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治理研究
- 董貝貝等
- 3297字
- 2024-07-10 17:51:25
前言
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國家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是實現服務型政府轉型的必要前提。基本公共服務是一個社會非由政府提供不能有效滿足和充分保障的基本福利水準,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是人們的基本權利。2012年《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基本公共服務指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由政府主導提供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相適應,旨在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務”
。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3年版)》,這是自2021年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發布實施以來的首次調整。文件界定了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包括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優軍服務保障和文體服務保障9大方面22個大類
。廣義的基本公共服務還包括與人民生活環境緊密關聯的交通、通信、公用設施、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公共服務,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費安全和國防安全等領域的公共服務。從屬性上看,基本公共服務具有經濟性、公共性、社會性、公平性和動態性
。
基本公共服務是類型多樣、體系復雜、影響廣泛的重大民生工程。在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取得不俗成績和較好進展的基礎上,黨和國家充分認識到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基本公共服務建設面臨諸多挑戰。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目前依然存在區域、城鄉、群體間的不均衡,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面臨能力不足、資源短缺、普惠性缺失等短板。結合國際國內需求和群眾呼聲,黨和國家將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作為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的基本原則,決定分類型、分層次穩妥有序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確保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提升。人口老齡化加劇、就業壓力持續增大使公共養老服務、公共就業服務的供給成為當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的重中之重。
本書在系統梳理基本公共服務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務部分分支方向的研究已經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切入點進行了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學理充分的論述,本書難以為讀者提供更新的信息;另一方面,囿于作者的研究方向、研究興趣、時間精力和能力水平等,進行基本公共服務全體系的研究存在一定困難。基于此,本書緊跟時代步伐和國家政策指向,在龐大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選取具有戰略性和優先性位置的公共養老服務和公共就業服務分支展開論述,并以公共養老服務和公共就業服務為窗口洞察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此外,筆者還進一步選取社區展開實地調研,通過對上海市徐匯區“組團式走訪”經驗的觀察,探究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在城市社區場域中的具體體現;將理論演化與經驗研究相結合,形成“從理論到經驗”漸次遞進的論證鏈條,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的治理對策。
第一,公共養老和公共就業服務水平是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縮影。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就業優先均屬于國家發展戰略,是對當今時代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以及經濟下行背景下就業壓力增大的及時回應。公共養老服務、公共就業服務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民生保障、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等目標的實現,其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直接關系到億萬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鞏固黨的群眾基礎、社會基礎,凝聚民心的重大工程,是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完善的“風向標”。
第二,健全公共養老、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是我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必不可少的支撐。構建居家與社區、醫養與康養相結合的養老和健康服務體系,兼顧老齡事業和產業,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探索中國特色基本公共服務道路的重要舉措。破除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區域分割、行業分割、戶籍分割,為勞動力提供職業指導、信息傳遞、技能培訓等公共服務,是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內容。公共養老服務和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對我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第三,社區公共服務是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末梢。社區是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載體,具有為民、便民、安民的作用。民政部對社區公共服務的定位是“以城市街道、居民委員會為依托,依靠社會力量興辦的實行自負盈虧管理的社區型社會福利設施和社會服務網絡”。迄今為止,全國絕大多數的社區都是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依托來運行社區服務項目的,其中針對養老的社區照料服務項目和針對就業的城市社區就業平臺已成為近些年城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的亮點。深入描述我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實踐經驗是理解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基礎。
基本公共服務的特性決定了政府供給的核心地位。從中西方公共服務供給發展歷程來看,公共服務供給呈現出供給主體多元、供給內容豐富以及供給模式多樣的趨勢。本書立足中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歷史,參考借鑒西方公共服務供給發展經驗,從公共服務的基本層面,探求我國現有公共服務供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在對新公共服務、公平正義、人口老齡化、公共產品等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基本公共服務、公共養老服務、公共就業服務展開歷史演變、供給困境和治理對策的全方位分析。
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為基本公共服務概述。本章主要介紹了基本公共服務的范疇體系,具體來說,包括相關概念、理論基礎、中西方實踐變遷和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四個方面。首先,引出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服務供給三大概念,接著介紹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福利經濟學理論和公平正義理論四大理論。其次,梳理西方和中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實踐變遷。最后,從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供給模式三方面闡釋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相關內容。
第二章為公共養老服務供給與治理。首先,在對公共養老服務相關概念進行理論闡釋的基礎上,梳理了公共養老服務的發展歷程,并對我國目前主要的養老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其次,從供給主體、供給對象、供給內容、供給方式和資金來源分析公共養老服務供給體系的現狀,厘清公共養老服務供給體系發展的主要障礙。再次,借鑒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養老服務供給的經驗,為我國養老供給體系發展提供參考。最后,從頂層設計、供給主體關系、服務對象意愿、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提出我國公共養老服務供給體系發展的建議。
第三章為公共就業服務供給與治理。公共就業服務是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公共就業服務政策大致經歷了計劃就業政策階段、雙軌制就業政策階段、積極就業政策階段和就業優先政策階段四個發展階段,公共就業服務以機構人員設置、職業信息供給、職業與創業為指導,職業培訓和崗位開發為主要內容的服務體系,和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參與的供給格局。公共就業服務供給不足、供給主體缺失、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供給不均等是我國公共就業服務供給存在的主要問題。實現公共就業服務高質量供給需要從改善服務供給宏觀環境、健全服務供給內容體系和推動服務供給均等化等路徑著手。
第四章為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與治理。本章嘗試構建一套新型的城市社區服務供需匹配體系,通過對上海市徐匯區社區公共服務“組團式走訪”活動的案例研究,從城市社區公共產品需求的積極響應機制、供給決策機制、資源籌措機制和監督機制四個方面,剖析了政府跨部門、跨層級協同供給城市社區公共產品的問題和成功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意見和建議。社區公共服務是在政府主導下,由政府、社會組織、市場以及居民共同開展公益性社會服務和便民生活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其開展過程也是服務供給與居民需求相互匹配的過程。當前,我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正處在從數量提升向結構優化轉型的階段,為實現供需匹配創造了現實條件,應以此為契機加強設計,推進城市社區公共服務升級。
本書由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董貝貝、謝楠、秦浩和楊雨琪共同撰寫,每位作者完成的工作量均等,董貝貝同時負責總纂和定稿。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層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復雜多樣,加之作者們能力水平所限,本書還存在一些不足,懇請各位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著者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