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我”就是未解之謎——自我篇(1)

世上最難的是“認識你自己”——自我知覺

從前,有個里長押送一個犯了罪的和尚去邊疆服役。這個里長有點糊涂,記性也不大好,所以每天早晨他上路之前,都要先把所有重要的東西全部清點一遍。他先摸摸包袱,告訴自己說:“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書,再告訴自己說:“文書在。”然后他走過去摸摸和尚的光頭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繩子,又說道:“和尚在。”最后摸摸自己的腦袋說:“我也在。”

里長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幾天了,每天早晨都這樣清點一遍。有一天,狡猾的和尚想出了一個逃跑的好辦法。

晚上,他們在一家客棧里住了下來。吃晚飯的時候,和尚一個勁地給里長勸酒,把他灌醉,讓他躺在床上睡著了。和尚去找了一把剃刀,把里長的頭發剃光了,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繩子系在里長身上,就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里長醒了,開始例行公事地清點。他摸摸包袱說:“包袱在。”又摸摸文書說:“文書在。”“和尚……咦,和尚呢?”里長大驚失色,但他忽然看見鏡子里自己的光頭,再摸摸身上系的繩子,就高興地說:“噢,和尚還在。”可是忽然又恐慌起來“那么我哪兒去了呢?”

這是個笑話,用來比喻人們有時候對自己不能有清醒的認識。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不斷地問自己。然而到如今人們都沒有得出滿意的答案。

蘇東坡有一句有名的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如此。明明就站在這個山中,卻偏偏不識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擁有“自我”,卻偏偏不自悟,或者僅有個模模糊糊的認識。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像老子說的:“知己者強。”一個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為他知道怎樣揚長避短,以及怎樣最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但是認識自己是很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由于外部世界的復雜多變,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而不能正確地認知自己。

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是十分空洞,人們也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于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把自己概括得非常準確。讓我們看看這段話是否適合我們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任何人頭上都合適的帽子,而太多的人也愛把這頂帽子往自己頭上戴。

這種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于低谷,對生活失去控制感的時候,安全感也會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便大大增強,受暗示的可能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再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當他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時,求助者便會立刻感到一種精神安慰。而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的即使是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也會讓求助者深信不疑。

那么人應該怎樣真正認識自己呢?這就需要經常的仔細的反省,而不能受外界環境的左右。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靠經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來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變化。別人的意見不是不能聽,恰恰有時旁觀著清,當局者迷,但是在聽完別人的意見后,一定要進行自己的分析,也就是說,你永遠不能把自己的腦子交給別人,永遠要保持自己的清醒的獨立的判斷。

殺人犯也覺得自己是好人——自我寬恕

如果問許多人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是壞人嗎?”恐怕沒有幾個人說:“是”。而且他們是打心眼里這樣認為的。

生活中的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大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是壞人。即使自己有邪惡的行為,他們也會為自己找到借口,或者下意識地把責任推給別人。這就是“自我寬恕定律”。

基督教和佛教都倡導懺悔,就是主張人們去發現自己的過錯,并進行悔改。而在生活中,許多人不僅僅是怕承擔責任,更是從心底里無法發現自己的錯誤和罪過。

比如一個殺人犯殺了許多人,被抓獲后,他對自己的罪行不以為恥,反而覺得是社會待自己不公造成的。他出身貧苦,覺得現實對他很不公正,他是為尋求“公正”而去從事暴力活動的。而且在他的黑社會團伙里,他是“大哥”,儼然以“英雄”自居,沒有半點罪惡感。

還比如,一個偷竊工廠原材料的小偷說:“我偷的是公家的,又不損害他人利益!”

一個搶了富翁的搶劫犯說:“他有的是錢,也一定不是從正道來的,不搶他搶誰?”

