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產品質量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是“質量強國”戰略實現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產品質量問題仍頻繁發生,并呈現隱蔽性、頻發性與動態性等特征,制約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質量強國”戰略的實現。多年來,中國政府在主要民生領域實施了嚴格的產品質量監管,以求緩解市場化進程中的產品質量約束與高質量發展的矛盾。因此,鼓勵市場有效競爭、抑制市場過度競爭和促進產品質量提升成為化解這一矛盾的必要舉措和客觀要求。現實中的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有怎樣的影響?市場競爭影響產品質量的路徑是怎樣的?數字經濟條件下如何提高產品質量?這些都成為亟待回答的問題。

本書圍繞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這一主題,以新制度經濟學為基礎,借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相關思想,將數字化轉型、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與有限理性納入研究框架。研究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采用計量分析法、演化博弈分析法與案例分析法等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分析了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倒U形”影響及邏輯路徑,并提出了相應的數字化治理對策。本書的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說,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首先,介紹本書研究的理論背景和實踐背景;探討本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界定關于市場競爭與產品質量的相關概念,確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對創新與不足之處進行說明。其次,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關于市場競爭和產品質量的思想或理論,提煉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的基本思想;對國內外關于市場競爭、產品質量及影響機制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和評述。最后,基于現實沖突,借鑒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將數字化治理、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與有限理性納入本書的一般性理論分析框架,從非瓦爾拉斯均衡視角,提出了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倒U形”影響假說和三個影響路徑假說。

第二部分,現狀考察、實證研究與影響路徑的提出,包括第四章、第五章。本書以市場競爭對我國產品質量影響的現實描述為邏輯起點,基于市場競爭對我國產品質量影響的歷史回顧,梳理了市場競爭各階段產品質量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借鑒美國經濟學家Kuznets(1955)在研究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時所用的“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假說”模型,提出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的“倒U形”曲線假說。采用1997—2016年中國的市場化數據和產品質量省際面板數據,構建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對研究假說進行實證檢驗與穩健性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的“倒U形”關系是存在的。樣本數據表明,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的“倒U形”曲線拐點位置在com0等于5.697;基于省際數據的多層回歸也通過了穩健性檢驗。基于本書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影響路徑來源于內部層面的廠商機會主義、外部層面的信息不對稱與制度層面的監管失靈。本書重點關注“倒U形”曲線的右半段,即數字經濟條件下市場過度競爭對產品質量的負面影響,探討其形成的邏輯機理,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對策建議。

第三部分,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路徑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包括第六章至第八章。本書的理論與實證分析表明,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存在“倒U形”關系的邏輯路徑有三條。影響路徑之一:廠商機會主義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首先,基于機會主義理論,本書構建兩階段信譽模型,分析機會主義行為下廠商的質量努力的動態均衡偏離,得出廠商機會主義對產品質量具有負向影響的結論。其次,本書采用調查數據,構建中介效應模型,對廠商機會主義對市場競爭與產品質量關系的中介效應進行了回歸分析和穩健性檢驗。研究結果表明:市場競爭強化廠商機會主義。廠商機會主義在市場競爭與產品質量的關系中起到顯著的部分負向中介效應,中介效應系數是-0.164。最后,本書進行了案例分析,進一步驗證了機會主義對產品質量的負向影響。影響路徑之二:信息不對稱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本書構建了動態博弈模型,分析信息不對稱下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對產品質量的影響;構建調節效應模型,對信息不對稱對市場競爭與產品質量關系的雙重調節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信息不對稱在市場競爭中對產品質量的影響發揮著顯著的負向調節效應,調節效應系數為-0.635;信息不對稱在廠商機會主義下對產品質量的影響發揮著顯著的負向調節效應,調節效應系數為-0.052。案例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了信息不對稱對產品質量具有負向影響。影響路徑之三:多元化監管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首先,基于有限理性理論,本書對政府規制、消費者投訴、第三方認證行為對廠商質量投入行為的選擇進行了演化博弈理論分析和仿真分析。其次,本書采用1995—2017年中國的產品質量時間序列數據,構建分布滯后模型PDL,分析多元化監管對產品質量的滯后效應。分析結果顯示,政府監管、消費者參與和第三方認證行為都會促使廠商選擇生產高質量產品,但具有正向滯后效應,滯后期為1。在多元化監管對產品質量的滯后效應中,政府監管(0.447)>第三方認證行為(0.203)>消費者參與(0.166),而監管失靈會對產品質量具有滯后1期的負向影響。這表明了產品質量事前監管的有效性。最后,本書進行了案例分析,進一步驗證了多元化監管對產品質量的雙重影響。

