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研究
- 宋瑛等
- 1597字
- 2024-07-15 17:42:41
前言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被列入黨的二十大報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部分,標志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的又一重大戰略布局。成渝地區進入建設中國“第四極”的新發展階段。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要求“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高質量的人才協同發展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基礎支撐與關鍵抓手。在新時代新征程加快推進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本書基于重慶市技術預見與制度創新專項人才工作重點課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規劃研究”,旨在通過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厘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發展現狀,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系統測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發展耦合協調度,剖析人才協同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制約因素,并提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具體政策建議。
本書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內容具有前沿性。本書融合當前關于區域協同、人才協同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本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反映了區域人才協同發展實踐中的新成果,同時充分體現了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人才強國、科技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本書重視加入現實案例分析,使本書的可讀性更強,更能夠與當前區域協同發展的現實相結合,為決策者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證據與決策參考。
理論基礎扎實,邏輯思路清晰。本書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研究先從其基礎概念、基本理論、內涵要素等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參考了大量最新的國內外文獻,使得整個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理論完備且新穎,為后續的研究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而后基于調查數據與調研資料,再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現狀與問題著手,在分析借鑒國內其他城市群的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整部著作圍繞著“分析現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鏈條,環環相扣,結構清晰明了。
從數據出發,重視定量研究。本書收集了大量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最新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人才數量、質量、結構、政策等方面的數據,進而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地人才協同發展的現狀更加直觀。同時為了更加客觀地說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本書在評價區域人才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綜合分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水平,并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人才協同發展水平進行對比分析,積極探究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存在的問題及短板。
突出對比,取長補短。為了更加清晰地說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狀況,本書梳理了我國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的人才協同發展政策并對三大城市群的人才發展特色和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三大城市群進行比較,總結歸納適用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政策與經驗,試圖從更高層次、更寬視角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進人才協調發展建言獻策。
在本書出版之際,特別感謝對本書寫作提出寶貴意見與大力支持的各位學者。希望通過這本書的出版,為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政策制訂提供具有價值的決策參考,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貢獻綿薄之力。
最后,由于著者學識有限,本書難免存在錯漏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使本書得以不斷充實和完善。
宋瑛
2023年3月
- 陜西宏觀經濟發展報告2020:面向“十四五”時期的陜西宏觀經濟
- 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上)
- 跨越的70年:云南經濟發展研究
- “雙循環”視域下的中國—東盟經濟合作
- 科技創新中心:內涵、路徑與政策
- 新常態下廣州經濟增長動力趨勢分析
- 上海2050年發展愿景:建立在信息文明、生態文明、治理文明、文化融合基礎上具有影響力的全球城市
- 近代粵港澳經濟史研究
- 改革與發展:遼寧區域經濟社會若干問題研究(王寶民文集)
- 新疆蒙古族社會現狀報告:和靜縣和烏魯木齊市等地蒙古族社會經濟發展的調查與分析
- 中國多區域尺度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
- 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18)
- 四川經濟結構性改革研究
- 廣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路徑與策略
- 解碼生態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