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里重點說食品呢?要知道食品消費在CPI構成中占有34%的權重,近期的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民眾的“菜籃子”。CPI上升一個百分點,與民眾消費支出的增加有著直觀的同向關系,而與民眾生活質量的下降又有直觀的反向關系。
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生活中的例子:
外出就餐:在2002年,100元足夠在一個中檔餐館點6個菜,可以滿足7個人的就餐要求;而在2010年100元只能在同樣的餐館點3個菜,滿足兩個人的就餐要求。
罐裝液化氣:2002年的時候,100元能灌2罐煤氣;2010年只能灌1罐煤氣。
大米:2002年1斤大米1塊錢,100元能買100斤大米;而在2010年,大米已經2塊多一斤,100元錢甚至連50斤大米也買不來。
啤酒:2002年時啤酒1.2元/瓶,100元錢能買83瓶;如今,啤酒2.5元/瓶,100元只能買到40瓶啤酒。
CPI不是一個冰冷的數據,它牽動著社會民生的許多個環節,它的波動帶來的影響無人可以估計。人總得要買米買菜吧?人總得要有房子住吧?人總得要使用水電氣和其他公共服務吧?再說遠一點,人總得要在基本的生活滿足以后,有一個更高層面的精神追求吧?比如在節日能有休息,能和家人團聚,能在合理承擔的范圍里,旅游、鍛煉、讀書……但是在上漲的物價面前,很多和精神消費有關的項目已經被取消。而更多的人,已經開始對“水漲船高”的物價和“蝸牛爬行”的工資,失去了往日有多少收入就有多少消費的“安全感”。
當CPI不斷上漲時,物價上漲的壓力短期內可能無法減輕,對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對CPI上漲一定要做好長期打算,一方面要勤儉節約,合理調整家庭消費支出;另一方面還是要形成投資理財習慣,大財可以理,小財也可以理,良好的理財方法可以減輕目前的物價壓力。
國家經濟的“體溫計”PPI
2007年PPI統計數字顯示: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1%,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3.2%,生活資料價格上漲2.8%;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4%;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18.5%。
這一年某地農民張某種了約20畝棉花,由于夏天的雨災,收成比上年下降了1/3,此前一年棉花價格的上漲讓他笑逐顏開,但這一年棉價的下跌又讓他有些失望。“今年的收成比去年減少了,化肥、人工等成本卻比去年提高不少,如果價格再上不去,估計明年棉花的種植面積還會下降。”
在這個故事中PPI跑贏CPI,說明生產者的成本增加速度明顯超過了終端消費品的提價速度,這無疑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巨大的經營壓力。
雖然每月國家統計局都會發布PPI。不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PPI還是一個十分陌生的概念,PPI到底是什么?代表了什么呢?它與CPI又有什么關系呢?
PPI可以稱得上是了解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體溫計”。通過PPI的變化,我們就能大體判斷國家經濟的運行狀況,并可由此預判未來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
那么什么是PPI呢?PPI是生產者物價指數的英文縮寫,它是站在生產者的角度來觀察不同時期貨物和服務商品價格水平變動的一種物價指數,反映了生產環節價格水平,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PPI描述對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國內生產廠商長期獲得的銷售價格的平均變化的度量,這些商品大多消費者不會購買,而是從賣主的角度衡量價格的變化,由于補貼、稅收和分銷成本,賣主價格跟購買者價格不一定相同。一般而言,商品的生產分為三個階段:完成階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續;中間階段,商品尚需作進一步的加工;原始階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
而在我國,PPI一般指統計局公布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目前我國PPI的調查產品有4000多種,包括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涉及調查種類186個。其中,能源原材料價格在PPI構成中占較大比重。通常情況下,PPI走高意味著企業出廠價格提高,因此會導致企業盈利增加;但如果下游價格傳導不利或市場競爭激烈,走高的PPI則意味著眾多競爭性領域的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從而影響企業盈利,整個經濟運行的穩定性也將受到考驗。
雖然PPI指數并不是直接度量消費者物價的指數,它仍然非常重要。由于它包括生產階段之初的半成品,因此可以用來對通貨膨脹進行初期預測。理由很簡單,企業成本上升時,企業通常會提高價格。一般而言,當生產者物價指數增幅很大而且持續加速上升時,該國央行相應的反應是采取加息對策阻止通貨膨脹快速上漲,則該國貨幣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對于老百姓來說,PPI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由于食品價格因季節變化加大,而能源價格也經常出現意外波動,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體商品的價格變化情況,一般將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化剔除,從而形成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進一步觀察通貨膨脹率變化趨勢。
