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研究
- 陳樂香
- 1955字
- 2024-07-15 17:55:22
第二節 權本位的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內涵與本質
封建社會雖然也屬于“人的依附性”社會形態和結構,但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封建特權塑造著主導社會的核心價值。不管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都集中表現為權本位的內涵與本質。
一、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內涵
“封建社會的勞動者則仍然占有或多或少的生產資料,具有自己的獨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封建地主對勞動者的剝削除了通過掌握土地所有權獲得地租之外,還必須借助超經濟強制和人身依附關系。”因而,盡管東西方封建社會在形成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以土地為基礎的所有制和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生產方式中最本質的東西。建立在封建等級所有制和人身依附關系基礎之上的封建社會,其社會核心價值觀也必然體現這兩大特征。
(一)西方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內涵
恩格斯說:“中世紀的歷史只知道一種形式的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西方封建社會處于中世紀,哲學淪為神學的“婢女”。此時,基督教思想居于統治地位,是中世紀西方文化的靈魂,也成為當時西方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思想。為維護封建王權和世襲等級制度,基督教神學家們大力宣揚宗教神學思想,大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提出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以蒙騙人們。奧古斯丁宣揚說:“人的命運是上帝決定的,一切都是預定的,沒有天命連一根頭發也不會從頭上掉下來?!?img alt="歐洲哲學史教程編寫組.歐洲哲學史教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140."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2F83/2993643800322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46474-x0zqLj7ZS6fODOVBygOBsrCO39xJQPg7-0-bb4e5806a30b5fb800116fca96ca10cc">君權神授、王權至上、權力世襲以及森嚴的等級觀念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恩格斯指出:“在這每一個中世紀國家里,國王是整個封建制度的最上級?!狈饨▽V普慰偸呛褪酪u制、終身制聯系在一起,封建領主不僅對領地享有世襲權,同時享有獨立的司法、行政、財政等方面的大權。國家權力的延續被視作個人生命力的自然延續。在具有強烈人身依附思想的封建社會里,人像動物一樣,也按綱、目、科、屬、種來進行分類,其等級無比森嚴。所以,馬克思指出,“封建制度就其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是精神的動物王國,是被分裂的人類世界”
。
(二)中國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內涵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價值觀,也成為社會核心價值觀和主導意識形態。學者們將其概括為“三綱五?!钡膫惱韮r值觀?!叭V”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它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這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拔宄!奔慈?、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和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仁、義、禮、智、信的意思就是仁愛、忠義、守禮、睿智、誠信。從價值論的角度來看,“三綱五?!钡膬r值意蘊主要包括重視人倫的社會價值觀、君權至上的政治價值觀、尊卑有別的秩序價值觀、重視家園的群體價值觀和重義輕利的道德價值觀五個層面。
這種將在家庭里構建子孝、婦從、父慈的倫理關系與在國家里構建民順、臣忠、君仁的社會關系相統一的體系,是適應封建社會家國同構的制度安排,以達到“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目的,借助道德的潛移默化的力量來維持國家的政治秩序;同時,又把家族里一切道德的功能轉化為政治目的,使其為政治服務,從而非常巧妙地將君主政治系統的強制要求變為民眾自覺的道德義務和道德選擇,為封建統治階級培養具有多層“理想人格”的統治人才和封建臣民。儒家的理想人格分為圣人、君子、大丈夫、成人四個層次,其中圣人人格是全知全能的,他的人倫價值修養達到了最高和最完美的境界,如孔子。這些崇德尚節、遵紀守法的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也成為堪擔重任的治國人才,整個社會也憑借“理想人格”的道德力量達到整合的目的。
二、權本位的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本質
在封建社會中,農民獲得了部分人身自由,人的主體性實現了歷史性進步。但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促使神學、哲學得到極大發展,產生了神權思想,王權、特權、等級思想更加根深蒂固。王權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在土地占有上享有特權,決定了其可以獨攬一切權力,并且這些權力是世襲的和終身的;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關系是森嚴的,是不容僭越的。這種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致力于維護以君主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的既得利益,推崇剝削階級利益至上、剝削有理的觀念。整個社會的利益導向和價值觀設計都是為君主服務的,其核心價值觀的原生點是“以君主為本”。雖然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這些核心價值觀及其內化的結果,培植了人們絕對順從的心理意識和道德教化,禁錮了人們的頭腦,人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加劇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社會的動蕩和朝代更迭乃至于王朝覆滅是歷史的必然。在現代社會,如果缺乏對權力監督和制約的法律和制度,權本位的價值觀仍然會生成并成為社會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