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西洋人助推甲骨學日本島興起漢學熱
清朝末年,與西方的交流逐漸增多。雖然清政府堅守閉關鎖國政策,但從八國聯軍入侵開始,國外的各種教會學派蜂擁而至,紛紛向我國人民傳輸西方教旨,借著這股西風,民間人士與西方的交往逐漸頻繁,這些人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入西方,而西方的一些教派宗旨和科學技術也被東方大國接受。在考古學方面同樣如此。八國聯軍打開了中國大門,西方的傳教士、航海界人士,學術界人士也紛至沓來,來到這塊廣闊而神秘的土地,探究這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歷史,傳播西方價值觀和基督教教義。其中,方法斂即是眾多人士中,利用傳教機會搜集我國甲骨文第一位洋人。
方法斂出生于美國匹茲堡。十九世紀末,懷著對文明古國的濃厚興趣,他從美國來到中國傳教。他先是在BJ瀏覽了我國蘊藏幾千年的文明古跡,想在BJ找個地方從事傳教工作,但先到的外國人已經把傳教勢力覆蓋了整個BJ,已經沒有了他的容身之地。無奈何,他選擇有青島港口可以依托的山東半島從事傳教活動。方法斂在傳教過程中,與中國人交往頻繁,逐漸喜歡上了中國文化。有一天,他看到有人在街頭收售中國古代錢幣,他看了一眼,頓時對中國古幣產生了濃厚興趣,并開始熱心收集古幣。有一次,一個古董商向他推銷甲骨片,告訴他那是中國三千年前的文字遺物,他一聽來了精神,經過仔細斟酌,就決定收購甲骨片。但是方法斂難以承受收購更多甲骨片帶來的經濟負擔,所以就找別人幫忙。為了減輕經濟壓力,經人介紹,他加入了經濟實力雄厚的英國基督教浸禮會,試圖利用其資金實力來購買更多的甲骨文字。
十九世紀末,王懿榮等人發現甲骨文的重要歷史意義后,致使甲骨文的價值暴漲,很多當地人掘地三尺尋找甲骨片。二十世紀初,小屯村地主朱坤組織農民在自家地里尋找甲骨片,找了七七四十九人整整挖地三尺,在自家方圓一百多畝的土地上,終于找到一個非常大的甲骨窖穴,出土甲骨三大馬車。在此地等候多時的山東濰縣的古董商,以相對較低的價格一次性全部收購了朱坤的甲骨片,成為當時儲存甲骨最多的古董商人,引得全國各地的古董商到山東爭相購買。方法斂聽說后,便和另一個傳教士庫壽齡合伙,找到古董商一起收買,先后買了近三千塊甲骨。他們把這些甲骨分門別類,放置在教堂的儲物間里,閑了就去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收藏甲骨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容易破碎和受潮變形變色,為此,他們制做了收藏甲骨的專用盒和專用柜,把甲骨儲藏在專用的防潮和防腐庫房里,控制保存溫度,使甲骨的儲藏時間得到了長期保證。然而,由于收購甲骨花去了他們大量的財富,有時候生活都難以為繼,不得不變賣一些甲骨來維持生活和研究所用。
方法斂在收藏、買賣甲骨的同時,也進行了一些研究。他在收購甲骨時,每購得一批,必先比葫蘆畫瓢摹其圖形,漸漸地,他積攢了厚厚的一本甲骨文圖形資料。當時英國駐天津總領事金璋聽說后,專門從天津到山東來欣賞他的收藏,稱贊他:“不斷努力摹寫每一片經他手的甲骨,從不逃避或抱怨對于這一學問的責任”。后來,他為了拓寬視野,努力結交甲骨文收藏愛好者,并想方設法把別人收藏的甲骨也全都摹寫下來。1906年,方法斂寫成了《中國原始文字考》一書,作為美國卡內基博物館研究項目,并于當年在匹茲堡出版。方法斂在該書的第四部分,介紹了中國新出土的殷墟甲骨文。此書比劉鶚《鐵云藏龜》僅晚三年,因此可以說,方法斂是最早收集甲骨文的傳教士,也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西方學者。在方法斂后來編纂的甲骨著錄書《甲骨卜辭七集》中,詳細記錄了甲骨文在山東的美國、英國教會之間相互傳閱、摹寫的詳細情節。
然而,方法斂畢竟是外國學者,對中國的文化掌握有限,而且從未與中國甲骨學者交流,只是根據自己所收藏的甲骨,閉門造車,既未得到中國學者的指教,也未接受中國學者的一些正確觀點,以致他們對于甲骨文的基本問題,諸如年代和性質的判斷等,難免存在許多錯誤,但他們對中國古文化的興趣以及收藏、保護和對外宣傳,產生了積極地影響。
同時,隨著少數外國傳教士向海外販賣甲骨,許多西方學者認識到了甲骨片的現實意義。他們收藏甲骨,也不斷把甲骨販賣給對文化感興趣的駐華使館官員,甚至輾轉到海外,使部分西方學者有機會開始研究甲骨文。這些人當中,確實有少數人打著傳教救世的高尚旗號,干著文化掠奪的罪惡勾當。但也有些傳教士,在收藏買賣甲骨的過程中,對這一新學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轉而成為最早的西方研究甲骨學的專家。
