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研究
- 宋瑛等
- 1765字
- 2024-07-15 17:42:42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西南腹地,聯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是我國西部地區人口最密集、現代產業基礎最雄厚、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度最高的區域。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標志著成渝城市群建設邁入了新階段,是中央立足于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的精準研判,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又一重大戰略布局。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毒V要》同時強調成渝地區應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人才是支撐引領經濟圈建設的戰略資源,加強人才集聚與人才協同發展是構筑“雙城”新優勢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強調要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這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1月,重慶市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召開,明確提出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重慶“一號工程”。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向縱深推進,是加快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重要抓手。新形勢下,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推動實現人才協調發展、協同共用,推動形成有梯度的人才分級和各自區域的比較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強調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產業鏈條和經濟結構,人才已成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贏得國際競爭優勢地位的重要戰略資源。長期以來,黨的相關文件都把人才資源表述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突出了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處的特殊位置和極端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把人才工作放到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要論斷。這是人才工作的新定位,是人才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新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西部經濟基礎最好、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人力資源豐富,創新創業環境較好,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近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隊伍規模與質量持續提升。截至2021年年底,川渝兩地人才資源總量1 655萬人,人才密度為55.8%,高層次人才正加快集聚。成渝地區人才激勵機制明顯,人才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專利、論文數量跨越式增長,創新成果不斷涌現,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項目數46 442項,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223 142個,R&D人員穩步增長。平臺建設不斷加強,產業聚才能力快速提升,成渝地區擁有普通高校189所,其中重慶市69所,四川省15個城市共120所,其中10所高校、18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范圍,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成渝地區高校A類學科3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217個,中央在地院所16家、省級科研機構數量362個。成渝兩地人才交流頻繁,人才合作內容迅速深化,從成渝兩地人才流動看,重慶與成都人才流動頻繁,分別占據對方外地人才來源的首位。近年來,成渝地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搶抓共建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機遇,發展勢頭強勁,對科技人才等要素已有較強吸引力。但對標國家戰略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對標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和“兩中心兩地”目標,兩地人才協同發展還存在差距。
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水平進行系統測度與現狀研究,對標對比國內外發達地區經驗做法,剖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短板與不足,并提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