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銀行金融服務創新
- 曾圣鈞
- 1290字
- 2024-06-28 17:29:00
1.2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邏輯
銀行的產品服務如何創新,服務什么類型的客戶,都不能改變其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最根本的邏輯。銀行將社會中的各種資金進行組合優化,最終輸送給實體經濟,促進國家社會的健康發展。根據現代經濟理論,中央政府要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采取兩種方法:一是財政政策,二是貨幣政策。
從財政政策角度看,政府的資金來源可以征稅,也可以發債,還可以賣地,但獲得的資金,最終還需要通過銀行的結算或信貸渠道提供給實體經濟。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就是要使政府的資金應用能夠更加便捷,同時也需要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在這個過程中,銀行還會扮演多個角色,比如政府債券的承銷人,直接購買政府債券,利用政府財政補貼資金作為還款來源給企業發放貸款,在政府轄屬擔保機構的配合下,給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支持。
從貨幣政策角度看,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節利率、準備金率等貨幣工具,調控銀行發放貸款的規模,進而影響市場貨幣供給。同時中央銀行還可以實施窗口指導,引導銀行將信貸資金投向更需要支持的實體經濟領域,比如高科技、中小企業、綠色經濟。中央銀行正是通過這只“無形的手”,調控著整個市場的貨幣流量。在西方發達金融市場,貨幣政策工具更加多元化,影響范圍更廣。比如美聯儲的一次加息,可以引發蝴蝶效應,導致全球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整以及國際資金的流動。
西方銀行的金融服務更加豐富,它們通過產品創新,可以將他國離岸的資金拿到本國在岸使用,可以將未來的資金折現到現在使用,可以將虛擬世界的資金挪到現實世界使用。不過,也正因為國外金融工具的無序濫用,使得全球負債率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位水平。也正因為要防范外部傳染性風險,我國才更加關注金融系統的安全問題。
國內關于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研究中,王炯(2015)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觀點。他認為,成功崛起的國家都是通過創新和技術進步,降低制造和交易成本,獲得成功并站在了歷史的潮頭。如果將歷史成功的經驗串聯起來,可以形成一條由制造、交易、實體市場、虛擬市場、虛擬衍生品市場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依次遞增的社會價值鏈。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由制造與交易兩大環節構成,社會價值鏈的五個環節都是為了降低這兩類成本。社會價值鏈是一套制造與交易成本交互作用的模型,從解決單一制造成本問題到解決單一交易成本問題,到透過實體市場解決總量制造及交易成本問題,再到透過金融市場、衍生金融市場從空間和時間維度去解決制造、交易的即、遠期總成本問題。也正是這樣一條社會發展的價值鏈條形成的過程,不僅能夠揭示大國崛起的內在規律,也能為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找出新的脈絡。從社會價值鏈也可以看出,金融及虛擬衍生品市場處于高端,這也是美國能夠長期主導經濟格局的原因,這對指導我國進行金融體制和銀行商業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社會價值鏈理論,銀行可以分解成制造金融、交易金融、實體金融、虛擬金融、衍生品金融五大服務模式,滿足生產、交易、平臺、數幣、衍生品等金融服務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銀行不僅可以用現在的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借助未來的資金給當下的企業使用,并且利用電商平臺、區塊鏈技術增強貨幣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并將風險有效地轉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