看看,連犯罪都有理。這就是極為普遍的自我寬恕定律在作祟。

不僅僅是罪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錯誤,都有這種心理傾向。

對員工吝嗇的企業家,認為“家業是我創的,資金是我投的,這年頭工作難找,我不讓你們失業就不錯了”。

打人的說:“誰讓你罵我!”罵人的叫:“誰叫你踩了我的腳還不道歉!”

夫妻之間吵架,也經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對方太自私。

這都是因為人性有個根深蒂固的缺陷:發現別人的錯誤容易,看到自己的錯誤很難。

比如,我們不喜歡被人議論,可是我們自己卻喜歡在背后議論別人。

我們自己的自私、善妒等缺點,我們總是認識不到;如果別人對我們這樣,我們卻反應強烈。

和別人發生沖突時,我們總是很難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審視誰是誰非,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和自己有矛盾的人就是壞人,其實人家可能也正是這樣看你的。而我們自己恐怕很難想象自己在別人眼中竟是“壞人”吧!

發現自己的錯誤并予以承認,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漢武帝是個對中國歷史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帝王。然而,他在統治期間曾發動過一場長達30多年的對外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得無數人在戰場喪命,社會的各類矛盾也被嚴重激化。

這時,桑弘羊上書,請求在西北邊陲輪臺擴大屯田5000多頃,以就地解決軍糧,擴大戰勢。漢武帝深刻地反省自己后,下了一道歷史上著名的“輪臺罪己詔”,檢討了自己的過失,并宣布停止戰爭,從此改弦更張,注意休養生息。

作為一個專制帝王,能夠面對現實,捫心自問,是比較難得的。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號召我們要經常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并改正它。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需求發展規律

《后漢書·岑彭傳》中記載:“東漢初年有兩個地方的勢力首領隗囂和公孫述,分別割據隴(今甘肅東部地區)和蜀(今四川中西部地區)兩地。東漢光武帝派大將軍岑彭等率領軍隊去攻打隗囂占據的西城、上邽兩城。當時光武帝給岑彭寫了一封信,說如果攻占了隴地兩城,便可率領軍隊去攻打蜀地的公孫述,并發感嘆說,‘人所苦惱的就是不知足,既已平定隴地,又盼望得到蜀地了!’”

“得隴望蜀”這個成語就是從這里得來的,后來常用來形容人的貪欲沒有止境。

人們常說:“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春秋時荀子也說過:“貴為天子,欲不可盡。”意思是,像天子那樣的地位,什么享受不到呢,即使那樣,仍然還有無窮的欲望要滿足。

這些話和成語“得隴望蜀”一樣,在使用時常常帶有貶義。但是如果從心理學上來看,這是人的一種客觀的屬性。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需要不可能是靜止的、不變的,總是在原有的需要滿足了,又產生新的需要。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人的感覺器官同外界接觸,隨著接觸得更多和更頻繁,觸覺會隨之衰減得更厲害。而衰減率與滿足程度成正比,衰減率越高,滿足程度越高。這就像俗話說的“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言人馬斯洛有一個重要的學說叫“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的需要有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從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雖然人類的所有需要都已本能化了,但各種需要強度是不同的。這些強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馬斯洛假設它們以層梯形式分布,位于層梯底部的需要比上面的需要更為強烈,與動物所擁有的需要更相類似;位于層梯上部的需要卻是為人類所特有的。

馬斯洛對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之間的差異作了概括,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雖然高級需要與生存沒有直接關系,但它們的滿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為滿足這類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體驗,達到精神安寧和內在生活的充實。

每個人都沿著需要層梯向上攀登,在滿足了某個層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后,他就應當向下一個更高的需要層次遞進。而能否引起需要,又取決于兩個條件:一個是個體感到缺乏些什么,有不足之感;另一個是個體期望得到什么,有求足之感。所以,需要實際上就是在這兩種狀態下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現象。

