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銀行金融服務創新
- 曾圣鈞
- 1857字
- 2024-06-28 17:28:59
序言
收到圣鈞兄的邀請,我誠惶誠恐,畢竟我的專業和教學工作是組織行為學與人力資源方向。但圣鈞很堅持,這讓我在“改論文、送畢業”的答辯季,壓力又大了許多。盡管時間早已被日常工作切得很散,但我絲毫不敢怠慢,深夜、午后、高鐵上……逐字逐句地讀完了同窗老友的這部作品,被其中的前沿金融知識、金融服務經濟與生活的深刻思考、成功的金融創新案例、驚心動魄的風控經歷、職業發展進階的心路歷程等精彩內容深深吸引。書中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立足深圳特區又面向全國和世界,聚焦金融又力拓百業,宏大敘事又飽含真誠與細膩的金融服務與創新畫卷……讀罷掩卷,我由衷地贊嘆圣鈞兄這些年一路走來的精彩和一如既往的勤奮!
這本專著是一本含金量很高、又很有趣的書。它不同于高校或科研機構艱深的學術著作,卻涵蓋了大量金融專業術語和理論實踐創新;也不同于智庫或咨詢公司的產業研究報告,卻也涉獵了眾多金融及跨行業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不同于人物傳記類的紀實文學,卻也坦誠細膩地分享了自己銀行從業的成長歷程。
書中的內容涉及圣鈞服務過的客戶、開發過的產品、研究過的課題、化解過的風險、個人職業經歷等,對銀行金融服務創新的每個領域,不僅給出了解釋、分析,還展示了豐富的案例和最新的做法。特別是他本人主持或參與的金融服務創新項目,書中展示得更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銀行金融如何支持中小科技型企業,打通從技術創新到產品市場化的“最后一公里”;提出了科創企業估值的關鍵5因子模型,為服務中小企業客戶提供了降低風險的操作化模型;為省屬外貿企業創新“出口退稅質押貸款”新辦法,并獲得當地市經貿委認可,后在全國推廣;發明了“事前風險成本概念”,并研發了相應指標來創新性地考核客戶經理,降低了貸款風險,提高了資產質量;利用讀博時學到的心理量表開發技術,發明了中型企業授信評估模型,并獲得了深圳市金融創新獎;提出了金融科技人才勝任模型的獨特框架和自己對此的具體思考;對元宇宙產業發展的架構和邏輯進行了梳理,并大膽預測了元宇宙的應用方向和場景,特別是超前設想的虛擬分支機構,有望實現兩個宇宙間的雙贏;對數據民主化和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對同業銀行,如工商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等的金融業務創新、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的突破性進展進行了系統梳理;分享了成功與失敗的扁平化管理變革案例,指出了銀行組織架構的調整不是目的,最終目的還是更好地服務客戶,這個理念永恒不變……對于銀行及金融機構從業者來說,書中很多經驗都可以直接復制推廣。
本書讓我最感興趣的是最后一個章節,講的是銀行管理變革與創新,看過后我才知道,圣鈞讀博時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也知道了他讀博的真正原因。在參與銀行組織變革的過程中,圣鈞意識到了自己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便毅然報考了組織行為學與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這與他當年參與的銀行業改革方向是完全契合的。更讓我羨慕的是,他身邊有一群非常專業且包容的領導和同事,他們共同完成了那項偉大的探索和嘗試,為中國銀行業的商業模式創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后記中,圣鈞提到了理論這個問題,其實他也曾經問過我,我跟他解釋過自己的理解:“理論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與靈光一現的頓悟、高屋建瓴的智慧和千錘百煉的提煉與驗證密不可分,是一個極復雜艱辛的系統過程。經濟管理領域中大多數經典的理論,是真正的學術大家通過深刻的洞察思考、巨量的樣本數據和反復實踐驗證后的結果。所以,要想找到新發展格局下銀行金融服務創新的理論,需要中國的銀行家們不斷實踐、總結,比如本書中提到的RPC運營模式,如果未來更多的銀行,通過足夠長時間的業績驗證了它的有效性,那么它就有機會上升為理論層面的知識。
韶華不負,未來可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銀行金融服務有了長足的進步,業務規模也位居世界前列,金融界更是匯聚了非常多優秀的人才。但這些都還不夠。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我們國家在高端科技領域、醫療健康領域還有短板,還需要更多元化、更豐富的金融服務方案,支持民族科技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中小企業健康成長,支持外貿企業安全地“走出去”,這或許就是圣鈞寫這本書的目的。以書會友,讓銀行金融服務普惠更多人群,這也是新時代黨員干部應做之事、應為之舉。
最后,感謝圣鈞兄對我的信任!因為信賴,所以同行。讀完他的新作,我收獲豐厚,不僅更新了先前對銀行業的有限認知,也讀出了一位具有企業家精神的銀行家的追求。這位銀行家不僅業務精湛、多才多藝、有情有義,并且從未停下求知與創新的腳步,不斷迎接他心中有意義的挑戰與冒險。
穆桂斌于雄安
河北大學教授