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基礎理論

(一)高質量發展理論

高質量發展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推動經濟建設不斷向高級形態邁進過程中,把握發展規律從實踐認識到再實踐再認識的重大理論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

高質量發展理論的形成和豐富,經歷了長時間的積淀、探索與實踐,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心血與智慧。從過渡時期總路線、“四個現代化”到社會主義總路線,初步奠定了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實現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才是硬道理”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重視發展效益的同時,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注重環境保護,聚力可持續、圍繞保長遠,加快夯實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將高質量發展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和重要指導思想之一。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高質量發展基本內涵,即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這一論述提綱挈領地把握了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核心,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外在輪廓。從外在特征看,高質量發展是高質量的供給、高質量的需求、高質量的配置、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高質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質量的經濟循環等領域的共同體,具有高效率增長、有效供給性增長、中高端結構增長、綠色增長、可持續增長、和諧增長等外在屬性。新發展理念既是新時代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發展質量高低的評價標準、評判準則。在實現路徑上,必須始終圍繞能夠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根本目標,對標對表新發展理念推動制度創新,始終秉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保障。

產業發展水平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沒有產業等中微觀主體的高質量發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區域整體高質量發展就是無根之水。產業發展的質量,經濟運行的效益,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一是必須實現產業發展的高質量。既要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彌補短板弱項,消除產業發展瓶頸,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做好產業鏈供應鏈戰略精準設計和政策靶向供給,推動全產業鏈系統優化和升級,又要推動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走出去”,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在關鍵領域和核心環節精耕細作,提升全球位勢,構建開放共享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還要聚力產業基礎再造和質量提升,大力發展品牌企業、品牌商品和品牌服務,增強高質量標準供給和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水平。二是必須實現產業布局的高質量。既要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地區發展活力,調動地方在產業發展方面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又要站在國家全局角度,從保障各種要素在國土空間上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角度,立足實現規模與質量協調、傳統與新興協調、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協調、區域協調、城鄉協調,確保不同地區各有側重、突出優勢,打造地區間產業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協同發展的格局。

(二)產業發展理論

產業發展理論的研究對象不但包括產業自身的規律、發展周期,也包含既有影響因素、轉移動因、資源配置結構和政策支持等領域。一般來說,產業發展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產業結構演變理論

產業結構演變理論認為,產業的特性和內在的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微觀主體需求而不斷變化,產業結構的優化過程是產業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化向復雜化不斷演進的過程。其主要代表是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基于威廉·配第關于國民收入與勞動力流動之間關系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庫茲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庫茲涅茨法則。一是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勞動力在農業中的占比較小,非農產業中的占比較高。勞動力在產業之間變化移動是由經濟發展中各產業間的收入出現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二是庫茲涅茨法則。庫茲涅茨法則認為,引起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各產業部門在經濟發展中所出現的相對國民收入的差異。一般地,現代經濟增長會帶來產值結構、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即:農業產值份額和勞動力份額趨于下降,工業和服務業趨于上升,但工業在產值份額持續上升的同時,勞動力份額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服務業在產值份額處于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的同時,勞動力份額上升幅度較大。在工業部門中制造業份額中上升最快,尤其是與現代技術密切聯系的新興產業增長最快,且在整個制造業總產值和勞動力中的占比都是上升的。三是技術升級與產業鏈延伸。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主要手段,也是催生新的產業形態的基本路徑。延伸產業鏈價值鏈,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方式。

2.區域分工理論

城市的發展歷程是產業社會化分工的細化過程,城市產業的發展定位與區域分工息息相關。在城市或區域產業方向前,西部在系統分析城市在區域中優劣勢、發展潛力的基礎上,首先確立了城市在區域中的定位。區域分工理論主要包括比較優勢理論、新貿易理論和產業集群理論等。一是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城市的發展。城市規劃過程中常常用該理論指導確立產業的定位。而其中絕對優勢理論由亞當·斯密于1776年在其著作《國富論》中提出,闡釋了由于分工帶來了成本上的絕對優勢,其收益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所產生的巨大意義。其中相對優勢理論由大衛·李嘉圖在1817年《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并成為指導國家或地區參與分工的基本原則。相對優勢理論表明,在國際貿易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絕對優勢,而是比較優勢,應本著“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進行分工和貿易。二是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是關于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分工的決定因素、貿易保護主義的效果以及最優貿易政策的思想和觀點。新貿易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由保羅·克魯格曼提出的,核心內涵是,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貿易,是這些地區或國家根據收益遞增原理而發展專業化的結果,跨區貿易與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并不存在高度相關的情況。生產技術的變化,可以改變生產要素的需求結構和收益格局。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的存在,為國家和地區采取戰略性貿易政策、創造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三是產業集群理論。產業集群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邁克爾·波特創立的。其含義是在特定區域的特定領域,由相互關聯的產業,基于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和物流成本,通過空間集聚形成的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區域競爭力。產業集群是一種較為新穎的產業空間形式,其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優勢。多數學者認為,區域或城市在對產業進行謀劃選擇時,往往會高度關注其與既有落地產業的關聯,是否能夠促進既有產業鏈的延伸拓展,以及提升現有產業發展的水平和質量,能否通過集聚融合,形成更大的集群,進而增強地區或城市的產業發展潛力并提升整體的產業競爭力。

