,先說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曹參之后,再說曹操的父親、曹騰的養子曹嵩來歷不明。這是一種史家筆法,雖然不會明確說,但實際想表達的意思非常明顯。
為什么要這么寫呢?如果真的不清楚,不說也無妨,比如魏明帝曹叡的養子、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的身世,陳壽就明確表示“莫有知其所由來者”。其實原因倒也不復雜,因為陳壽作《三國志》是有參考資料的,韋昭主編的《吳書》就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吳書》是東吳的官方史書,今已亡佚。既然是官方史書,給統治者找個顯赫的人物當祖先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孫武的人生后半段確實生活在吳國,死后也是葬于吳郡吳縣,離孫堅家族的故鄉吳郡富春不遠,這樣附會一下,倒也不是說不通。
不過,《新唐書》的宰相世系倒是明確列出了孫武的家系,認為孫武之子孫明就是富春孫氏的始祖,大名鼎鼎的孫臏也出自這一系。可是關于孫武的家系歷來都很模糊,連漢朝的司馬遷都搞不清孫武和孫臏的具體關系,而《新唐書》的修撰者——隔了1500多年的宋朝史學家卻弄得這么清楚,不是很奇怪嗎?總之,江東孫氏為孫武之后一說,大概率是無稽之談。
孫氏家族的詳細世系難以查明,那么他們屬于什么階層呢?關于這一點,學界依舊莫衷一是。
在漢末三國時期,家族大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世代為官的豪族,另一種是在仕途上沒那么顯赫的寒族。這里要注意,寒族的寒并非貧寒的意思,而是和豪門相比顯得寒酸而已。比如曹操,他的家族不可謂沒有權勢,但缺乏底蘊,因此無法被視為豪族。而真正出身低微的人連寒族都算不上,只能叫單家。所謂單家,就是獨門獨戶,形不成大家族,所以也就稱不上寒族了。
以上這些觀點出自陳寅恪先生,他的說法大體沒什么問題,但是具體到了江東孫氏這里,他認為孫氏也是豪族,只不過因為沒有家傳儒學經典,反而以勇武見長,所以被視為次等士族。他的根據就是《吳書》提到的“堅世仕吳”,這則史料是說孫堅家族世代在吳郡做官,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這一說法是值得商榷的,先不說《吳書》本身的立場問題,單憑《三國志》沒有采納這條信息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了。孫武是不是孫氏的先祖,這個由于年代過于久遠而無法考證,于是陳壽就用個大概的說法,姑且算是采信了。但作為同時代的人,孫堅祖上幾代人的身份還是比較容易查清楚的,陳壽很可能是可以確認孫氏并非世代為官,因此才將這條記錄忽略的。
這一點也可以從陳壽對孫堅的評價中得到佐證,因為他說孫堅是“孤微發跡”。所謂“孤微”,自然是指出身寒微;而“發跡”一詞,本身也有由賤入貴之意。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有記載,“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說明孫堅的家世和陳勝并無本質區別。結合孫堅的仕途也可以得知這一點,因為他最開始做的是縣吏。如果孫氏世代做官的話,怎么能讓孫堅去做吏呢?他應該通過舉孝廉直接做官才對。
這里舉個例子,三國時代的王昶和王基,雖然他們都姓王,而且最后的官職、地位也相近,但由于出身不同,二人的仕途軌跡也大不相同。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昶起步就是太子文學,是未來曹丕面前的紅人,而出身不好的王基只能從小吏做起,兩者可以說是天差地別,而孫堅也不會比王基強過太多。至于《吳書》中孫氏世代為官這一說法,結合后面孫堅出生之前那些玄之又玄的異象,基本可以不予采信,這是官方史書的常用寫法。
況且,根據孫堅夫人的一些史料,也能對他的出身進行一番佐證。孫堅的夫人吳氏父母早亡,和弟弟一起生活,她并非出自什么顯赫的大家族,但即使是吳氏所在的這樣一個很普通的家庭,也看不上孫堅。當時,孫堅聽說錢塘吳氏貌美,想來提親,但吳家人認為孫堅輕佻狡詐,都想拒絕他。輕佻即無禮,如果是世代為官的大家族,肯定會重視教育,那么孫堅就沒道理會得到這種評價。
孫堅得知此事后,感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懷恨在心。這時吳氏對親戚說:“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意思是:“為了我一個女子招致禍端不值得,干脆從了吧。如果我的婚姻失敗,那也是我的命。”很顯然,吳氏怕了,她不想連累家人。孫堅可是十七歲就能提刀殺人的,得罪了這種煞星,誰知道他會做出什么事來?因此,可以說吳氏就是孫堅半搶半娶才得手的,這種行事風格,像出身官宦家庭的人嗎?
孫堅出身如此低微,舉孝廉這條路很難走得通,所以只能選擇建立武勛一途,他后續的一系列發展都與此有因果關系。不過,孫氏一族其實對自己低微的出身還是很介意的,除了修史一事之外,他們還通過各種途徑來回避這一點。《宋書·五行志四》記載,“又終吳世,不上祖宗之號”,意思是終東吳一世,他們都沒有給祖宗立廟,這不就是在刻意隱瞞嗎?正因為如此,《吳書》才會用“世仕吳”這樣含糊的字眼來掩飾。
其實,要想如實記載也是可以的,因為孫堅的家世并非秘密,只不過《吳書》的幾個編撰者不敢寫出來罷了。孫堅的真實出身異常寒微,別說不是官宦家族,連殷實人家都算不上。《宋書·符瑞志上》記載:“孫堅之祖名鐘,家在吳郡富春,獨與母居。性至孝,遭歲荒,以種瓜為業。”由此可知,孫堅的祖父孫鐘只是個種瓜的農民。東吳史書不敢說的內容,到了南北朝終于被揭露出來了。想想也是,這個出身實在是不便弄得人盡皆知,陳壽說孫堅“孤微發跡”真是太貼切了。這下真相大白了,孫堅是真正從底層殺出來的,論起家世來比劉備還差。
總的來說,魏蜀吳三國的統治家族,雖然最初的地位權勢有所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一類人,他們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即便是出身最好的曹操,也會被視為“贅閹遺丑”。然而,最終取得成功的也是這三個家族,而不是袁紹、袁術、劉表等,這其實很能說明亂世是寒門崛起的機會。孫堅這個瓜農的后代不甘平凡,雖然出身低微,卻不墜青云之志,最終建立了一番功業,這種勵志的經歷還是非常值得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