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認識風險
一、風險
風險一詞常被用于保險合同的保險人承保責任范圍的條款之中。有這樣一句諺語:“無風險則無保險。”保險是處理風險的制度安排,保險與風險是并存的,要學習保險,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風險。
(一)風險的定義
風險是指人們在生產、生活或者對某一事項做出決策的過程中,無法預知的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包括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的不確定性。從經濟角度而言,前者為收益,后者為損失。
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的存在,與客觀環境及一定的時空條件有關,并伴隨著人類活動的開展而存在。沒有人類的活動,也就不存在風險。
(二)風險的構成要素
風險的組成要素包括風險因素、風險事故和損失。
1.風險因素
風險因素是指促使某一特定損失發生或增加其發生的可能性或擴大其損失程度的原因。它是風險事故發生的潛在原因,是造成損失的內在或間接原因。
對人而言,風險因素是指健康狀況和年齡;對汽車來說,風險因素是指制造汽車的材料質量、汽車的結構等。風險因素越多,造成損失的機會越多。風險因素根據性質可分為物質風險因素、道德風險因素和心理風險因素。
(1)物質風險因素 物質風險因素是指有形的并能直接影響事物物理功能的因素,即某一標的本身所具有的足以引起或增加損失機會和損失程度的客觀原因和條件,例如,汽車超速行駛、汽車停放地點不對、惡劣天氣等。
(2)道德風險因素 道德風險因素是與人的品德修養有關的無形的因素,即由于個人不誠實、不正直或不軌企圖,故意促使風險事故發生,以致引起社會財富損毀和人身傷亡的原因或條件,例如,欺詐、縱火、貪污、盜竊等。
(3)心理風險因素 心理風險因素是與人的心理狀態有關的無形的因素,即由于人們不注意、不關心、僥幸,或存在依賴保險的心理,以致增加風險事故發生的機會和加大損失的嚴重性的因素,例如,粗心大意、亂丟煙蒂、酒后駕車、駕駛有故障的車輛,以及企業或者個人投保財產保險后放松對財務的保護措施,還有投保人身保險后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等。
2.風險事故
風險事故是指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偶發事件,是造成損失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原因,是損失的媒介物。風險事故使風險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即風險的發生。例如,制動系統失靈釀成車禍而導致人員傷亡。其中,制動系統失靈是風險因素,車禍是風險事故,人員傷亡是損失。如果僅有制動系統的失靈,而未導致車禍,則不會導致人員傷亡。
3.損失
在風險管理中,損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預期的、非計劃的經濟價值的減少,這一定義是狹義損失的定義。顯然,風險管理中的損失包括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非故意的、非預期的和非計劃的概念;二是經濟價值的觀念,即經濟損失必須以貨幣來衡量。兩者缺一不可。如果有人因病使其智力下降,雖然符合第一個條件,但不符合第二個條件,不能把智力下降定位為損失。
廣義的損失既包括物質上的損失,又包括精神上的耗失。例如,車輛的折舊、記憶力減退、時間的耗費等都屬于廣義的損失,不能作為風險管理中所涉及的損失,因為它們是必然發生的或是計劃安排的。
在保險實務中,通常將損失分為兩種形態,即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前者是風險事故直接造成的有形損失,即實質損失;后者是由直接損失進一步引發或帶來的無形損失,包括額外費用損失、收入損失和責任損失。
4.風險因素、風險事故和損失三者之間的關系
風險是由風險因素、風險事故和損失三者構成的一個統一體。風險因素會引起或增加風險事故的發生,風險事故的發生可能導致損失的產生。但是,風險因素、風險事故和損失之間的關系并不一定具有必然性,即風險因素并不一定引起風險事故,風險事故也不一定導致損失。
大風天,大風刮倒樹木砸到車,致使車輛受損,如圖1-1所示。在大風天氣里,車輛無論是停在哪里或是開起來,都有可能受到意想不到的潛在危害。大風就是風險因素,砸車是風險事故,車輛維修產生費用,以及對車主產生的影響就是損失。

圖1-1 大風刮倒樹木砸到車
(三)風險的特點
1.風險存在的客觀性
地震、臺風、洪水、瘟疫、意外事故等,都不以人的意志轉移,它們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這是因為無論是自然界的物質運動,還是社會發展的規律,都是由事物的內部因素所決定的,由超出人們的主觀意識所存在的客觀規律所決定。人們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改變風險存在和發生的條件,降低風險發生的頻率和損失幅度,而不能徹底消除風險。
2.風險存在的普遍性
自從人類出現以后,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例如,自然災害、傷害、戰爭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人類的進化,又產生了新的風險,且風險事故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個人面臨生老病死、意外傷害等風險;企業面臨自然風險、技術風險、經濟風險、政治風險等。總之,風險滲入社會、企業、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時無處不存在。
3.風險發生的偶然性
雖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就某一具體風險而言,它的發生是偶然的,是一種隨機現象。風險也可認為是經濟損失的不確定性。風險事故的隨機性主要表現為:風險事故是否發生不確定、何時發生不確定和發生的后果不確定。
4.大量風險發生的必然性
個別風險事故的發生是偶然的,而對大量風險事故的觀察會發現,其往往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運用統計學方法處理大量相互獨立的偶發風險事故,其結果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映出風險的規律性。根據以往大量資料,利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方法可測算出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及其損失幅度,并構造出損失分布的模型,成為風險評估的基礎。
