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
模糊記得,那一年的冬天,不寬不窄的教室里明明坐滿了人,但卻沒有一點熱氣。沒有上漆的木桌下,學生不自覺的抖腳。墻上的黑板自然不是現在的所謂多媒體,乃是一塊“石墨”。這是將墻體的特定部分,摸石灰時壘的高一些,再涂上一層黑油漆。
那一天,室內有一位年輕的女數學老師,印象中,她中等身高。再后來呢,她就走了,只教學了一個學期。人言有傳,說是這位老師覺得這里太窮,她家離得遠,實在不方便。
可是,窮要如何定義?當然了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窮與不窮二者有著顯然的區別,有著清楚的界限。這樣的意識不分城區的人還是農下的人,大家很心知肚明。
那對于一個孩子呢?特定的說對于一個農村一二年級的孩子,答案是沒有。所謂窮與富對于那個年代的孩子們來說并沒有很清楚的意識。這是環境使然的緣故。所謂,我自生于大山未曾謀面平原,便對此無所憧憬。我只諳我生存的環境一直如此,我亦認為國家乃是世界皆是如此。可謂荒謬,但如此想法絕不少數。
亦是那一年,父親讓我送了核桃給老師吃。模糊記得說是這樣老師不會打人,嗯,賄賂?用核桃?這事不至于此,頂多算是家長的一個小心思。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懲罰批評學生以一種適度合理的方式這是存在的。不知為何,大抵是父母覺得我笨拙,害怕我會被被狠狠懲罰?
為啥會是核桃呢?你要想,核桃是有營養的東西,在那個年代核桃還不是新種規模種植。自古物以稀為貴,送核桃于人,并不小氣,而是大氣。
何說大氣?記得奶奶說過,當初大姐(堂)剛出生時,頭三天因沒有奶水,無奈之下,奶奶只得找尋核桃捻融喂給嬰孩。可是實在痛苦,家里連一個核桃都不得有,奶奶最終四處找尋,甚至于出一角錢一個也難找到一個核桃。
一角錢能干嘛呢?我讀一年級時,一角錢可以買一片辣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