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2章 六十二章:焦土!

按照趙桓的初步估算,即使只采用十厘米厚(這是考慮到這個時代沒有動輒幾十噸的卡車,大型馬車頂多兩噸重)的水泥路面,鋪一里水泥路面,也要七八十噸水泥!

從洛陽到孟津港,四五十里路程,要想在數(shù)月內修通這條水泥路,每天至少要修一里才行(可采取多點開花,最后合攏的方法),那么,要供應這個修路速度,趙桓就需要一個日產七八十噸水泥的廠子!

日產七八十噸!年產兩三萬噸!在現(xiàn)代只算是個小廠子,但放在宋代,這絕對是個天文數(shù)字!

他需要知道,一架水車,一個碾槽,一天能碾多少煤爐渣,多少礦渣。才能計算出,要修多少個水車才能滿足需求!

雖然當初在設計的時候,他就已經進行了初步估算,為了提高水泥產量,他將碾槽設計的很大,光是配合的生鐵碾輪就有一百多斤!

一個碾槽分十段鑄造,拼合澆焊而成的的生鐵碾槽,重達數(shù)噸!

按照他的估算,這樣的碾槽,如果一小時能出一槽料,每槽料的重量應該在兩百公斤,一天下來,就能加工四五噸的粉料!

那么,他只要有二十臺這樣的碾槽,就能基本滿足修路的需求!

至于澆鑄碾槽用的數(shù)十噸生鐵,每天需要的煤渣,礦渣等原料倒不用太發(fā)愁,宋朝如今一年的鐵產量高達萬噸,產生的爐渣數(shù)量更是生鐵數(shù)量的十倍,無論是生鐵還是爐料都不缺。

煤是開封一百多萬百姓的基本燃料,每天生成的煤渣更是多的沒地方倒。

趙桓現(xiàn)在只要高俅趕緊建成一座水泥工坊,驗證一下自己的各種預算。

很多東西,沒有經過實際檢測,所謂的預算往往謬以千里。

高俅當然知道皇帝最關注的事情,所以他早就說服金永年,讓他拿出一座磨坊,直接改造成水泥工坊。

改造并不難,水力碾槽的結構也很簡單,就是利用水車帶動碾子順著碾槽旋轉。

期中需要用到錐齒輪改變力的傳遞方向。

錐齒輪可以用鑄造工藝實現(xiàn),并沒有太大困難。

磨坊的改造其實并不費事,七八天時間就差不多了。

真正麻煩的是碾槽的鑄造,運輸,和安裝。

為了做這東西,將作監(jiān)的煉鐵匠們已經忙活了大半個月了。

趙桓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把事情想簡單了。

為了追求水泥的產量,趙桓匠碾槽設計的大的離譜,六米的直徑,即使他想了很多減重的辦法,整體重量計算下來也有將近六千斤,即使分成十鍛,每一段也有六百多斤!

為了鑄造這個大碾槽,需要先用木頭雕刻出十鍛碾槽的外形拼合驗證。

成功后,再用這些木頭做模具,進行鑄造。

光是熔化六千斤生鐵,對這個時代的工匠來說,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一段六百多斤的碾槽,工匠們要分好幾次澆筑。

運送澆筑好的碾槽的任務正好交給新造好的四輪馬車。

碾槽運到地方,又要就地建爐,來熔化生鐵,對碾槽結合處進行澆鑄……

整個過程,趙桓都看在眼里,每一步都極為艱難,讓參與的工匠們愁白了頭發(fā)!

好在前世在工廠里摸爬滾打了七八年的趙桓早就習慣了這種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邊設計,邊驗證,邊改進的工作。

他整理了碾槽的生產過程,開始思考改進方案。

首先是縮小碾槽尺寸的選項被他首先排除,碾槽的大小直接關系到未來水泥的生產效率,這個不能妥協(xié)。

接下來就只剩對鑄造工藝的改進。

要鑄造這么大的東西,自然就需要更大的爐子。

其實這種鐵槽并不比銅炮更重,問題在于,生鐵的熔點比銅高太多了。

要將生鐵錠重新熔煉,十分困難,這是鑄造這種碾槽最大的瓶頸。

趙桓想來想去,最終還是覺得,直接在開封煉鐵最劃算,從煉鐵爐里流出的鐵水直接進入模具中,不用二次熔煉,最是省事。

在開封煉鐵,煤不成問題,位于黃河兩岸的新安,繩池,懷州(焦作)在宋代都是煤礦產地,能供應開封百萬人口的消耗。

至于鐵礦,可以通過運河將徐州和京東(山東萊蕪)的鐵礦運來開封(汴河通徐州,廣濟河通山東)。

這樣一來,本來不著急的張家的煉鐵廠就又被提上了日程……

就在趙桓被弄的焦頭爛額的時候,北方的戰(zhàn)事終于塵埃落定!