5.風險的可變性
風險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這種轉化包括:
1)風險量的變化。隨著人們對風險認識的增強和風險管理方法的完善,某些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降低了其發生頻率和損失幅度。
2)某些風險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被消除。
3)新的風險產生。
二、風險的分類
風險的分類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紹幾種與保險管理有密切關系的分類方法。
(一)按風險損害的對象分類
按風險損害的對象分類,風險可劃分為財產風險、人身風險、責任風險和信用風險。
1.財產風險
財產風險是指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發生損毀、滅失或貶值的風險。例如,建筑物有遭受火災、地震、爆炸等損失的風險,船舶航行有遭受沉沒、碰撞、擱淺等損失的風險。
2.人身風險
人身風險是指因生、老、病、死、殘等原因導致經濟損失的風險。例如,因為年老而喪失勞動能力;由于疾病、傷殘,死亡、失業等導致個人、家庭經濟收入減少,造成經濟困難。生老病死雖是人生的必然現象,但在何時發生并不確定,一旦發生,將給其本人或者家屬在精神和經濟生活上造成困難。
3.責任風險
責任風險是指因侵權或者違約,依法對他人遭受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應負的賠償責任的風險。例如,汽車撞傷了行人,如果屬于駕駛人的過失,那么按照法律責任的規定,就必須對受害人或者家屬給付賠償金。又如,根據合同、法律規定,雇主對其雇員在從事工作范圍內的活動中造成身體傷害承擔經濟給付責任。
4.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在經濟交往中,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由于一方違約或違法致使對方遭受經濟損失的風險。
(二)按風險的性質分類
按風險的性質分類,風險可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
1.純粹風險
純粹風險是指只有損失機會而無獲利可能的風險,即造成損害可能性的風險。它所導致的結果有兩種:損失和無損失。例如,交通事故只有可能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危害,而不會有利益可得。在現實生活中,純粹風險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房屋失火、汽車碰撞等風險事故一旦發生,只會帶來損失,絕無任何利益可得,所以屬于純粹風險。
2.投機風險
投機風險是指既有損失機會,又有獲利可能的風險。它所導致的結果有三種:損失、無損失和盈利。例如,有價證券的投資活動中,證券價格的下跌可使投資者蒙受損失,證券價格不變則投資者無損失,證券價格的上漲則可使投資者獲得利益。又如賭博、市場風險等,這種風險都帶有一定的誘惑性,可以促使某些人為了獲得利益而甘冒這種損失的風險。在保險業務中,投機風險一般是不能列入可保風險范圍的。
此外,還有一種只會產生收益而不會導致損失的風險。例如,接受教育可使人終身受益,但教育對受教育者的得益程度是無法進行精確計算的,并且這也與不同的個人因素、客觀條件和機遇有密切關系。對不同的個人來說,雖然付出的代價是相同的,但是收益可能是大相徑庭的。所以,此類活動也可以說是一種風險,有人稱之為收益風險,這種風險當然不能成為保險的對象。
(三)按風險產生的原因分類
按風險產生的原因分類,風險有自然風險、社會風險、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技術風險和法律風險。
1.自然風險
自然風險是指由于自然現象或物理現象所導致的風險,例如洪水、地震、風暴、火災、泥石流等所致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風險。
2.社會風險
社會風險是指因個人或團體的行為(包括過失行為、不當行為及故意行為)或不作為對社會生產及人們的生活造成損失的風險。
3.政治風險
政治風險又稱為國家風險,是指由于政治原因,如政局的變化、政權的更替、政府法令和決定的頒布實施,以及種族和宗教沖突、叛亂、戰爭等,引起動蕩而造成損害的風險。
4.經濟風險
經濟風險是指在產銷過程中,由于有關因素變動或估計錯誤而導致的產量減少或價格跌漲等風險,例如市場預期失誤、經營管理不善、消費需求變化、通貨膨脹、匯率變動等所致經濟損失的風險等。
5.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是指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方式的改變而威脅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的風險,例如,甲醛造成的車內空氣污染和機動車上路產生的噪聲等。
6.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是指由于頒布新的法律和原有法律進行修改等而導致經濟損失的風險。
(四)按風險涉及的范圍分類
按風險涉及的范圍分類,風險可分為特定風險和基本風險。
1.特定風險
特定風險是指與特定的人有因果關系的風險,即由特定的人引起,而且損失僅涉及個人的風險。例如,盜竊、火災等都屬于特定風險。
2.基本風險
基本風險是指其損害波及社會的風險。基本風險的起因及影響都不與特定的人有關,至少是個人所不能阻止的風險。例如,與社會或政治有關的風險、與自然災害有關的風險,都屬于基本風險。
特定風險和基本風險的界限,對某些風險來說,會因時代背景和人們觀念的改變而有所不同。例如,失業,過去被認為是特定風險,而現在認為是基本風險。
(五)按風險的存在形態分類
按風險的存在形態分類,風險可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
1.靜態風險
靜態風險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社會中,由于自然力的不規則作用,或者由于人們的錯誤或失當行為所導致的風險。它一般與社會的政治、經濟變動無關。在任何社會經濟條件下,靜態風險都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洪災、海難、盜竊、破產等所致的風險。
2.動態風險
動態風險是指由社會經濟或政治的變動所導致的風險,例如,國民經濟的繁榮與蕭條、政權更替帶來的騷亂、消費者愛好轉移、資本擴大、技術進步、人口增長等所導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