明義士,加拿大人,原名孟席斯·詹姆斯·梅隆。大學畢業以后,他到神學院進修。二十世紀初,他接受加拿大教會授予的牧師職務,來到中國HEN省北部地區傳教。最初在彰德府所屬的武安傳教,由于那里相對封閉,傳教效果不佳,于是后來輾轉來到了彰德府所在地——安陽。
1928年之前,中國政府一直沒有組織對殷墟的發掘,小屯一帶甲骨倒賣之風盛行,殷墟文物處于失控狀態。明義士工作的安陽教會距離小屯僅5里之遙,地理位置優越,來去十分方便。牧師身份又頗受安陽當地百姓尊重,因此他很容易和文物販子、小屯百姓打成一片。明義士平時與中國老百姓接觸較多,不但會講中國話,連彰德府的土話也能講,甚至還知道安陽的粉漿飯、面條湯等地方飲食,可以說是一個地道的安陽通和中國通。因此,明義士在安陽收藏甲骨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之便,這是任何一個甲骨學家都無法比擬的。
在他之前,所有收藏研究甲骨的外國人均不知道甲骨文出自何處。為此,明義士曾用中文撰寫到:“若夫以科學興趣考察殷墟遺跡者,中外之考古家,實自余始。余一人獨乘老白馬,徘徊于此故墟者久矣。雖《殷墟書契》之著名作者羅振玉亦始于近年,至故墟一二次而已。而其時劉鐵云方印行其藏龜于上海。”
他說的這些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相傳,當年明義士發現甲骨文的歷史價值后,利用自己當地牧師的身份,千方百計收集甲骨片,多次到小屯村考察,到老百姓家里訪問,與當地百姓建立關系,疏通感情,有些老百姓甚至把自己見到拾到的甲骨片免費贈與明義士,但明義士也會適當給些銀兩,以顯示其親民愛民。有一年冬天,他騎著白馬到小屯村收買甲骨片,由于天寒地凍,地面結冰,他騎乘的白馬不小心滑了一跌,他也被摔落地下,導致小腿骨折,附近的村民急忙把他攙扶到家里,問寒問暖,又用馬車把他連人帶馬送回教堂,經過此事,他也對這一帶老百姓產生了感情,來往小屯村的機會就更多了,除了在村里義務傳教,還利用機會大量收購甲骨文骨片。
隨著他收集的甲骨片漸漸多起來,明義士不僅能從甲骨文中辨認出簡單的單字來,而且還能辨認出甲骨文的真假。有一次,他翻看存放甲骨的箱子,發現一些骨頭已經變臭,仔細一看,原來有些甲骨是用新鮮骨頭做的,明義士第一次嘗到了被假貨欺騙的滋味。沒辦法,由于外地客商爭相搶購,供不應求,也催生了當地的甲骨造假團伙,就連彰德城里古董店遵古齋也未能幸免。尤其是整版的甲骨,假冒者居多。明義士知道上了當,開始用心研究真假甲骨的區別,最先研究出一套鑒別甲骨真偽的方法,使甲骨的辨別科學化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這也是他在甲骨學上的最大貢獻,成為當時辨別真假甲骨的專家。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根據長期的研究和自己積累的經驗,明義士編著成《殷墟卜辭》一書。此書收錄甲骨2369片,是歐美學者出版的第一部甲骨著作。后來,他到山東齊魯大學考古與漢學系教書,還把自己的收藏辦了一個博物館。在此期間,他將美國傳教士柏根氏收藏的甲骨拓印成冊,并進行釋讀,即《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值得說明的是,這本書卜辭從下向上的記錄方式,與周易六爻的從下向上記錄方式如出一轍,為研究六爻的排序方式由來提供了史料上的證據。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明義士擔心中國會發生大亂,于是便決定返回原籍,他辭去齊魯大學的工作,帶著許多甲骨片精品回國了。由于路途遙遠,行李有所限制,他帶不走的十幾大箱兩萬多片甲骨和其他文物,就留在了中國。明義士帶到加拿大的那批甲骨精品,現在仍然收藏在加拿大皇家博物館內,有7802片,數量在世界12個收藏國中排第二位,僅次于日本。
西方國家的傳教士,推動了甲骨文的研究和發展,而我們的島上鄰國日本,也不甘寂寞,積極參與到中國古文化和甲骨文的掠奪和研究上來。
二十世紀初,劉鶚的《鐵云藏龜》剛出版,身為日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的文學博士林泰輔就見到了此書,但他懷疑書中所載的骨片系偽造之物。便從古董商手中買了十幾片,在認真審視原物之后,他疑慮頓消,相信這是真正的古代文字,史料價值極高。