我們在報刊上常看到PPI與CPI被聯系在一起,那么兩者有什么關系呢?根據價格傳導規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后通過產業鏈向下游產業擴散,最后波及消費品。
相對于PPI,CPI是一個滯后指標。但PPI對CPI有一定的傳導作用,這種傳導作用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生活資料出廠價格變化直接影響CPI的變化;二是生活資料出廠價格的變化,直接引起生產消費品的企業成本的變化,間接影響CPI變化。例如,石油價格漲價,會導致石化品漲價,石化品漲價導致化纖價格提高,進而導致紡織品和服裝成本上升,從而推高消費品價格。因此在多數情況下CPI和PPI走勢方向是相同的。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看到CPI與PPI并不統一甚至是相悖,這是因為CPI不僅包括消費品價格,還包括服務價格,CPI與PPI在統計口徑上并非嚴格的對應關系,因此CPI與PPI的變化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的。但是CPI與PPI如果持續處于背離狀態,這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律。價格傳導出現斷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業品市場處于買方市場以及政府對公共產品價格的人為控制。
總之,PPI上升即使對老百姓來說也不是好事,因為一旦生產者轉移成本,終端消費品價格將上揚,繼而會導致通脹上漲。如果不轉移,企業利潤就會下降,經濟有下行風險,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經濟生活。
基尼系數:生活水平的衡量尺度
基尼系數由洛倫茨曲線而來,要計算基尼系數,必先了解洛倫茨曲線。該曲線是由統計學家洛倫茨于1905年提出的。畫一個矩形,矩形的高衡量社會財富的百分比,將之分為5等份,每一等分為20%的社會總財富。在矩形的長上,將100個家庭從最貧者到最富者至左向右排列,也分為5等份,第一個等份代表收入最低的20個家庭。在這個矩形中,將每個家庭所有擁有的財富按百分比累計起來,并將相應的點畫在圖中,便得到了一條曲線,這就是洛倫茨曲線。
從上述文字中我們可以大約猜想基尼系數的經濟含義,它是衡量貧富差距、反映生活質量的經濟指標。那么基尼系數的平衡與否怎樣判斷?它的每一點變化又和我們的生活有著什么樣的聯系呢?
馬克思所說,當大家都住茅草屋時,沒有人感覺不公平,大家會相安無事地快樂生活;但有人在旁邊蓋了宮殿,人們的心理活動就會發生變化,就會產生不公平感。這種不公平感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導致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這也就是基尼系數備受關注的原因,它是一個描述收入整體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標。
什么是基尼系數?說白了就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數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實際的基尼系數介于0和1之間。基尼系數越大,則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數越小,則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國際上通常認為,當它處于0.3~0.4時表示收入分配比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則意味著出現兩極分化。但從現實來看,世界各國對基尼系數的運用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國家都是把它與其他因素結合起來,綜合判斷收入差距。在不少國家,基尼系數都有不同的標準和界線。總的來說,基尼系數只可參考,不能絕對化。
目前,我國共計算三種基尼系數,即: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城鎮居民基尼系數和全國居民基尼系數。基尼系數0.4的國際警戒標準在我國基本適用。專家建議:在單獨衡量農村居民內部或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時,可以將各自的基尼系數警戒線定為0.4;而在衡量全國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時,可以將警戒線上限定為0.5,實際工作中按0.45操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綜合各類居民收入來看,基尼系數越過警戒線已是不爭的事實。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00年開始,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1978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317,2006年則升至0.496。從老百姓的角度看,基尼系數反映的是生活質量的相對水平,它會影響你的心態,比如依據你財富的相對多寡使你有成就感或窘迫感。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中國基尼系數居高不下呢?原因有二:一是中小企業發展不充分,中等收入人群太少;二是從產業結構上看,農業領域中很多的人分很少的“蛋糕”,平均收入太少,而第三產業中的服務行業發展也很不充分。