一般說來,當人們產生了某種欲求或需要時,心理上就會產生不安與緊張的情緒,成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隨后就發生選擇或尋找目標的心理趨向,當目標找到后,就開始滿足需要的活動,當行為告成,需要就在不斷滿足過程中削弱。行為結束,人的心理緊張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發生,再引起第二個行為。這樣的周而復始,不斷遞進。

人們“得隴望蜀”,永不知足的特點,正是這種心理規律的必然反映。

“得隴望蜀”,有時會成為我們提升自己、追求進步的動力;而對一些僅僅崇尚物質的人來說,卻可能成為走上犯罪道路和走上邪惡道路的動力。比如許多貪官“貪心不足蛇吞象”,大肆利用職權貪污,成為國家的蠹蟲。而像比爾·蓋茨之類有比較高的精神追求的人們,卻已經把金錢只是“看成一堆數字”,他們積極從事慈善事業不說,還把遺產捐給社會,因為他們追求的已經超越了物質的低級層面,而著重追求比較高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了。

劉邦為何能打敗項羽——尊重需求

漢高祖劉邦得到天下后,有一次與群臣討論他為何能打敗項羽,取得成功的原因。他說:“在后方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國安邦,治理百姓,籌辦糧餉,我不如蕭何;帶兵百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夠用他們;而項羽有個謀士范增,卻不能用,所以我能打敗他。”

說白了,劉邦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了解人、尊重人,使下屬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出來。而項羽呢,盡管“力拔山兮氣蓋世”,卻唯我獨尊,不懂得承認和尊重別人,才會導致最后的失敗。

心理學認為,尊重是每一個人的心理需要,不管這個人先天條件如何,財富有多少,地位是高是低。任何人都需要來自別人的尊重。

美國心理學家的一個實驗,證明了尊重對人心理所能產生的影響。

為了調查研究各種工作條件對生產率的影響,在一次經典研究中,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從一個大車間中,選出6名女工作為被試者,做了為期1年的實驗。

這些女工的工作是裝配電話中繼器。她們在常規的車間里先工作2個星期(第一個時期),以提供一個正常生產率的標準作為參考。

之后,把她們從車間安排到一個特殊的測量室,這里除了可以測量每個女工的生產情況外,其他條件都與常規車間相同,她們在這里工作的5個星期里(第二個時期),工作條件沒有任何改變。

第三個時期,實驗者改變了對女工們支付工資的方法。以前,她們的薪金水平取決于整個車間(100個工人)的產量,現在只由她們6個人的產量決定。

到了第四個時期,在時間表上安排5分鐘的工間休息——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第五個時期,工間休息的時間增加到10分鐘。

第六個時期,建立了“6個5分鐘”的休息時間制度。

第七個時期,公司為工人們提供一頓簡單的午餐。

在隨后的三個時期里第八至第十個時期,每天提前半小時下班。

第十一個時期,建立了每周工作5天的制度。

最后,到第12個實驗時期,原來的一切工作條件全都恢復起來,這時的環境和條件與女工們開始進行實驗時的環境條件完全相同了。

這樣翻來覆去地折騰,是為了什么呢?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不管條件怎樣改變——增加或減少工間休息,延長或縮短工作日,每一個實驗時期的生產率,都比前一個時期要高。也就是說,女工們的工作越來越努力,效率越來越高。

這是為什么呢?如果說某一個實驗有利于提高女工的效率,可是其他實驗并不如此啊,而且最后又退回到了最初的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惠州市| 蓬溪县| 花莲县| 静安区| 龙里县| 佛学| 诸城市| 汪清县| 敖汉旗| 南岸区| 灵丘县| 平利县| 长丰县| 同仁县| 金湖县| 三都| 南宁市| 手机| 江西省| 昂仁县| 苏尼特右旗| 中江县| 台东县| 永昌县| 昔阳县| 崇明县| 宝清县| 永兴县| 灵武市| 乌拉特后旗| 古田县| 昌图县| 湘乡市| 康定县| 昭觉县| 上思县| 钟祥市| 西贡区| 福州市|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