第四部分,政策建議與研究總結,包括第九章、第十章。首先,針對第六章至第八章提出的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的三大路徑,本書提出了抑制廠商機會主義、緩解信息不對稱和預防監管失靈的數字化治理的對策建議,旨在降低過度競爭的負面效應,鼓勵有效競爭,促進產品質量提升。具體包括實施行政規制、信息增權和企業社會責任培育,抑制廠商機會主義行為;促進信息顯示、信息甄別、產品認證,破解經濟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消費者參與、第三方認證等社會協同監管,破解規制失靈問題;構建政府主導、企業自律、消費者參與、社會協同的產品質量合作的數字化治理框架,以實現市場競爭下產品質量監管目標的激勵相容。其次,指出研究局限與研究展望。

本書可能的創新點如下。

(1)完善研究框架:以新制度經濟學核心理論為基礎,構建了引入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的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的理論分析框架。已有關于市場競爭和產品質量的研究多在新古典經濟學和新增長理論框架下進行。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注重價格理論分析,其研究假設偏離了經濟現實,產品質量理論短缺;新增長理論彌補了新古典經濟學產品質量理論短缺的不足,分析了決定產品質量的技術因素,構建了一系列產品質量差異化模型,但沒有考慮影響產品質量的廠商行為與環境因素。

本書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借鑒赫伯特·西蒙(1975)和奧利弗·威廉姆森(1985)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理論,將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與有限理性納入理論分析框架,提出了更貼近現實的市場競爭研究假定:相對收益最大化目標、有限理性、信息不對稱、質量競爭工具與產品質量存在差異性。通過研究現實市場競爭條件下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與有限理性對產品質量的影響,本書構建了更貼近現實的一般性理論分析框架,實現了對研究框架的完善。

(2)創新研究視角:從非瓦爾拉斯均衡視角研究產品質量。已有研究多從瓦爾拉斯均衡視角研究市場競爭與產品供求均衡問題。然而,在現實市場競爭中廠商機會主義、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等約束條件的存在,必然導致市場競爭中生產和交易偏離瓦爾拉斯均衡,產品質量低于新古典框架下的預期均衡水平,造成消費者利益和社會福利損失。本書借鑒新凱恩斯主義的非均衡分析方法,從非瓦爾拉斯均衡視角,注重對產品質量的社會福利特征的分析。引入現實市場競爭假設后的產品市場動態博弈分析結果表明,現實市場競爭并不能使產品市場自發實現生產與交易的瓦爾拉斯均衡,市場過度競爭會降低產品質量,損害消費者利益和社會福利,實現了研究視角的創新。

(3)豐富研究內容: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倒U形”影響及其邏輯路徑。首先,以往研究多注重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單向影響,即正向的促進作用或負向的抑制作用。本書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的非線性影響,即兩者之間先升后降的“倒U形”關系。該關系表明,現實市場競爭存在兩種情形:有效競爭與過度競爭。有效競爭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社會福利的提高,對產品質量具有正向影響作用;過度競爭則會強化相對利益爭奪和機會主義行為,導致市場競爭扭曲和瓦爾拉斯均衡偏離,對產品質量具有負向影響作用。其次,本書提出和驗證了市場競爭影響產品質量的三條路徑:一是內部層面,廠商機會主義對市場競爭與產品質量關系具有負向中介效應;二是外部層面,信息不對稱對市場競爭與產品質量關系具有負向雙調節效應;三是制度層面,多元化監管對產品質量具有滯后影響效應。以上三種效應共同作用,形成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影響的“倒U形”關系,實現了研究內容的豐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伊宁市| 贡嘎县| 东兰县| 彰化市| 类乌齐县| 茶陵县| 彝良县| 丹寨县| 肥城市| 松潘县| 东光县| 二连浩特市| 成武县| 蒲江县| 交城县| 军事| 攀枝花市| 郑州市| 忻州市| 岳普湖县| 香港 | 陇川县| 盐山县| 大埔县| 龙口市| 毕节市| 伊通| 金华市| 会昌县| 远安县| 武夷山市| 新巴尔虎右旗| 太谷县| 敦化市| 扎赉特旗| 郯城县| 临邑县| 大名县| 水富县|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