3.發展階段理論

發展階段理論的出現是基于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不同特點,主要包括H.錢納里的“標準結構”理論和霍夫曼定理。一是H.錢納里的“標準結構”理論。美國經濟學家H.錢納里通過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計量經濟模型,構建出一種“標準結構”,且這一“標準結構”還具有一般意義和普遍特性,即以人均GDP為依據,將工業經濟的不發達到較為成熟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時期,其中產業結構的轉化是低階向高階遞進的原動力。二是霍夫曼定理。20世紀30年代,德國經濟學家W·霍夫曼基于20余個國家的工業化早期和中期的時間序列數據,經過統計分析提出了隨著工業化推進,消費品部門與資本品部門的凈產值之比逐漸趨于下降的“霍夫曼定理”,這一過程也是對“重工業化”的分析。同時,霍夫曼還對消費和資本兩大資料工業凈產值做了研究,提出“霍夫曼比例”,并依據該比例變化,把工業化過程分成四個階段。

(三)區域經濟理論

區域經濟理論的研究對象是生產要素資源在特定空間的配置組合效率的學科,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平衡發展理論

平衡發展理論的基礎是哈羅德-多馬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產業間和區域間的差異性、互補性和關聯性是其研究和關注的重點。倡導的是各產業和各地區之間生產力的均衡布局,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經濟空間的均衡和經濟結構的均衡是兩個主要領域,經濟空間均衡包含區域間和區域內部兩個層面的平衡,而經濟結構的均衡則關注的是經濟部門和各產業之間的大體平衡。

2.不平衡發展理論

赫希曼是不平衡發展理論的主要貢獻者,強調的則是部門、產業、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重點著眼于部門、產業、地區之間的關聯效應及資源的優化配置效應。這一理論的基礎是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客觀規律,重點產業、重點地區、重點部門的主觀能動性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內在原因。這一理論形成后,成為一些新的區域理論的基礎。

3.區域分工貿易理論

區域分工貿易理論是社會分工理論在空間的體現,最初用于分析國際分工與貿易,后被區域經濟學廣泛運用到國內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協作。從時間線上看,包括絕對利益理論(亞當·斯密)、比較利益理論(大衛·李嘉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伊萊·赫克歇爾與伯蒂爾·俄林)。其中,較為典型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從資源要素的角度擴充了比較優勢來源,各區域生產要素稟賦條件存在天然差異,是各區域比較優勢的基礎來源,也是區域分工和跨區貿易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因。

4.梯度轉移理論

從源頭看,梯度轉移理論來源于弗農的工業生產生命周期階段理論,后期的威爾斯和赫希哲等主要從實踐驗證、理論充實和延伸發展做了討論。當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區域經濟學中時,就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強調的是發達地區應該提速發展,首先成為更加發達的地區,然后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進而通過產業轉移和要素輻射帶動欠發達地區發展。同時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產業結構狀況,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生產經營活動由高梯度的發達地區向低梯度的欠發達地區轉移,由核心城市、中心城市、節點城市等組成的城市系統是基本載體。

5.增長極理論

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首次提出,被布代維爾、赫希曼、弗里德曼、漢森等人進一步修正和發展,其概念從最初的抽象經濟空間轉換成地理空間。增長極理論認為,區位條件好、發展基礎強的地區或城市,通過極化和集聚優先培育形成區域經濟增長極,進一步釋放輻射帶動和轉移擴散效應,帶動周邊甚至空間距離更大的區域整體發展。增長極的內涵很豐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經濟增長極,包括產業增長極、城市增長極等;廣義的增長極是指所有能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和增長點,包括制度創新點、對外開放度、消費熱點等。