一些樂觀者認為,中國的基尼系數雖然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但因存在城鄉差距大問題,因此不能照搬國際統計口徑。而且,中國經濟處在發展上升階段,從總體上看,貧困人口是逐步在下降和減少,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時,由于中國居民分布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中,再加上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就業制度,居民很難體會到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而無論是城鎮內部還是農村內部的基尼系數都仍處于合理區間內。
作為一種專門的計算指標,基尼系數有著自身的所能與難能。低值的基尼系數并不等同于分配的合理與社會的進步。反過來,在基尼系數的擴大過程中,合理、合法的分配不均與非合理、合法的分配不公混在一起,這同樣需要分辨清楚。
國家信用:國債熱銷的背后
戰國時,商鞅準備在秦國變法,唯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個城門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長的木柱,并到處張貼告示:“誰能把城門前那根木柱搬走,官府就賞他五十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議論紛紛。大家懷疑這是騙人的舉動,但一個年輕力壯、膀大腰圓的小伙子說:“讓我試試看吧!我去把城門那木柱搬走,要是官府賞錢,就說明他們還講信用,往后咱們就聽他們的;如果不賞錢,就說明他們是愚弄百姓。他們往后說得再好,我們也不信他們那一套了。”說罷來到城門前把那根木柱搬走了。商鞅聽到這一消息,馬上命令賞給那人五十金。那位壯漢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開懷大笑,一邊炫耀那五十金,一邊對圍觀的老百姓說:“看來官府還是講信用的啊!”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就傳遍了整個秦國。“移木立信”后,國家信用深深植根于社會,社會信用由此孕育發展,商鞅下令變法,秦國于是政行令通。
移木立信的故事我們都曾聽說過,它其實就是國家信用的樹立過程。那么,國家信用在金融市場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國債與國家信用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國家信用是以國家為主體進行的一種信用活動。國家按照信用原則以發行債券等方式,從國內外貨幣持有者手中借入貨幣資金,說白了,國家信用其實是一種國家負債。國家信用既是國家為彌補收支不平衡、建設資金不足的一種籌集資金方式,同時也是實施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一種措施與手段。
國家信用影響了金融市場發展的全過程。在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國家信用是強有力的杠桿之一。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政府債券主要是通過資本主義大銀行或在公開金融市場上發行的,銀行不僅可以從中取得大量回扣,而且政府發行的各種債券還為銀行的股份公司提供了大量虛擬資本和投機的重要對象。并且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財政危機的加深,通過國家信用取得的收入,已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彌補虧空的主要手段。在現代西方發達國家,國家信用已不單純是取得財政收入的手段,而且已成為調節經濟運行的重要經濟杠桿。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信用甚至從國內發展到了國外,即一國政府以國家名義向另一國政府或私人企業、個人借債以及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政府債券,它既成為彌補一國財政赤字的手段,也成為調節國際收支、調節對外貿易的有力杠桿。這種國家信用主要不是用于彌補經常性財政收支出現的赤字,而是聚集資金用于經濟建設的手段。特別是對國外發行政府債券,一方面可以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大對外貿易,調節國際收支。國家信用的財務基礎是國家將來償還債務的能力,這種償債能力源于屬于國家(全體人民)的財務資源,它的現金流來源于三個方面:國家的稅收收入、政府有償轉讓國有資產(包括土地)獲得的收入以及國家發行貨幣的專享權力。
那么國家信用的基本形式都有哪些呢?
(1)公債,這是一種長期負債,一般在1年以上甚至10年或10年以上。通常用于國家大型項目投資或較大規模的建設。在發行公債時并不注明具體用途和投資項目。
(2)國庫券,這是一種短期負債。以1年以下居多,一般為1個月、3個月、6個月等。
(3)專項債券,這是一種指明用途的債券,如中國發行的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等。
(4)財政透支或借款,在公債券、國庫券、專項債券仍不能彌補財政赤字時,余下的赤字即向銀行透支和借款。透支一般是臨時性的,有的在年度內償還。借款一般期限較長,一般隔年財政收入大于支出時(包括發行公債收入)才能償還。有的國家(如中國)只將財政向銀行透支和借款算為財政赤字,而發行國庫券和專項債券則作為財政收入而不在赤字中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