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五十六章:商人
- 魂穿趙桓——睜眼汴梁被圍
- 老墨成仙
- 2117字
- 2024-07-15 07:00:00
趙桓召見翟氏兄弟,自然也是看中了這對兄弟的才能,希望他們能在西京一帶招募一支騎兵。
伊陽到開封也有三百多里,非一日能到,等翟家兄弟的時候,趙桓當然也不能閑著。
他陸續召見了汴梁城里一些比較有名的商人。
開封府工商業十分發達,商品豐富,店鋪林立,其中自然就產生了一些名聲在外,又頗具規模的商鋪,例如徐官人幞頭鋪,徐茂之扇子鋪,彭家漆器鋪,金世行家具鋪……
一連三四天,趙桓連續見了數十位商人。
最終篩選出了八個人。
這八個人都是年富力強之人,而且全都讀過書,家里所做的也都是趙桓看的上的實業。
他們分別是,李家車轎鋪,轉做馬車轎子。
陳家鐵匠鋪,雇傭著十多個鐵匠,定制各種鐵器。
張家窯場,據說汴梁城里平民百姓的家用碗碟有三成都出子張家窯廠。
金家水磨坊,在汴河兩岸擁有著十座水車磨坊,每天能磨出幾萬斤面粉。
徐家銅器鋪,打造的各色銅器享譽開封。
劉家鍋鋪,主打鍛造鐵鍋,據說開封城里只要經營炒菜的酒樓食鋪,中等以上百姓家里,都以使用劉家鐵鍋為榮。
沈家衣鋪,專做中層百姓生意,價格實惠,質量不錯,在開封城里開著十多家鋪面。
王家船場,據說汴河上跑的商船,十艘里有三艘都是從王家船場里出來的。
趙桓廢了好大口舌,才讓這幾個商人勉強相信,他不是看上了他們的家產,而是真的想和他們一起做生意。
雖然將信將疑,但這些商人那敢違抗皇帝的旨意,只能戰戰兢兢的捧著皇帝給的書冊,顫巍巍的離開了皇宮。
唯一讓這些商人感到安慰的是,皇帝真的賜下了不少金銀,讓他們好歹生出了一點信心。
這些人不知道的是,未來,大宋八大皇商的名號,將被天下達官貴人所羨慕,他們的家族也因此享盡榮華,富貴延綿數百年而不止!
李家車轎鋪的掌柜李睿和陳家鐵匠鋪掌柜陳棟拿到的冊頁中是一種馬車的圖紙……一種有著四個輪子的馬車!
看到四輪馬車,陳棟還不覺得什么,李睿卻是面如死灰。
作為一個車轎鋪子的掌柜,李睿如何不知道,四輪馬車是沒法轉向的!
這個時代其實也有四輪馬車,叫太平車,載貨量巨大,甚至超過兩輪馬車的四五倍,但這玩意不能轉向,只能走直線(也不是完全不能轉彎,牲口如果力氣夠大,也可以把這種車硬拖著前輪摩擦地面,進行小幅度的轉彎),一般用于貨場內,或者寬闊筆直道路上的的短途運輸。
回到家里的李睿趕散圍上來詢問的家人,將自己關在書房里枯坐到日落,才振奮起一點精神,拿出皇帝賜下的書冊再次翻看起來。
這書冊的第一頁,是一個巨大的馬車,第二頁畫著拿掉車廂的車廂地盤。
第三,四,五頁又將車廂地盤分解成了三個部分……
看到第四頁,李睿突然瞪大了眼睛!
這四輪馬車竟然,似乎真的解決的四輪馬車轉彎的問題!
現代汽車能轉彎,是因為汽車的前輪是可以左右扭動,從而達到引導汽車轉彎的目的。
這種讓輪子可以繞著輪軸扭動的機構,非常復雜,在古代是無法實現的。
這個時代的太平車,其實就是將兩副不能扭動的后輪,硬裝在固定的車廂下面,就像被焊死了方向盤的汽車一樣,你得把汽車前輪,或者后輪抬起來,或者拖著前輪硬摩擦,才能轉向!
解決四輪馬車轉向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明,可以大幅度提高陸運的效率,降低成本!
遺憾的是,中國直到鴉片戰爭,被英國人敲開國門,從西方引進四輪馬車之前,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西方的四輪馬車大約出現在十六世紀。
這種馬車的出現,和火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實際上,西方的炮車,如果卸掉大炮,其實就基本相當于一個四輪馬車的底盤。
西方炮車一般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就是一個簡單的兩輪馬車。上面搭著一個簡單的木箱,里面裝著炮彈,推桿之類的補給和工具。
炮車的后半部分就是我們經常在西方電影中見過的那種有兩個大輪子,中間駕著一根銅炮管的炮車。
在這種炮車的前車橫梁上,有一個豎直鐵柱,后面炮車的尾部橫梁上有一個孔,當炮車需要移動的時候,就把后炮車尾部橫梁上的孔掛到前車橫梁鐵柱上,前車就能拖著后車前行。
因為前后車之間可以通過結合處的孔和柱進行轉動,所以這種炮車就具備了轉向的能力。
受到這種結構的啟發,西方人將四輪馬車的前輪和車廂的連接變成了轉軸連接,他們在前輪輪軸上方安裝了一個鐵制的大圓盤,圓盤中央安裝著一根豎軸,車廂后半部坐在后輪上,前半部底下有一個圓孔,將圓孔套在豎軸上,車廂底部坐在圓盤上,再將前輪作小一點,軸距加大一些,四輪馬車的前輪就能相對車廂進行轉動,從而具備了轉向能力。
趙桓給李睿和陳棟的書冊上,就是這種四輪馬車的詳細結構圖。
作為一個在工廠里摸爬了七八年的工科狗,設計這樣一種只有二十多個零件的古代馬車底盤,完全沒有難度。
這種馬車上雖然有大量的鐵構件,但并不需要現代加工設備。
鑄鐵件,鐵匠的鍛造手藝,加上一些簡單的鉚接工藝,就能加工出來。
實際上制作這樣一輛四輪馬車,難度并不比大宋目前所用的兩輪馬車難多少。
但趙桓的要求讓陳棟有些為難。
“陳先生,朕要你在三個月內,招到三百個鐵匠,把你的鋪子擴大三十倍……地方不夠就搬去外城,朕讓人幫你找地方,三月后,我要看到你每天都能造出二十輛,甚至三十輛這種大馬車!”
“這個冊子里寫著一種生產模式,叫分工合作產法,你可以把招募的鐵匠分成若干組,比如備料,粗鍛,精鍛,制孔,裝配等……讓每組人只專心干一件事情,很快就能熟練,提高效率……”
皇帝絮絮叨叨的囑咐聲音猶在陳棟耳邊,讓坐在椅子上的他手腳發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