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換相
- 魂穿趙桓——睜眼汴梁被圍
- 老墨成仙
- 2179字
- 2024-06-18 11:33:17
第一次開封被圍,張邦昌作為談判代表,和康王趙構一起去城外金營,這在當時看來,肯定是個相當危險的差事。
作為宰相之一,這樣危險的任務能落在頭上,無疑說明,此人不夠強勢。
后來,金人撤圍北歸的時候,帶著張邦昌一起返回了北方。
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康王趙構,也就是后來的宋高宗。
因為在金營里表現的從容淡定,又精通箭術,被金人懷疑是冒名頂替的將門子弟,給退了回來,換成了肅王趙樞為人質,兩人命運從此改變……
今年(靖康元年)八月,金人再次南侵,隨金軍南下的張邦昌已經和金人高層混熟了。
靖康之變后,金人欲在開封立一個漢人傀儡皇帝,秦檜建議立趙家人,金人拒絕,最后,選來選去看上了他們比較熟悉,知道其軟弱本性的張邦昌。
聽了這消息,據說張邦昌嚇的痛哭流涕,不敢受命,結果金人以焚戮開封威脅被俘的北宋群臣。
群臣有為求活命,有為救全城百姓,紛紛上書勸進。
據說當時,只有孫傅和張叔夜不愿在勸進書上簽字,宰相唐恪簽字之后就服毒自殺。
張邦昌抗了四日,最終在死亡和身敗名裂之間選擇了后者。
稱帝后,張邦昌不在正殿議政,不受群臣大禮朝拜,不讓群臣山呼萬歲,政令不稱圣旨,不稱孤道寡,和大臣議事時自稱姓名;只有聽說金人來了,才換上皇袍;皇宮內諸門全都鎖起來,貼上“臣邦昌謹封”的封條……
金人離開后,張邦昌冊封宋哲宗廢后孟太后為大宋太后,以大宋太后的名義發號施令。
收到康王趙構的消息后,他立即率百官上表勸進……
在張邦昌執政期間,他曾數次上表粘罕,請求減免對開封百姓的金銀勒索,并且得到了粘罕的同意,他還利用自己和金人高層的關系,保護了一大批北宋俘臣。
從其所作所為來看,張邦昌此人最多是個怯懦軟弱之臣,實在算不上奸臣。
但在封建君臣看來,張邦昌觸碰神器的行為實在是大逆不道;歸正后,難容于趙構和李綱等人,最終被殺。
至于睡了宋徽宗的華國靖恭夫人之類的事情,不過是借口而已。
思索許久,趙桓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了白時中,李邦彥,吳敏,趙野,張邦昌,五個名字,這就是此時大宋中樞的五位宰輔。
之后,他在白時中,李邦彥的名字上劃了一道橫杠。
歷史上,白時中被罷黜后,李邦彥上位,一力主和,為了滿足金人,滿城勒索,等到金人撤圍而去,名聲已經臭不可聞,差點被東京百姓打死,最終罷相。
這兩人肯定都不能留。
按照此時趙桓的本意,是想直接任命李綱為太宰的。
但此時的李綱還不是后來成功守衛開封的李綱,還沒有名滿天下,資歷威望都不夠,強行拜首相反而不美,不如按照歷史上一樣,先提拔為副相,等到開封解圍后,再名正言順,順勢而為。
思來想去,趙桓在張邦昌的名字下面劃了一道橫杠。
他決定暫時以張邦昌為首相,先給李綱占住位置。
之所以不拜吳敏,是因為這人趙桓還打算繼續用,如果讓他占了首相,將來李綱就上不來了。
而且,張邦昌這人性格軟弱,容易拿捏,做這個過度首相最是適合。
接著,趙桓又在吳敏名字下面劃了一道杠,吳敏不能為首相,卻可以為次相。
之后,趙桓又寫下了李綱的名字,在他名字后面寫上了“尚書右丞”四個字。
隨后,趙桓又寫下了一個名字,徐處仁。
徐處仁是個老臣,于十九年前就擔尚書右丞(副相),后來因為得罪童貫,蔡京被貶出京城去做地方官,他干脆辭職回家。
徽宗末年,他又被啟用,擔任大名府知府。
大名府位于北方(當時的黃河水道比較偏北,所以大名府當時是位于黃河南岸的),比較早知道金軍南下的消息,所以徐處仁在大名府組織了大約一萬勤王軍,早在趙桓魂穿前就已經抵達了開封。
趙桓前世在兩本穿宋小說中看到過這個人的名字,他是繼李綱之后,欽宗朝里比較有見識的主戰派。
他和李綱一樣,因為吳敏的推薦,進入了執政隊伍,李綱因太學生鬧事而失去欽宗信任之后,徐處仁就扛起了主戰派的大旗,擔任過幾個月的太宰,可惜當時朝廷情況,他也難有作為,最終被罷免。
徐處仁最早提出金人撤退后,應該在開封練兵備戰,可惜如此建議,竟得不到支持和實施。
第一次開封被圍時,城里只有三萬兵,第二次被圍時,還是只有三萬兵……
趙桓在徐處仁的名字下面寫上了“中書侍郎”四個字。
徐處仁這種曾經擔任過執政的老臣資歷早就夠了,提拔起來就就能一步到位。
這樣一來,趙桓的中央執宰團體就變成了,張邦昌(太宰),吳敏(少宰),徐處仁(中書侍郎)趙野(尚書左丞),李綱(尚書右丞)。
有了決斷,趙桓立即召見了幾個自己繼位后提拔的兩個殿中侍御史……
靖康元年,正月初四,政事堂。
議政會一開始,就有御史彈劾白時中和李邦彥。
兩人按照規矩,當即請辭。
趙桓毫不猶豫的同意兩人請辭,給兩人一人安排了一個殿學士的虛職,將兩人踢出了朝堂。
隨后,趙桓又獨斷乾綱,提拔張邦昌和吳敏擔任太宰和少宰,李綱除尚書右丞職位,同時任命李綱為親征行營使,全權負責守城御敵適宜……
群臣離開政事堂的時候都是暈暈乎乎的,皇帝的這一套組合拳把大家給打蒙了。
白時中被罷相,大家是早有猜測的,但李邦彥一同罷相,就有些出乎大家意料了。
因為李邦彥對趙桓登基是有功勞的!
早在趙桓還是搖搖欲墜的太子的時候,李邦彥就燒過他這個冷灶!
最讓群臣在意的是皇帝今天表現出不同以往的強硬!
不過,眾人也沒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自從神宗之后,大宋的大臣們對皇帝的制約就衰弱的不像話了,宋徽宗寵用童貫蔡京,多少人看不過去?還不是毫無辦法。
趙桓不過換個宰相而已,還是李邦彥這種名聲狼藉的“浪子宰相”。
眼看群臣散去,趙桓卻叫住了李綱,“李愛卿,請留步,朕有話問你。”
李綱在其他大臣疑惑、羨慕的眼光中停下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