于是,他根據掌握的甲骨文資料,撰寫了《清國河南湯陰縣發現之龜甲獸骨》一文,大力宣傳這種新出之物。但是由于其遠在他國,把同屬于彰德府管轄的安陽縣錯寫為湯陰縣。林泰輔在所撰寫的文章中旁征博引,詳細考證了出土甲骨史料在文字學和上古史學上的可信度,充分肯定了甲骨史料的重大學術研究價值。而中國學者羅振玉在讀了此論文后深受刺激和震動,感覺一個外國人對甲骨文研究尚如此關切,何況自己身為中華兒女,于是開始發憤地研究起甲骨史料來,以后作出了著名的《殷商貞卜文字考》一書。”
林泰輔從一個學者的角度,客觀地分析論證了甲骨文的歷史意義。然而,當時有很多日本人不相信這是真的,東京的許多學者,從一開始就視其為偽造之物。林泰輔的許多友人也持懷疑觀點,而他堅信不疑。盡管林泰輔的文章一開始被視為邪說,但他堅持自己的觀點,竭盡財力,又購買了六百多片甲骨,拿回去繼續研究。這樣,他漸漸對甲骨文字有了心得。在他的影響下,日本學者爭相收集甲骨文,有的甚至達到三千多片。通過研究發現并肯定了林泰輔的成果。
1914年,林泰輔寫就論文《上代漢學的研究》,這篇研究甲骨文的博士論文距我國孫詒讓的《契文舉例》,僅僅晚10年。時隔一年,林泰輔又寫了名著《周公和他的時代》,王國維看后親筆回信,并高度贊揚。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林泰輔在羅振玉的幫助下,搜羅了商周遺文會、榷石齋、聽冰閣、繼述堂等所藏甲骨拓片,編成了《龜甲獸骨文字》一書。他對出土的甲骨文字史料進行了分類,是國際甲骨學界、日本漢學界進行科學化甲骨學研究的先驅。
林泰輔是一位求實求真的嚴謹學者。他為了求證真正的甲骨片,曾經三次要來中國,前兩次因為風高浪險船到半途被迫返回日本。1918年,他發誓不到中國誓不罷休,再次預約船家,這次出發前,為了順利成行,他按照當地民俗,專門請那里的民間神士,作法祈福,保佑海上一路平安。說來也怪,這次渡海,一路風平浪靜,順利抵達上海。然而,在黃浦江乘船時,卻再次遇到風浪,他從搖晃的船身上滑落到江里,幸虧他來中國之前先去熟練了水性,也由于大家及時搭救,他才被救上岸。但無論多大困難,也不改他到安陽小屯的決心,幾經周折,終于到了魂牽夢繞的地方。
他來到中國后,和羅振玉一起,親赴安陽小屯調查和搜購文物,共計購得甲骨200余片。歸國之后,林泰輔寫成了《殷墟遺物研究》一書,記述了到安陽旅行、察訪的過程,其中有收購甲骨的經過、甲骨出土地的描寫,以及關于當地風俗人情的記述。其中有一段故事這樣寫到: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羅先生決定,要步行前往小屯村查訪,沿途也可以欣賞鄉村景色。這已經是我這次來安陽第三次去小屯村了,前兩次是乘馬車,本次步行,本以為應該輕車熟路,不料,過了洹河,卻走錯了方向,我們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小村莊,就在我們感到失望的時候,一個農民摸樣的人向我們走來,看到我們是外地人,就主動把我們帶到他的家中,并拿出他收藏的甲骨片,問我們是不是收購這個的。我們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們從他的家里購買了幾十片甲骨,又通過他的介紹,在村里收購了一百多片甲骨,還有幾件小型青銅器,可以說是收獲頗豐,滿載而歸,看來有時候步行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日本甲骨學界因為有了林泰輔的開山之功,才造就了甲骨學大師貝塚茂樹等人,才有了20世紀日本甲骨研究集大成者白川靜研究著作的誕生。這些日本學者,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不遠萬里,漂洋過海,來到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陽考察、學習、收集遺留在民間的甲骨片,他們以親自從當地手里購買的甲骨片為樂趣,深入民間,走村串戶,尋找真正的甲骨,樂此不疲,把滿腔熱情投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上,使日本成為甲骨學研究成果最多的海外國家。
這些國外人士和學者,能夠以科學求知的態度,嚴謹細致的學風,參與到我國的甲骨文中來,為我國甲骨文研究發展和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