6.新經濟地理學

20世紀80年代后,全球經濟逐步呈現出區域化和一體化的新趨勢。在此背景下,以克魯格曼、藤田等學者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派,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進一步拓展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的分析和研究,形成新經濟地理學。新經濟地理學主要采用數學定量分析法,將現實現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主要包括:中心-外圍模型、歷史和期望模型以及區域專業化模型。新經濟地理學將區域空間特征和經濟發展階段聯系起來,承認資源、市場、技術和環境等的區域分布差異和中心與外圍二元空間結構的客觀存在。該理論主張,要縮小差距,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必須依靠政府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通過“政府之手”在外圍地區實施更為強勁和優惠的政策,比如大力改善外圍區域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提供優惠稅收政策等,促進生產要素的集聚,帶動外圍區域發展。

(四)理論綜述評價

綜合來看,高質量發展理論、產業發展理論、區域經濟理論是推動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高質量發展及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的重要理論基礎,對于準確判斷發展階段、科學認識優勢條件,立足根本、著眼未來,系統謀劃產業門類和空間布局,具有重大指導價值。

1.高質量發展理論為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高質量發展及產業空間布局優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必須圍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要求,立足上游地區所處的歷史方位,立足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和高質量發展能力,努力在新的發展環境中,實現上游地區新的奮斗目標。二是充分發揮新發展理念的科學引領作用。新發展理念是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對是否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準則。對于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來說,創新與開放理念有助于指導上游地區破解不充分的問題,促進上游地區整體融入新發展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在開放和創新中積蓄發展新動力,加快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以及全要素生產力。協調、綠色和共享理念有助于指導上游地區破解不平衡問題,即通過區域合作、共建共享,打破傳統工業化路徑下資源環境約束,補齊上游地區民生短板和人民獲得感不足短板,圍繞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生態文明和服務共享,快速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失調失衡問題。三是必須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要促進上游地區各?。ㄊ校┖狭Υ蚝藐P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協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聚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打破空間阻隔和制度藩籬,降低各類交易成本,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切實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勁動力。四是必須在高質量發展理論指導下,以高效率、高效益、高品質為目標,遵循上游地區各?。ㄊ校┌l展規律,按照各自區域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特色發展模式和特色產業,協同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

2.產業發展理論是基礎,為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高質量發展及產業空間布局優化提供了指導和依據

一是要遵循產業結構客觀演變規律,始終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加快上游地區新型工業化進程;要始終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加快延伸產業鏈價值鏈,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要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協調發展三次產業,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二是要遵循區域分工思維,在系統分析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的區位、生態、產業、政策比較優勢基礎上,揚長避短、協作共贏,協同打造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一體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加快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打造產業集群,攜手融入新發展格局,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中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要客觀分析上游地區各省(市)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按照不同階段呈現出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需求,通過政策設計,制定產業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科學引導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四是必須把不同區域的產業作為一個整體,以產業鏈整體的視角謀劃產業發展內在的關系和路徑,進而促進產業整體提質增效和協同發展。

3.區域經濟理論是引導,為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高質量發展及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據

一是要科學合理、因地制宜運用平衡發展理論和不平衡發展理論,既要有所側重,突出重點產業、重點領域、重點板塊,又要協調均衡,關注不同區域、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的協調,關注政治、社會、生態、文化之間的協調。二是必須始終堅守一體化發展思維,通過推動產業在空間布局上的進一步優化,從而實現在上游區域一體化發展中增強綜合實力和在全國經濟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的目標。三是要正視各省(市)生產資源要素稟賦的天然差異,依據各自比較優勢,建立以外生比較優勢為基礎,以內生比較優勢為主導的上游地區協同分工和貿易格局。四是從全國范圍看,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依然屬于欠發達地區和低梯度區域,有利于推動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承接下游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快布局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上游地區內部看,成渝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屬于高梯度區域,其他地區屬于低梯度區域,有利于推動各地按照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按照各自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因地制宜在增長極模式、點軸模式等發展模式中選擇適合自身發展實際的路徑,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產業優化布局。五是要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指導下,深入認識在長江上游地區產業布局中,核心-邊緣結構中的核心帶動作用不強的現實,因地制宜從聚集和分散的角度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著力優化集聚力、提高分散力,促進上游地區協調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安县| 乌审旗| 班玛县| 和龙市| 双城市| 南康市| 措美县| 鸡西市| 钦州市| 仁怀市| 正阳县| 崇义县| 宣化县| 莆田市| 弋阳县| 布拖县| 泸水县| 闻喜县| 阆中市| 麻城市| 水富县| 郸城县| 辽宁省| 高雄市| 郁南县| 土默特左旗| 德令哈市| 石景山区| 汶上县| 子洲县| 兴隆县| 南漳县| 灵寿县| 抚顺市| 井研县| 岑溪市| 衡阳县| 雷波县| 遂宁市| 平远县| 措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