粘罕的西路軍退過黃河后,沿著他們來時的道路,向西過衛(wèi)州(今河南新鄉(xiāng)市),入懷州(今河南焦作),穿過太行陘,進入澤州……

來時,粘罕也許已經將沿途州縣當成了自家戰(zhàn)利品,一路雖然沒有制止劫掠,卻也沒有故意放縱。

這次返回,粘罕將金軍的兇殘徹底釋放出來,一路上他不斷派出小股輕騎,燒殺搶掠,他們會拿走一切能拿走的,殺死一切遇到的人,然后燒毀剩下的!

大軍經過的每一座城池,都會遭到輪番的,徹夜的屠殺!然后放火!

在金軍經過的州府,只留下一座座殘垣斷壁!

如果張俊跟著粘罕的腳步追擊,肯定會遇到補給困難。

好在站前趙桓和張俊他們在討論中就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張俊過黃河后,過相州,入磁州,從滏口陘進入隆德府。

磁州,相州雖然也有金國東路軍過境,但兩州的城池大半還在宋軍手里。

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負責河北防務的宣撫副使宗澤準備比較充足,但更主要的也和河北的形式有關。

因為華北平原北部,也就是幽燕之地一直被敵人掌握,對宋朝來說,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就是前線。

因為無險可守,宋朝只能在這里修建堅固的城池,屯駐大量的禁軍。

盡管這個所謂的“大量”肯定有不實之處,但總的來說,河北也是大宋朝除了陜西之外,駐軍第二多的地方。

所以,西路軍南下的時候不可能,也沒必要一座座城池去硬啃,反正廣大的華北平原上,他們就能夠劫掠或者勒索到足夠的糧食。

河東就不一樣了,有著表里山河之稱的山西內部就有著眾多的險要隘口,以供防御。

從太原平原進入汾河平原,要經過多山的靈石縣,闖過南北關,要進入隆德府,也要穿過多山的威盛軍(沁縣),威盛軍城就是一座軍事要塞。

也正因為如此形勝,河東的宋軍防御重點都放在了這些關隘上,對其后方的軍事建設就難免不足。

當金軍突破靈石的南北關之后,晉州(臨汾),澤州(晉城)等城就一鼓而下!

所以,北上追擊的張俊,韓世忠等人進入相州,磁州后,多少能得到一些補給,再加上從開封帶來的糧食,總算沒有挨餓。

這也是韓世忠他們當日不敢直接追殺金軍,非要返回開封,準備充足才北上的原因。

張俊從磁州進入隆德府后,補給問題就得到了解決,種師道,李邈,在這座城市里囤積了不少糧草。

張俊在隆德府稍作修整,拒絕了張所調集遼州王淵軍,和隆德府姚古軍一起,湊一支十五萬人的大軍北上收復太原的建議。

這就是為什么趙桓于頂著壓力,給張俊,韓世忠加上樞密院僉事,親征行營使的職銜,還反復叮囑,劉韐,張所,河東軍事行動,必須以張俊為首的原因。

如果真按張所的意見,湊出這么一支臃腫的大軍北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大洼县| 桦甸市| 无极县| 长春市| 慈利县| 本溪市| 濮阳县| 招远市| 上杭县| 嘉荫县| 密云县| 新蔡县| 蓝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隆林| 云和县| 三台县| 怀远县| 神池县| 宣威市| 郎溪县| 东光县| 惠东县| 延寿县| 皋兰县| 桃源县| 武山县| 通道| 浑源县| 开封市| 武鸣县| 苏尼特右旗| 伊金霍洛旗| 博罗县| 腾冲县| 文安县| 中牟县| 衡东县| 北安市|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