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三十二章:折中方案
- 魂穿趙桓——睜眼汴梁被圍
- 老墨成仙
- 2064字
- 2024-07-03 07:00:00
根據送信的將校描述,為了攔截粘罕,姚平仲于粘罕軍北歸的必經之路上布守陣,于大陣前、左、右三面挖壕溝,布拒馬,拒馬后以強弓硬弩守之。
六千騎兵置于陣后,以便隨時支援兩翼。
粘罕兩萬鐵騎到了之后,先以拐子馬(宋人對側翼騎兵的稱呼,多為弓騎兵。)于宋軍兩翼試探。
發現無法撼動之后。
粘罕的軍中數千重甲騎兵紛紛下馬,前排手持長刀大斧,后排手持鍬搞,洶涌而進,冒著宋軍的強弩攢射,填平宋軍匆匆挖的壕溝,扒開了宋軍拒馬。
姚平仲派精銳步兵反擊,都被金軍步戰重甲擊潰。
又派己方騎兵前去救援,又被金軍騎兵沖散!
不到一個時辰,金軍下馬的重甲騎兵就在宋軍大陣正面扒開一條近百米款的口子。
之后,一千多人馬具甲的鐵浮圖就從口子中涌入,將陣內以弓弩兵為主的宋軍主力撞散!
隨后更多的人披甲,馬不披甲的騎兵,手持長槍大棒,涌入了宋陣。
宋軍隨即大潰!
虧得姚古親率萬余騎兵及時趕到,手中軍隊已經大部分“撒”出去的粘罕這才顧不上追殺姚平仲潰散的部隊,直接向北撤退而去。
姚平仲收拾殘軍,重新集結后一番清點,傷亡到不算大,又收攏起來了三萬五千多人。
不過這支軍隊的軍心士氣已經被徹底摧毀了。
對于前線的失敗,趙桓并不奇怪。
趙桓立即召集議政會議,會議上主和的和主戰的又吵成了一團。
主和的首相吳敏,耿南仲等人認為金軍難以戰勝,不應繼續在河東進行軍事挑釁。
主戰的徐處仁,許瀚等人則認為太原得失事關天下安危,必須組織更強大的兵力對太原進行救援。
一場會議下來,雙方也沒有吵出個名堂。
最后徐處仁提出請樞密使李綱回京參與討論。
趙桓同意了徐處仁的請求,之后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我方應先在隆德府站穩腳跟,可命姚古駐扎隆德城,支撐姚平仲收復威勝軍(山西沁縣),再派遣文官經營隆德府身后的澤州(晉城地區)以隆德府,澤州,再加上朝廷,以及河北的懷州,衛州,相州,磁州的支持,在隆德府河威勝軍維持姚氏父子所率領的十萬大軍,在威勝軍(沁縣),武鄉軍(武鄉縣)修建軍寨堡壘,以鞏固目前取得的成果。
對皇帝的這個意見,無論是主戰,還是主和,都表示贊同。
趙桓又趁熱打鐵提出,派太常博士李若水出任澤州知州,用李邈為隆德知府,理兩地民事。
這段時間,趙桓一直在收集那些在歷史上留下名聲的官員情況,記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以便隨時啟用。
說起李若水,只要看過說岳全傳的人肯定都知道這位在金營中大罵金人不屈被殘害的大宋使者,他是最早被趙桓記在小本本上的。
李邈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此人靖康年間被啟用,帶兵勤王,金軍第二次南下時,被任命為真定知府,在少兵少糧的情況下堅守真定40天,破被俘。
趙桓派這兩人去山西,兩人的能力還在其次,主要看中他們堅韌剛強的性格。
隆德,澤州兩地十分重要,趙桓就怕所托非人,像原本歷史上一樣,金軍一來,就棄城逃跑。
兩人帶著圣旨上任之前,趙桓親自接見兩人,叮囑兩人上任之后,一定要修繕城防,訓練民兵,做好堅守的打算,另一方面也要安撫百姓盡量籌集錢糧,供養姚古,姚仲平大軍。
第三天,李綱連夜從滑州(今河北滑縣,宋朝時黃河就在浚縣河滑縣之間)趕回開封。
議政會議又吵成了一團。
李綱堅決認為應該盡快組織大軍,對太原進行救援。
李綱甚至提出了具體方略。
他認為應該讓姚古率領大軍從隆德府北上,仲師中帥軍從井陘直插太原,再讓太原知府張孝純之子張灝(張灝本是西軍將領,太原被圍后,朝廷就將此人調至汾州任知州,就地組織大軍。)率軍從汾州北上,這樣,十多萬大軍從西南,南,東三個方向夾擊太原城下金軍,豈有不勝之理?
對于李綱的這個建議,趙桓不置可否。
這不就是原本歷史上,宋朝第二次救援太原的套路嗎?
分進合擊,結果又被金軍各個擊破。
前面說過,分進合擊其實是無奈之舉,宋軍不是不想合兵一路,但一個方向上調集的糧草,只夠供應幾萬大軍,幾路大軍合兵一路,糧草就不夠吃。
由此就體現出精兵的重要性。
對于這個方案,趙桓當然不同意。
否決了李綱的方案后,趙桓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他提出,兵貴精不貴多,提議調折可求部屯住距離太遠最近的汾州(今汾陽市),代替張灝出任知汾州,張灝歸其調度。
調折彥質鎮守靈石縣的南北關,守護南邊的汾河平原。
調種師中鎮守平定軍(今山西陽泉市,井陘山西一端)兼任平定軍知軍。
任劉韐為河東宣撫副使,從李綱手中抽調兩萬精銳,再調河北名將王淵歸其指揮,坐鎮遼州(左權縣),協調指揮河東各軍。
李綱率領剩余大軍度過黃河,推進到磁州,作為后援。
這幾路大軍進入防區后,先修繕城池,就地征調糧草,等到準備充足后,折可求出汾州,姚平仲出威勝軍,王淵出遼州,種師中出平定軍。
四路大軍,每路兩三萬精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步步為營,每日前進十五里,十五里結一硬寨……每日行軍,先鋒軍先去前邊結寨,寨好,中軍才移營向前……
如此結硬寨,打呆仗,步步為營,推進到太遠城下,直接以連營將金軍推走,自然能解救太原。
趙桓敢拋出這種笨辦法,也是汾州,威盛軍,遼州,平定軍這四個地方距離太原都不愿,直線距離都在百公里左右,就算一天爬個十五里,半個月也就到了,而且四個烏龜一起爬,不那么害怕金軍圍困斷量道。
對于皇帝的這個方案,無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都不甚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